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則,等畫物也。从刀,从貝。貝,古之物貨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则:均等划分财物。字形采用“刀、贝”会义。贝,是古代表示财物的符号。
7.小:
“小”是“沙”的本字;“少”和“小”同源。小,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三(众多)颗细微的沙粒。金文
突出沙粒形状
。有的金文
将中间的点
写成长竖
,将左边的点
写成撇画
,将右边的点
写成捺画
,沙粒形象消失。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细微的沙粒。隶书
略有变形。当“小”的“沙粒”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水”另造“沙”代替,表示水边的细沙。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小,物之微也。从八,丨見而分之。凡小之屬皆从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小,物体细微的特征。字形采用“八”作边旁,“丨”现而加细分。所有与小相关的字,都采用“小”作边旁。
8.谗:
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双“兔”重叠,表示像兔子一样嘴巴动个不停,不断说话。讒,篆文

(言,说话)
(毚,嘴动不停,话语不断),表示不断地说好话。造字本义:动词,不断地用甜言蜜语讨好献媚。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毚”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谗”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毚”
简化成“二”
、“免”
(“兔”的变形)构成的
。“谗”是用甜言蜜语献媚当权者;“谄”是是恶语诅咒,毁谤陷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讒,譖也。从言,毚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谗,说别人的坏话。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毚”作声旁。
9.贼:
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铭刻在青铜钟鼎上的律法、章程。賊,金文

(戈,武器)
(則,铭刻在青铜钟鼎上的律法、章程),表示武力行事,践踏律法。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則”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军人依仗武力威胁,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破坏道统或律法,篡夺政权。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則”
、“戈”
会义的结构,写成“貝”
、“戎”
会义的结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贼”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賊,敗也。从戈,則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贼,败坏道统或律法。字形采用“贝”作边旁,采用“则”作声旁。
附三 网友坐看云起的观点:“贼”字是“戈”和“则”组成,原意可能是指用武力改变规则,而不是偷的意思。
10.贤:
“臤”是“賢”的本字。臤,甲骨文

(臣,官吏)
(又,抓持,把控),表示管理官吏。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臤”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貝”
(钱财,借代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另造“賢”代替,表示管理官吏与财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德才超群,善于管理人才与财政,富国强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臤”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贤”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臤”
简化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古籍多以“贤”代替“臤”。古人称大臣善于管理组织为“贤”,称女子心灵手巧为“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賢,多才也。从貝,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贤,多才多能。字形采用“贝”作边旁,采用“臤”作声旁。
11.窜:
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将多个有孔的物体由孔洞连在一起。竄,篆文

(穴,地洞)
(鼠),表示鼠在洞穴中穿行。造字本义:动词,老鼠飞快钻进地洞。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另造简体楷书异体字“窜”
,用会义兼形声的“串”
(由孔洞将多个物体连在一起)代替正体楷书字形或的“鼠”
,表示老鼠在多个洞穴中穿行,强调洞穴间相穿通。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竄,匿也。从鼠在穴中。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窜,隐匿。字形采用“穴、鼠”会义,表示鼠在穴中。
12.匿:
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喏”的本字,表示答应。金文

(匚,是“匸”的变形,围墙,表示躲藏)
(若,即“喏”的本字,表示应答),表示藏而不应。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若”
写成
,明确“应答”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藏身躲避,不回应。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若”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匿,亡也。从匚,若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匿,逃亡。字形采用“匚”作边旁,采用“若”作声旁。
13.贪:
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衔在嘴里。貪,甲骨文

(口,含在嘴里)
(貝,古代最早的货币),表示爱财至极,含贝在口。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
写成“今”
(“含”的省略),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对钱贝迷恋到想把它吞下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贪”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貪,欲物也。从貝,今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贪,想要得到钱财货物。字形采用“贝”作边旁,采用“今”作声旁。
14.利:
利,甲骨文

(禾,庄稼)
(刀,带锋刃的切割工具),表示用刀收割庄稼,镰刀
与庄稼
之间的两点
指事符号,表示振落的庄稼籽实。简体甲骨文
省去两点。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快刀收割庄稼。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利,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利,铦,金属农具。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谐和而后各有所利,所以采用省略了“口”的“和”。《易经》上说:“利益,是道义相和的结
果。”
15.诈: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作”的本字,表示有所作为。詐,金文

(言,说)
(乍,即“作”的本字),表示言语作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假报战功,冒领奖赏。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乍”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诈”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詐,欺也。从言,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诈,欺骗。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乍”作声旁。
16.伪:
“爲”是“僞”和“撝”的本字。爲,甲骨文

(又,抓、牵)
(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型的力畜,在严重依赖体力的远古时代,驯化大象为主人服务,在古人看来是是一项无所不能的发明。有的甲骨文
用“爪”
(抓)代替“又”
(抓),将“象”
写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象”
写成长鼻大耳的“象”
。当“爲”引申出“人为的、不自然的”的形容词含义后,金文
再加“人”
另造“僞”代替,强调自然因素之外人为的主观意志因素。篆文
调整金文字形结构的左右顺序,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不知所云的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人为,有意识地加工、做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爲”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伪”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為”
简化成“为”
。当“爲”引申出“用手势指引、指导”的动词含义后,篆文再加“手”另造“ 撝”代替,强调手势的作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僞,詐也。从人,爲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伪,欺诈。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为”作声旁。
17.作:
“乍”是“作”的本字。乍,甲骨文

(刀,匠具)
(纵横的刻纹),表示用斧削刻器物。有的甲骨文
在刀形
上方加一个缺口
,表示用刀斧砍斫木头。有的甲骨文
省去纵横刻纹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的缺口“V“
写成“卜”
。当“乍”的“砍斫制作”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木匠)另造“作”代替,强调巧匠“人为创造”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木匠用刀具砍斫削刻,制成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乍”
写成
。古籍常“做作”并用,词义偏指“做”,行为夸张、不自然。“做”的所指范围小,“作”的所指范围大,但二者之间又有一定交叉,因此准确区别使用“做”和“作”颇为不易。“做”强调人类行事的姿态,带有表现、表演的意味,只用于描述显性的、直观的人类活动(比如“做事、做生意”,不能写成“作事、作生意”);“作”强调从无到有的前后变化, 可以、并用常常描述隐性、非直观的行为、以及大自然的状态(如不外露的创造性思维,文艺“创作”不能写成“创做”;“风雨大作”不可写成“风雨大做”)。大体上说,“做”的行为具体性、表演性、社交性,对应于“作”的行为抽象性、自然性、自发性;但实际用字习惯中,二者存在一定交叉,如“做学问”虽然不强调具体性、表演性、社交性,却不能写成“作学问”;“认作、当作”,也可用“认做、当做”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作,起也。从人,从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作,由卧或坐而站立。字形采用“人、乍”会义。
18.惑:
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惑,金文

(或,不确定)
(心)。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心乱,不明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则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得明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惑,亂也。从心,或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惑,内心迷乱。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或”作声旁。
19.土:
“
”是特殊指事字,代表混沌太初,也可以代表“天”,或代表“地”。土,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表示地平线的一横指事符号
上加一个尖堆
,表示在地面上人工筑成的泥堆。有的甲骨文
将泥堆
写成高耸的立墩形状
。有的甲骨文
将泥堆
写成棱形
。繁体甲骨文
在立墩
上加三点指事符号
,表示溅泥灰尘。简体甲骨文
将立墩形状
简化成一竖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棱形
写成实心棱形
。简体金文
将实心棱形
简写成“十”字形的
。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十”
。造字本义:名词,耸立在地面的人工建筑泥墩或泥台。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俗体楷书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点指事符号
简写成一点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从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土,大地用以吐生万物的介质。上下两横的“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中间的一竖“丨”,像植物从地面长出的样子。所有与土相关的字,
都采用“土”作边旁。
20.崩:
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并连。崩,籀文

(阜,高山)
(朋,并连),表示山体连锁。篆文
以“山”
代替“阜”
。造字本义:动词,山体连锁塌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朋”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朋”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崩,山壞也。从山,朋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崩,山体坍塌。字形采用“山”作边旁,采用“朋”作声旁。
21.瓦:
瓦,篆文
像两片凹凸交互钩连
、
的泥片。古人在瓦窑烧制拱形泥片,遮盖屋顶时将泥片凹、拱反向安装若干列的凹瓦和若干列的拱瓦,在每两列凹瓦之间,用一列拱瓦加以扣盖,使屋顶形成严密相连的瓦顶,以确保遮挡每一滴雨水,并通过凹列的瓦沟将雨水导向屋檐。造字本义:名词,古代用于遮盖屋顶的、凹形或凸形的泥板烧制品。隶化后楷书
继承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瓦,土器已燒之總名。象形。凡瓦之屬皆从瓦。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瓦,经过烧制的泥料器皿的总称。字形像泥料器皿的形状。所有与瓦相关的字,都采用“瓦”作边旁
22.解: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解,甲骨文

(双手,抓持)
(角,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
(牛,长角的动物),表示屠夫双手
从牛的头
上剖取牛角
,牛角上的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血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因此用取牛角代表剖牛。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角”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牛”
写成
,并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两手
,另加“刀”
(切割),强调剖宰,字形结构有所调整。造字本义:动词,剖牛,取牛角。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和“牛”
简写成
。汉语中常“解剖”并用,“解”表示分割动物肢体,目的是化整为零;“剖”表示切开动物的胸腹,目的是进入内部观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獸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解,分开,剖开。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表示用刀判牛角。一种说法认为,是解廌,剖解兽体。
23.伐:
伐,甲骨文

(人,受刑者)
(戈,击杀武器),表示用戈戟砍杀人的颈项。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武力杀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戈”
写成
。“征”是为了纠正一方错误而动武、出于正义而兴师问罪,多褒义;“伐”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而进兵杀戮,多中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伐,擊也。从人持戈。一曰敗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伐,击杀。字形采用“人、戈”会义,像人手持戈。一种说法认为,“伐”是“毁坏”的意思。
24.射:
射,甲骨文

(弓,射箭战械)
(矢,箭只),表示箭矢从弓子上发出。有的甲骨文
将箭只写成
。金文
将箭矢
简写成
,并在箭尾加“又”
(抓持),表示持箭搭弓。有的金文
加“目”
、用“廾”
代替“又”
,表示拉弓、搭箭、瞄准。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弓”
写成形似“身”的
,导致“弓”形消失。有的篆文
将石鼓文中形似“身”的“弓”
写成明确的“身”
,将金文字形中持箭搭弓的形象
简写成“寸”
。有的篆文
用“矢”
代替“寸”
,强调“箭矢”的武器性质。造字本义:动词,用弓弦将箭只弹出,攻击远处目标。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身”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寸”
写成
。在甲骨文字形中,箭只竖在弓后的是“引”
;箭只横穿于弓子的是“射”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䠶,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从矢,从身。射,篆文䠶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䠶,箭矢从身边的弓弩发出,而命中远处的目标。字形采用“矢、身”会义。射,篆文䠶采用“寸”作边旁;寸,表示行事法度,也表示手。
25.父:
“父”是“斧”的本字。父,甲骨文甲骨文

(又,抓持)
(像棒状物),表示手握石斧或石凿之类的工具。金文
、篆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石斧,猎捕或劳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整体字形变化较大,弱化了石器形象。当“父”的“持斧”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斤”
另造“斧”代替。远古时代利用工具进行体力劳动,对开创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受到特别尊重,因此“父”是古人对从事劳动的男子的尊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父,矩也。家長率教者。从又舉杖。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父,是规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长,是带领、教育子女的人。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手举杖教训子女的样子。
26.子:
子,甲骨文
像一幅幼儿的线描,画出了幼儿的脑袋
、头发
、两脚
。有的甲骨文
简化字形,像幼儿两脚被裹在襁褓里,露出脑袋
,挥动两臂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籀文
综合甲骨文
和甲骨文
的字形。有的籀文
像坐在凳子
上的小孩
,挥动着两手
。造字本义:名词,包裹在襁褓中挥动两臂、尚不能独立的幼儿。隶书
淡化了篆文字形
中襁褓婴儿的两手形象。“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凡子之屬皆从子。㜽,古文子,从巛,象髮也。
,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子”作边旁。㜽,这是古文写法的“子”字,字形采用“巛”作边旁,巛,像幼儿的头发。
,这是籀文写法的“子”字,头顶有头发,手 臂与小腿都放在几案上。
27.离: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擒”的本字,表示捕鸟。離,甲骨文

(隹,飞鸟)
(禽,即“擒”,捕鸟),表示用网罩抓捕飞鸟。简体甲骨文
将“禽”
简化为
。繁体甲骨文
再加“又”
(抓捕),强调“擒捕”的含义。金文
用“林”
(树林)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隹”
,表示在林中捕鸟,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禽”
写成
。篆文
用“屮”
(草丛)代替金文字形中的“林”
(树林),表示在草丛捕鸟。繁体篆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加“隹”
。造字本义:动词,鸟儿落入猎人抓捕的网罩。简体隶书
承续简体篆文结构,将篆文字形中的“屮”
(草丛)简写成一点一横的
,将篆文字形中的“禽”
写成
。繁体隶书
承续繁体篆文结构。古籍多以“離”代替“离”。《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离”
,采用简体隶书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離,黃倉庚也。鳴則蠶生。从隹,离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离,就是离黃,仓庚鸟。仓庚鸟鸣噪的季节,蠢虫就四处繁生了。字形采用“隹”作边旁,采用“离”作声旁。
28.散: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麻”的本字,表示麻林。
,甲骨文

(林,麻林)
(攴,持械打击),表示持械打、扯麻皮,使麻缕与麻青分离。金文
将甲骨文
写成
;同时加“夕”
(肉),表示从骨头上剔析分离的零碎杂肉。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以外力破坏物体原有结构,使之分离成若干部分。隶化后楷书
、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麻林的
写成似“脊”非“脊”的
、似“林”非“林”的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雜肉也。从肉,
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散,杂肉。字形采用“肉”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29.乖:
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苽”,表示孤伶伶、静悄悄挂在藤蔓上的果实。乖,籀文

(人,当事人)
(瓜,即“苽”,藤蔓上孤伶伶、静悄悄的果实),表示人如瓜,比喻孤单而安静。有的籀文
以垂蔓形状
(“苽”的省略)代替“瓜”
,以“北”
(背)代替“人”
,表示背离人群,孤僻。篆文
误将籀文字形中两个“人”构成的“北”
写成“兆”
。造字本义:动词,像闷瓜一样不合群,孤僻独处。隶化后楷书
误将籀文字形中的垂蔓形状
写成“千”
,将籀文字形中的“北”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乖,怪戾。字形采用“
、
”会义。“乖”字中的“
”,是古文写法的“別”字。
30.乱:
“𤔔”是“亂”的本字;而“𤔐”是“𤔔”的异体字。𤔔,金文

(上下两只手相配合,精细操作)
(缠绕在织机上的交错丝线),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精细操作,理顺交织在织机
上的混乱丝线
,以便持续纺织。当“𤔔”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乙”
(不打结的顺滑丝线)另造“亂”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工理顺织机上交错混杂的丝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𤔔”
写成
。俗体隶书“
”
将篆文字形中由爪
、糸
、工
、又
所构成的“𤔔”
省略成“爪”
(抓持、操作),强调“手动”理顺混杂或打结的丝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双手“廾”
。魏碑中的俗体楷书“乱”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𤔔”
当作“辭”的省略,并用“舌”
代替简化“辭”,表示辩、讼双方所陈虚实难断,头绪混杂不清。古籍多以“亂”代替“𤔔”和“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乱”采用俗体楷书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乱,理清混杂的丝线。字形采用“乙”作边旁,“乙”表示理清纷杂的丝绪。字形也采用“
”作边旁。
31.是:
“是”是“昰”的异体字。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昰,金文

(日,太阳)
(又,即“手”的变形)
(止,即“趾”的本字,借代脚板),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有的金文
弱化“又”
的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简化成一横,将金文字形中由“又”和“止”构成的
简化成“正”
,表示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夏至是夏历法则中的重要节令:夏至即入夏农忙的恰当起始日。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正”
写成
。隶书异体字
将“正”
写成
。古籍多以“是”代替“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屬皆从是。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是,太阳直射。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
32.谓:
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喟”的省略,表示深深地叹息、感慨。謂,金文

(言,说话)
(胃,即“喟”的省略,深深地叹息、感慨),表示感慨、喟叹着说话。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感慨、喟叹不发不快的评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胃”
简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谓”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謂,報也。从言,胃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谓,报告。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胃”作声旁。
33.抵:
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垂手触地。抵,篆文

(手)
(氐,垂手触地),造字本义:动词,伸手触及、推挡。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抵,擠也。从手,氐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抵,相排挤、相对抗。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氐”作声旁。
34.世:
“丗、卋、世”是“卅”的异体字。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传统数学进制的满数,九加一之和。卅,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在三道表示“十”的竖线指事符号
下面再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三个“十”相连相加,三十。金文
在甲骨文字形中的竖笔指事符号
上加一圆点指事符号,写成
。有的金文
将三竖笔画上的圆点连写成一横。篆文
写成由三个“十”
、
、
构成的会义字,明确“三十”的含义。隶书“丗”
将篆文字形中的三个“十”
、
、
连写成“卅”
,并在第一个“十”的竖笔上加一折笔,写成“七”形的
。有的隶书
承续金文字形
:在三个“十”
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三个十相加。楷书
简化字形,写成三个“十”
相连的结构。楷书异体字
写成一个“十”
和一个“廿”
。由于“卅”的金文异体字“
”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三个“十”的
写成“止”
,“卅”的字形分由此化出篆文的“
”
和篆文的“
”
;篆文“
”
隶化后楷书写成“卅”
,篆文“
”
未见相应的隶书和楷书字形,隶书字形“世”
是隶书字形“丗”
的演变发展;楷书异体字“丗”
是隶书字形“丗”
的楷化;楷书异体字“卋”
是隶书字形“卋”
的楷化。造字本义:数词,三十。古籍多以“世”代替“丗”和“卋”。现代汉语多以双音词“三十”代替单音单字的“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世,三十年爲一世。从卅而曳長之。亦取其聲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世,三十年算作一世。字形采用“”作字形根,通过拉长一竖而成。同时也采用作声旁。
35.治:
治,篆文

(水,洪汛)
(台,通“臺”,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台”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从水,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治,河川名。源于东莱郡曲城县的阳丘山,向南流入大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台”作声旁。
36.塞:
塞,甲骨文

(宀,房屋)
(两个“工”,表示大量器械、材料)
(双手操持),表示借用工具修补房屋。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加“土”
(泥巴),强调胶泥的补砌作用。造字本义:动词,借助工具、材料,用泥土填堵房墙的漏洞。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塞,隔也。从土,从
。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塞,筑在边区的隔障。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37.彼:
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皮,借代羊皮。彼,篆文

(彳,即“行”,四通大道)
(皮,兽皮、羊皮),表示羊皮上的大道,即古代用羊皮制作的舆图,借代远离中原的漫漫西域。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用羊皮制作舆图的遥远西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双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皮”
写成
。古人称立足之地为“此”,称前往之地为“彼”。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彼,往有所加也。从彳,皮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彼,前往有益的地方。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皮”作声旁。
38.覆:
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往返、反转。覆,金文

(像罩盖)
(復,往返、反转),表示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篆文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罩盖状的
写成“西”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覆,覂也。一曰蓋也。从襾,復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覆,覆盖。一种说法认为“覆”是盖子。字形采用“襾”作边旁,采用“復”作声旁。
39.帝:
“帝”是“
”的异体字;而“帝”是“締”的本字。
,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木”
(树)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
,写成
,上端的“才”
(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
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简体甲骨文字形“
”
将树杈形状的“才”
简化成倒三角形
,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
简化成横写的“工”状
。甲骨文异体字“帝”
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
。甲骨文异体字
在“木”
(树)的上端和底边各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利用树木。有的甲骨文异体字
在树杈
内加一个“囗”
,表示巢居的开口,门或窗。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
中“木”的下端
写成似“巾”非“巾”的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树杈上系扎捆绑,缔枝为巢,开创巢居时代。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系束的“工”
写成“下框”
,将篆文字形中似“巾”非“巾”的
写成明确无误的“巾”
。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
”的甲骨文字形
中表示系束的“工”
省去,就成为特殊指事字“不”
,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甲骨文中“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当“帝”由动词“缔结”引申为名词“统治者”后,篆文
再加“丝”
(系扎、捆绑)另造“締”代替,表示在树杈上系扎捆绑,缔结筑巢。古人称发明巢居、为众民带来新生的首领为“帝”;称手持特大战斧的威猛首领为“王”;称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为“君”;称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为“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
,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帝,最高称谓。又是君王统治天下的称号。
,这是古文写法的“帝”。古文各个“丄”都采用“一”作字根,而篆文都采用“二”作字根。
40.政:
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征”的本字,表示出兵讨伐不义之地。政,甲骨文

(正,征伐不义之地)
(攴,持械攻击),表示武力征服。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并用暴力统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政,正也。从攴,从正,正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政,以强力施行正义。字形采用“攴、正”会义,“正”也是声旁。
41.王:
甲骨文中“王”与“士”同源,后分化。“士”的金文字形
与“王”的甲骨文字形
一致。王,甲骨文字形
像带手柄
的宽刃巨斧
。有的甲骨文
在战斧
(士)的基础上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王”是超级的“士”。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斧形的
简化成“土”形
,淡去了斧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的“玉”
与篆文的“王”
字形相似,区别在于:“玉”
的三横疏密均匀,而“王”
的三横上密下疏。造字本义:名词,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隶化后楷书
与篆文字形中的“玉”
无异。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手持特大战斧的威猛将帅叫“王”。开创缔枝为巢时代的首领叫“帝”;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叫“君”;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叫“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爲王。”
凡王之屬皆从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王,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董仲舒说“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横画中间用竖笔连接,叫作‘王’字。三道横画,分别代表
天、地、人,而能够参悟、贯通这三者的人,就是王。”孔子也说“能以一贯三者为‘王’。”所有与王相关的字,都采用“王”作边旁。李阳冰说:“‘王’与‘玉’有微差异,‘王’字的三横中,中间一横比较靠近上面的一横,而‘玉’字的三横距离均匀。王之所为,就是天义。”
42.诸: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参与其中的人。諸,篆文

(言,谈论)
(者,参与其中的人),表示参与其中的众人自由谈论。造字本义:动词,众多人自由发问讨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者”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诸”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諸,辯也。从言,者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诸,辩论。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43.胜:
“胜”是“鮏”的异体字;而“腥”是“胜”的异体字。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性”的省略或假借,表示事物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鮏,甲骨文

(自,鼻,嗅、闻)
(鱼,水生动物),表示从生鱼嗅到的难闻气味。有的甲骨文
简化字形,用“生”
(“性”的省略)代替“自”
(鼻子、嗅觉),表示鱼类难闻的骚臊特性。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异体字“胜”
用“肉”
(动物的有机组织)代替“鱼”
,强调野生动物发臊的普遍特性。有的篆文异体字“腥”
用近音的“星”
(xīng)代替“生”
(性 xìng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形容词,鱼等野生动物发出的气味,粗浊呛鼻,恶臊难闻。“胜”被异体字“腥”代替之后,“胜”字中本该读“性”( xìng )的“生”,被误读成 shēng 。而《汉字简化方案》则用字形简单、字音相近的“胜”合并代替字义毫不相关的“勝”。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胜,犬膏臭也。从肉,生聲。一曰不孰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胜,狗肉发出的气味。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生”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胜”是指没煮熟的腥臊生肉。
三、理解联想事例
想到之前汇报《韩非子》的民制君,君德不配位之时,民要乱君,这里详细说来就是,臣乱国,民不聊生,民反君,可反君成功者,是比君合道的圣人。所以大家都是老天的打工仔,德不配位,必有灾祸。在其位却不能谋其职,就会出现天杀的局面,如果老天的提醒都不能重新让彼此找回位置,那么就是天谴,灭。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四、提问:昨天的经文定义了抵巇及其使用场景。今天的文字讲述在“萌牙巇罅”的时候,如何“抵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