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1
【原文及抄写】
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查字正音】
1. 策: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刺”的本字,表示棘刺。策,金文  (“竹”的变形) (朿,棘刺),表示竹鞭。造字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说文解字》:策,赶马的竹鞭。
2. 计: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巨大数量。計,金文  (午,疑为对“十”的误写) (言,说话、商谈),表示大量的商谈。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午” 写成“十” 。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七嘴八舌地商议、谋划。篆文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计”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讠” 。《说文解字》:计,合算,算数。
3. 功: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巧妙用力的器械。功,金文  (工,巧具) (力,使劲),表示利用器械,巧妙发力。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说文解字》:功,费心费力,使国家安宁。
4. 德: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  (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 (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 用“行” 代替“彳”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 写成 。繁体金文 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说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
5. 治:治,篆文  (水,洪汛) (台,通“臺”,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台” 写成 。《说文解字》:治,河川名。源于东莱郡曲城县的阳丘山,向南流入大海。
6. 名:名,甲骨文  (口,叫喊) (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 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月牙形的 ;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古代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大部分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 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字”。《说文解字》:名,自称。
7. 产:産,金文  (“彦”的省略,即“谚”,古谚,表示狩猎、农耕经验) (生,草木萌发),表示依据农谚耕作庄稼。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生”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利用农谚耕种作物。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彦” 写成“产” ,将篆文字形中的“生”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产”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生” 。《说文解字》:产,生出。
8. 业:業,金文  (辛,刑具) (去,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有的金文 省去“口” ,加“大” (人),表示众多劳作的人。籀文 省去金文的“大” ,将 写成 ,误将“大” 写成“火” 。篆文 则误将籀文中的“火” 写成“木” 。造字本义:动词,奴仆在严酷管理下艰辛劳作。隶化后楷书 继承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业” ,省去正体楷书下部的 。《说文解字》:业,乐器架子上方横木上的大版。是用来装饰支架、悬挂钟鼓的大版。大版形状参差不齐像锯齿,并用白色颜料涂画。大版和所悬钟鼓之 间,参差错落又相互承接。字形采用“丵、巾”会义。“巾”像版形。《诗经》有诗句唱道:“大版系在柏木上。” ,这是古文写法的“业”。
9. 暗: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黯”的省略,表示颜色深黑。暗,篆文  (日,天色) (音,即“黯”,颜色深黑),表示天色深黑。造字本义:形容词,日暮天黑,完全无光。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音” 写成 。太阳西沉为“昏”;完全天黑为“暗”。《说文解字》:暗,虽在白天却没有光亮。
10. 乱:“𤔔”是“亂”的本字;而“𤔐”是“𤔔”的异体字。𤔔,金文  (上下两只手相配合,精细操作) (缠绕在织机上的交错丝线),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精细操作,理顺交织在织机 上的混乱丝线 ,以便持续纺织。当“𤔔”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乙” (不打结的顺滑丝线)另造“亂”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工理顺织机上交错混杂的丝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𤔔” 写成 。俗体隶书“ ” 将篆文字形中由爪 、糸 、工 、又 所构成的“𤔔” 省略成“爪” (抓持、操作),强调“手动”理顺混杂或打结的丝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双手“廾” 。魏碑中的俗体楷书“乱”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𤔔” 当作“辭”的省略,并用“舌” 代替简化“辭”,表示辩、讼双方所陈虚实难断,头绪混杂不清。古籍多以“亂”代替“𤔔”和“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乱”采用俗体楷书字形。《说文解字》:乱,理清混杂的丝线。
11. 寤wù: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悟”的省略,表示因深度自觉而通透的灵感。寤,籀文  (冖,房屋) (梦) (吾,“悟”),表示在家中睡觉时通过梦境而获得灵感顿悟。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冖” 写成“宀” ,将籀文字形中的“梦” 简化成“爿” (床)。造字本义:动词,在睡梦中获得灵感顿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有时假借“寤”代替“悟”。《说文解字》:寤,从睡梦中觉醒过来对梦境有所相信就叫寤。字形采用省略了“夢”的“㝱”作边旁 ,采用“吾”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寤”是在 白昼有所见,梦中有所见。“ ”,这是籀文写法的“寤”字。
12. 得:“䙷”是“得”的本字。䙷,甲骨文  (手,捡拾) (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捡拾贝壳。当“䙷”的本义消失后,繁体甲骨文 再加“彳” (行进)另造“得”代替,强调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目”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持有)写成“攴”(持械打击) 。篆文 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目” 写成“見”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寸” 。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双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䙷” 写成 ,“貝”形消失。古籍多以“得”代替“䙷”。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说文解字》:得,远行而有所收获。
13. 留: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钩住、连住。留,金文  (卯,连住) (田,庄稼地),表示人口与田地紧密相连。有的金文 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卯”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农人依恋赖以生息的田地,在故土长住不迁徙,即使遭灾遭荒也不肯背井离乡。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卯” 写成“吅” 。俗体楷书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的“吅” 还原成“卯” 。《说文解字》:留,止歇于某地。
14. 飞:飛,金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鸟儿振动双翅 的样子。籀文字形 画出翔鸟的完整形象,鸟头鸟身 和振翔的双翅 。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鸟头鸟身 简化成 。有的篆文 省去表示鸟头鸟身的 ,并将左右对称的双翅 写成上下重叠的双翅 。造字本义:动词,鸟儿振翅翱翔。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的双翅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飞” ,用单翅代替篆文字形 的双翅,即简体楷书字形 是篆文字形中一支羽毛 的变形。“飞”是鸟儿振翅翱翔,“翱”、“翔”、“翻”、“翩”是对“飞”的不同姿态的具体描绘。《说文解字》:飞,鸟振翅而翔。
15. 危:危,甲骨文  (像悬崖) (像坠石),表示悬崖坠石。有的甲骨文 、 将坠石形象 繁化为 、 。金文另造会义字:  (人,登山者) (厂,崖岩) (巳,即“人”的变形),表示人在崖顶,担心坠崖;人在崖下,担心坠石。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高崖或崖下而害怕,担心自身坠崖或坠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巳” 写成 。《说文解字》:危,人在高处而恐惧。
16. 环: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圜”的本字,表示回望、转着圈看。環,金文  (王,玉) (睘,转着圈看),表示圆形玉圈。有的金文 写成两个圈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瞏”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穿孔、可以套戴转玩的圈状美玉。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瞏”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环”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的“睘” 大幅度简化成“不” 。《说文解字》:环,圈形的璧玉。
17. 转:“専”(专)是“轉”(转)的本字。専(専),甲骨文 像手转 纱轮 。当“専”的“转轮”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車” 另造“轉”(转)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让轮子飞旋、滚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转”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車” 简化成“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说文解字》:转,用车辆运输。
18. 因: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 ” (xí)的省略;甲骨文“ ”是“𠩛”的本字,而“𠩛”是“席”的本字。因,甲骨文  (“ ”的省略,是“𠩛”即“席”的本字) (大,成人,休息者),表示人在席上休息。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坐或躺在席子上,以阻隔或减缓地面湿气对身体健康的损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 。 《说文解字》:因,就近依凭。
19. 化:化,甲骨文  (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 (一个头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 写成“匕”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 。中医称固体食物从撑胃到变成流质的过程为“消”;称流质在肠道被吸收、合成养分的过程为“化”。《说文解字》:化,教化施行。
20. 仪:“義(义)”是“儀(仪)”的本字。義,甲骨文  (羊,祥,吉兆) (我,武器,借代战争),表示吉兆之战。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为神灵福佑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仪”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以“义” 代替“義” ,“乂”表示杀戮,“乂”加一点,表示公正顺天的战争。《说文解字》:仪,法度。
【翻译】
圣人通过内楗术与君王建立连接之后,要实时算无遗策,进行动态的关系管理(结合管理),才能立功建德。为什么要进行持续的关系管理呢?当圣人与君王的论政议政、治理国家的口头名目,真正进入了发展生产时,从议论到共识到合作,才算是完成了内楗操作,双方的志意和计谋,真正地由内心结合了起来。世事变化,如果君王不是明君了,昏君做傻事,不按照双方内合的做,又如果圣人的章法计策乱了、不符合君王君王如今的心意和当今形势了,就要再次进行反的操作,重新建立连接,再内合起来。君王要是对内合的计谋暗自有自己私心的操作,且并不留圣人在这份私心里一起工作,那双方的内合连接就有分歧了。这时就要采用飞箝的操作说服君王,控制他的私心,使之不动摇内合的根基。如果对方以背离内合的志意,命令圣人按照他私心的方向和操作做事,那圣人就迎接命令去驯服内合不合的危害,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这样做了也无法挽回,圣人就要打算去职了,去职的理由就和君王说“如今事情已经很严重了,我继续留下来只会给你带来更严重的危害,所以自请离去,帮你减轻损害”。君王志意和事态的发展,就像玉环旋转由造化引起的一样,圣人一开始遇见君王也无法预知到造化会让君主的“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更糟糕还是更贤明。当圣人已经迎接、处理了君王很多次的离心命令,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危机管控和事后补救,结果还是没能挽救双方的内合连接,大厦将倾,圣人退出内合,保全自身方为大吉,则得神灵福佑。
【理解联想】
读这段话会很明显地感受到,不管造化让君王发生了什么变化(合、不合,或者合而分心),不管事态发生了什么改变,圣人从始至终在志的指引下做出每一个决策和行动(揵而反之,说而飞之,迎而御之,去之而退),应对各种情况,而丝毫没受痣、痔的影响。其中“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这句话,联想到了之前群里讨论提过的弱者思维。弱者第一步弱在“不敢迎”。如果有危害的、不利的命令/事情来了,会心里退缩避开、行动上也退缩避开(有种情况会更严重,心缩,身不敢缩),如果还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里,就更不会想到“迎”、更不会敢去“迎”。“不敢御”,害怕事态的危害而不敢动,不敢像驯服不羁的马一样去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恶变,只能默默承受危害的加重,好像除了承受就没有别的办法能动了。当事态恶化到无法挽回,又没有勇气或者舍不得去而退之。这样想来,圣人在志的指引下做到迎而御之、去而退之,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由工作单位下令要听一个无益的讲课,我又无法不听这个讲课,只能接受去听课——这样一件事对“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的感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敢迎”,心里退,身也还没勇气退。读完今天这段经文,心里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哪怕最后“不想听”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但是我心里通了。
【背诵】
已上传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