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心飞翔 于 2022-7-11 19:38 编辑
忤合第六第五周 第二天 7.11
一、原文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提问:昨天的经文定义了忤合之术的根本依据在于“化转环属,各有形势”。今天的经文讲述无不与和无不听的做法和计谋不两中的事实。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无合无离的对外关系为什么是错误的?
二、查字正音
1常:
金文  (尚,崇尚、流行) (巾,布),表示人们崇尚的服饰。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 。篆文异体字“裳” 用“衣” 代替“巾”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长期流行的服饰。
2贵:
甲骨文  (双手,抓、捧) (土,故土),像双手 捧着泥土 。有的甲骨文 增加“宁” (即“贮”,存宝的匣子),强调离乡或流亡的人将具有象征性的泥土装进匣子,以示对故土的崇敬与珍爱。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匣子“宁” 写成不知所云的“人 ”,并用“貝” (价值)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土” ,强调故土在离乡或流亡者心中的神圣“价值”。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收藏故土,以示对故乡故国的崇敬与珍爱。
3师:
,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古代兵符,像是圆块 中的一部分 。古代朝廷将刻有虎、狮等图案的圆形玉块 ,切割成裂纹不规则的两块或几块 ,部分留在朝庭,部分放在地方或军队,朝廷和军队均以所持兵符能否吻合来检验兵权和调动权的真伪。这种有图案的残块是最早的“兵符”。有的甲骨文加“ ”写成会义字:  ( ,残块兵符) ( ,兽尾制成的帽饰或表示权力的道具),表示代表军队最高指挥权的兵符、和表明军中最高指挥者身份的虎豹彪尾帽饰, 是“尾”的简写(参见“帀”)。有的甲骨文 误将表示兽尾的“ ” 写成“帀”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 ” 写成“ ”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检验军权的兵符
4与:
yǔ 篆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匕” (食勺)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用勺子添食。造字本义:动词,用食勺为别人添食。
5听:
本义,动词:用耳、用心留意别人说的话 tīng 。
6成:
甲骨文  (戊,大钺,战具) (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 将城邑“囗” 写成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征战结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
7忠:
金文  (中,核心位置) (心,感觉和思维器官),表示内心的中央,即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把对方放在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出于道义而非出于个人回报地、自觉利他地、真诚专一地为之服务。
8计:
金文  (午,疑为对“十”的误写) (言,说话、商谈),表示大量的商谈。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午” 写成“十” 。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七嘴八舌地商议、谋划。
9谋:
金文  (言,商议) (某,不确定),表示为不确定的问题而商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因为对策略没把握而找人商讨
10世:
造字本义:数词,三十。名词:以三十年时长划段的时期.天下,人间,社会。
11无:
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表示“秃头”的“兀” 字上加一横 指事符号,表示全秃,强调“兀”的程度。造字本义:形容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
12事‘:
甲骨文  (中,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 (又,执、持),表示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他国。远古时代以族旗或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简体甲骨文 将国旗“中” 简写成 ,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简体甲骨文 则进一步将国旗“中” 简化成 。繁体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将“中” 简化成 。简体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
三、翻译
翻译:没有永久普适重要的东西,也没有永久普适有效的法则。圣人不会用一套死的方法,套用所有变化中的事情。会根据不同事物,给出针对性的不同分析和解决方法。不会因为听了某个信息,理论,思想或者是一套方法,就以为是真理。而是针对具体事情/问题,了解具体真实情况,深入准确掌握事物的变化和动向。 选择判断敌友的标准,首先是大家联合在一起,能把事情做成。其次,大家对事情的理解一致。选定之后,就要和他成为最重要的朋友,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利益不可能一致。和这个国家或个人结盟, 就势必得罪其他国家或个人。没有两忠两全的计谋。这是必然的现象。与这个国家交好,就会背离那个国家;与那个国家交好,又会背离这个国家。
四、理解联想事例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姑姑告诉我:跟人相处,要和谁都好,又和谁都不好。我猜想姑姑的意思是跟谁都不用太过亲密,也不要跟谁交恶,当时觉得真是挺高明的,只是我并没有做到。从经文来看,合于彼必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姑姑说的这种情况可能就是无合无离的情况。 五、提问:
昨天的经文定义了忤合之术的根本依据在于“化转环属,各有形势”。今天的经文讲述无不与和无不听的做法和计谋不两中的事实。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无合无离的对外关系为什么是错误的?无合无离就是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爱憎,没有亲疏的一种状态,无法建立有益有效的关系,必然导致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