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9-14 14:36 编辑
第二周第六天 | 一、原文 |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 二、查字并正音 | 未:造字本义:动词,夏季果树枝叶正茂,还没结果。 | 卜:名词,巫师作为降神道具的“神杖”。 | 禘(dì):造字本义:动词,特别用心地祭祀敬拜,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 | 游: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学子以族旗为护照,举旗越境参观巡学。
| 幼:造字本义:形容词,年纪小而手脚细嫩无力。
| 躐(liè):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长毛的爬行动物。推测造字本义:动词,爬行动物在地上爬行。
| 三、朗读 | 见微盘 | 四、翻译 | 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老师不要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在一旁留心观察,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向老师请教,年龄小的学生要认真听讲,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 | 五、阅读心得 | 学习要有自主性 |
我们的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祭过先师,诵过鹿鸣、四牡、皇华,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见过师傅的夏楚之后,就进入术筑的日常。 九年日常的大规矩:第一,不是在皇帝举行禘祭(祭祀祖先的礼)的年份,就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的学业考核,以使教学的心、志爆保持不受干扰和拘束 让教学之心在学得天地自由劳作 专心于学 心专于学 第二,教者保持对学者不间断的观察和知晓,不轻易说话指导或者干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不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不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不重复教过的内容。 如此保持一个学者的学习之心尚在活动 不让学者的心死于所学这个物 问题是心活着的依据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第三,初入学或者后来插班没有足够基础的,不要发问 第四,问,是进一步探究,是实际行走和尝试以后的疑或惑 不是不到现场狗多躺着叫,没事瞎呻吟 刚来的人,基础不够的人都不知道现场是什么样,根本谈不上常识、尝试、反复探索 这时候提问就是狗多躺着叫 是渎神 周易蒙卦讲: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顺利,不是我求学童,是学童求我。初次筮问时,告诉他。再三筮问就不恭敬,不恭敬则不告。有利于坚持。 如此才能去分出学业的等级,保留了等级的阶梯,学业进步才有通道。 九年不间断地“游其志”、"存其心"、“不躐等(留通道)”,大成可期。 所以,办学这件事,要点在二,其一,官在于做好该做的事,教学者在于保持和运行志心。
最后这个是在家庭教育的课程主题中的梳理 李影: "陈刚 顺利,不是我求学童,是学童求我。初次筮问时,告诉他。再三筮问就不恭敬,不恭敬则不告。有利于坚持。" ------ @陈刚 确实是,我也体会到了问了些混乱的问题,老师也会不回答,正是这个不回答让我更想去坚持找到答案的动力 关于这个问,在小孩成长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他一天到晚都在问,怎么对待 今天这三个规矩的第三条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的 但确实不容易理解到位 李影: "陈刚 关于这个问,在小孩成长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他一天到晚都在问,怎么对待 " ------ @陈刚 就让他自己找答案,懂也不说给他听 家中有三到六岁的娃的父母专用饲料来了的 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通常发生在3-6岁 这是个什么时期呢?西方人说那是俄狄浦斯期,跟同性双亲争夺配偶,要跟异性双亲发生性交行为 这种说法很像一个淫虫的思维方式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童蒙养性,幼儿养正 3岁后,童蒙养性的时间窗口基本到达 开始过渡到幼儿养正的新阶段 养性和养正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表面的说,养性不以说教,不宜先学会错误的再要求改正 言教、否定性教育方式,只会起到期待的反效果 养正就不同了 这个时期是用来长养孩子内心自我监察自我修正自我革命的结构的 就是在改正错误中,长养正(征伐)的心理机能 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检视和对世界的巡视 一次一次的,不怕重复,任劳任怨 问的有的父母崩溃 怎么对待和回答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总的原则还是“学不躐等” 困哪一般处 困难往往出现在“游其志”,我们的志游的没孩子快 以至于会把我们的边界弄崩溃 存其心,我们的心么有孩子的心大,以至于父母心散 父母的心志被涨破了,昏厥昏迷 无法指导孩子引导孩子渡过这个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