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ody

原子的《大学》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 第六天
原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查字正音:
仁:关于甲骨文中是否存在独体的"仁"字,学界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存在从"人"从"二"的字形;另一权威观点则认为,所谓"二"实为记录占卜次数的"卜兆数",并非文字组成部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表示"人与人相互对应、亲密协作"这一核心概念的意念。仁"观念源于古代东夷民族的"相人耦" 风俗,意指在祭祀、宴饮等礼仪场合中,两人一组,相互配合,彼此敬重的行为模式。这种强调对等、合作与尊重的互动关系,正是"仁"最原始和生动的体现
孝:本义是孝顺、善事父母。字形像一个孩子(“子”)搀扶或背负着一位长发、弓腰的老年人(“老”的省形),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子承老”,即后代赡养、敬奉长辈的意思。从“供养”到“恭敬”的升华:“孝”最核心的升华来自于儒家思想。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意味着,“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能养),更关键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敬),没有这份敬意,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了
慈:始见于西周金文。字形为上"兹"下"心"。"兹"像两束丝,象征母亲与胎儿通过脐带紧密相连;"心"表示发自内心的情感。组合起来,本义是母亲对子女那种源自生命本能、深沉无私的怜爱。"慈"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之一。它常与"孝"并提,构成"父慈子孝"的理想家庭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爱(慈)与自下而上的敬(孝)相互呼应,是维系社会人伦的基石。《大学》所言"为人父,止于慈",更是将"慈"确立为为人父者的道德标准
信:本义是“信使”。字形像一个人张着口,表示传话之人。信使的职责是真实无误地传递信息,这为后来“诚信”的含义埋下伏笔。许慎的解释是“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这里的“诚”即真诚、不欺,解释的是“信”的引申义“诚信”,并确认了其会意字结构。从使者到品德:“信”字最关键的演变在于其含义的升华。它从一个指代具体职业(信使) 的名词,演变为核心的道德概念。其内在逻辑在于:一个优秀的信使,必须真实、可靠、守约。这种职业要求所体现出的品质,逐渐被抽象化,最终成为对所有人言行一致、诚实不欺的道德要求,即“诚信”
讼:本义是争论、辩驳。一种观点认为,其字形像两张嘴在互相争辩,表示双方进行诉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字形从“公”(表示公平、公开),从“口”或“言”,表示在公开公正的场合下辩论。讼"与"诉"的细微之别:在古代汉语中,"讼"和"诉"都和法律活动相关,但有细微差别。通常认为,向法官提出告状、控告称为"诉",而在法官(或权威人士)主持下,双方就争议进行辩论、陈词则称为"讼"
译文:
作为君主,要施行仁政,做到极致;作为臣子,重要的是恭敬尽职;作为孩子,要做到尊敬爱戴长辈;作为父母,要做到慈爱孩子;和国家的人交往,要做到诚信。我听到了诉讼的人,应该做到的是让人不诉讼,不说实情者,内心受到道德的限制,这才是根本。
心得:
作为几种角色的职责,应该最重视的点,做到止的点,君主→仁,臣子→敬,子→孝,父→慈,国人→信
其次诉讼是一个场景,重要的是让人的内心道德起作用,减少争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28 08:05 , Processed in 1.106476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