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义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 本义只见于“頪”
頪,难晓也。——《说文 • 页部》 頪,视不明也。今苏俗谓近视者曰頪觑眼。——清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 履部》
②动词:相似,相同。 类乎 类似 类人猿
不类前人。——《论衡 • 自纪》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③名词:拥有共性的种、属。 类次 类别 类型 类聚 / 分类 归类 同类 种类
皆守株之类。——《韩非子 • 五蠹》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 • 渔父》 梨栗枣柿之类。——宋 • 司马光《训俭示康》
④动词:依据相同点进行推理判断。 类比 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
3.而:
“而”是“耏”的本字。而,甲骨文



(
口,嘴巴)


(
下垂的须发),表示垂在下巴的长须。简体甲骨文

把“口”

形简化成下唇的形状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下唇形状

简化成一横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须束

写成

。有的金文

有所变形,误将独体字拆写成上下两部分。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下巴上的胡须。隶书

在篆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当“而”的“胡须”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彡”

(毛发)另造“耏”代替。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借武器代称人,也体现相同的自我中心意识: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4.通:
“

”是“通”的本字。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王宫禁城周围高墙夹道、出口众多的专用道。

,简体甲骨文



(
用,是“甬”的本字,高墙夹道、出口众多的甬道)


(
亍,即“彳”,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表示王宫禁城周围出口众多、纵横畅通的甬道。为了确保帝王出行时可“见天光”,甬道必须保持半开放的“露天”状态;为了在“露天”状态下保证帝王的安全,甬道两边的护墙必须建到足够的高度;为了确保帝王可以畅达禁城各部,高墙甬道必须有众多的出口,与其他甬道连结。有的甲骨文

将“用”

写成

。繁体甲骨文

加“止”

,将“彳”

写成“辵”

(行进),强调甬道的“通行”功能。简体金文

将简体甲骨文字形

中的“用”

写成“甬”

。繁体金文

在繁体甲骨文字形

基础上再加“日”

(“口”的变形,出口)写成“通”,强调“出口众多”对于“通行”的意义。篆文

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

,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甬”

。
造字本义:形容词,道路纵横相连,可畅行无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甬”

写成

。古籍多以“通”代替“

”。
①本义,形容词:道路纵横相连,可畅行无阻。 通达 通顺 / 畅通
通,达也。——《说文解字 • 辵部》 不出户庭,知通塞也。——《易经 • 节卦》
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周礼 • 地官司徒》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晋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动词:畅行无阻到达目的地。 通车 通电 通航 通邮 通风 通气 通道 通路 通衢 通途 通过 通连 通往 通行 通勤 通风报信
/ 打通 直通 直通车 行不通 行得通 北通巫峡 四通八达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尚书 • 旅獒》 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庄子 • 天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孙子 • 地形》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黄帝内经 • 经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 • 陈涉世家》 初极狭,才通人。——晋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动词:思想贯穿其间,融会理解,透彻领悟。 通而不变 / 粗通 精通’略通 稍通 融通 圆通 略通外语 略通五经 ……
大夫之义不得世,故于是推而通之也。——《春秋公羊传 • 昭公三十有一》 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春秋公羊传 • 僖公三十有一》
通而不变,静之至也。——《淮南子 • 原道训》 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后汉书 • 光武帝纪》
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汉 • 贾谊《过秦论》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 • 张衡传》
④动词:彼此来往,交流交换。 通敌 通婚 通商 通牒 通话 通信 通讯 通邮 通好 通奸 通假 通融 通人情 通货膨胀 通情达理
/ 暗通 私通 串通 沟通 全球通 互通有无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 • 系辞》 通财货,相美恶,辨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荀子 • 儒效》
燕人其妻有私通于士,其夫早自外而来,士适出。——《韩非子 • 内储说下》 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墨子 • 节用上》
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周礼 • 冬官考工记》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史记 • 货殖列传》
⑤量词:表示连接、交流、对话的次数。 / 一通电话 一通赞美 一通争吵 ……
⑥形容词:全程的,全面的,普遍的,无处不在的,彻底的。 通病 通才 通力 通常 通俗 通彻 通透 通称 通论 通则
通年 通宿 通宵 通夜 通栏 通盘 通篇 通票 通铺 通例 通史 通身 通体 通通 / 普通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 滕文公篇上》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 • 超奇》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 • 仲尼篇》 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史记 • 田敬仲完世家赞》
⑦副词:全程地,全部地,全面地,彻底地。 通报 通告 通令 通知 通吃 通观 通红 通亮 通明 通缉 通译 通用 通晓 /
本地通’ 外国通’ 中国通’ 百事通’ 万事通’ 小灵通’(通 = 通晓)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唐 • 韩愈《师说》
5.达:
大,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



(
彳,大道)


(
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繁体甲骨文

加“止”

(行进),将“彳”写成“辵”,强调“通行”含义。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

简写成“竹”

,同时加“羊”

(徉),表示可以徜徉通行。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汉字简化方案》采用的简化字形“达”

恢复简体篆文字形。
①本义,形容词:大道通行无阻。 通达 / 八达岭 四通八达
达,通也。——《广雅》 天下达道。——《礼记 • 中庸》
②动词:相通,相汇。 达观 达意 / 表达 传达 下达 转达 知书达理
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礼记 • 内则》
③动词:走到目的地,到,抵。 达标 达成 达到 达旦 通宵达旦 / 到达
下达。——《仪礼 • 士昏礼》 达于河。——《书 • 禹贡》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聊斋志异 • 促织》
④形容词:顺利的,成功的,得意的。 达官 达人 达显 达官贵人 达则兼济天下 / 发达 腾达 显达
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 • 诸葛亮《出师表》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唐 • 王勃《滕王阁序》
6.强:
强,篆文



(
弘,声音大)


(
虫,爬行动物),表示动物的发出的巨大声音。
造字本义:名词,呼啸声震憾人的大型爬行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弘”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虫”

写成

。
7.立:
立,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一个人

的脚底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

,表示站在地上。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站着的人

写成“介”形的

。
造字本义:动词,站在地上。隶书

基本承续篆文字形。
①本义,动词:站在地上。 立场 立地 立马 立定 立正 立等 立候 立射 立即 立刻 立时 立脚 立足
/ 成立 独立 自立 坐立不安
立,侸也。——《说文》 君子以立不易方。——《易 • 恒》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韩非子 • 喻老》 哙遂入,披帷西乡立。——《史记 • 项羽本纪》
②动词:登基,使继王位。 立位 立太子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史记》
③动词:竖。 立标 立柜 立领 立体 立方 立方体 立交桥 立竿见影 / 确立 树立
乃立宗庙于薛。——《战国策》 大石侧立千尺。——宋 • 苏轼《石钟山记》 且立石于基墓门。——明 •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动词:开始,创设,创建,设定,制定。 立案 立法 立项 立宪 立约 立春 立冬 立秋 立夏 立功 立业 立国 立户 立命 立论 立言
立威 立意 立志 立塑 立字据 立国立威 / 创立 订立 建立 设立 公立 私立 安身立命
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吕氏春秋 • 荡兵》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贾谊《过秦论》
复立楚国之社稷。——《史记 • 陈涉世家》 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 • 自新》
8.不:
“

”是“不”的异体字。不,甲骨文

是由“

”的甲骨文字形

省去表示系扎的“工”

而产生的特殊指事字;

,甲骨文

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

省去表示系扎的“工”

而产生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帝,甲骨文“帝”

是指事字,字形在“木”

(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

,写成

,上端的“才”

(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

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

将树杈形状

简化成倒三角形

,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

简化成横写的“工”状

。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

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

。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

”的甲骨文字形

省去表示系扎的“工”

,就产生“不”的字形

,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将“帝”的甲骨文字形

省去表示系扎的“工”

,就产生“

”的字形

。甲骨文“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隶化后楷书

省去篆文字形中

表示“才”的倒三角形

。古籍多以“不”代替“

”。
9.反:
“反”是“扳”的本字。反,甲骨文



(
厂,岩石)


(
又,抓),表示手抓岩石,即攀岩、攀崖。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

。
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当“反”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

再加“手”

(抓住)另造“扳”代替,强调手抓岩石,攀崖翻山。作为动词“攀岩翻山”时,古籍多以“扳”代替“反”。
三、诵读(微盘)
四、翻译:
师说:
知:深知、通晓。既能做又能说。
类:种类、事类、规律。指万事万物背后的原理、共性和区别。天下万类。
通:贯通、畅通无阻。
达:通达,透彻理解,并能应用自如。
知类通达合起来: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即《中庸》所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说: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真人者,通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强立:卓然而立,坚定不移。指人格强大,立场坚定,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独立人格,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摇。
不反:不违背、不反复。此处的“反”有两层深刻含义:不违背师道:所学之“道”已完全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不会违背老师所传的正道。不动摇反复:志向、信念、人格均已稳固,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压力或困境而动摇退缩或违背自己的原则。
“强立而不反”合起来:指形成了强大而稳固的人格,能坚定不移地践行所学之道,永不背离动摇。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说: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如此,谦谦君子便挺立于前了。这是大成。
这样的学,九年便实现了从启蒙到大成,从蒙昧到君子的蜕变。
九年时,通晓万事万物背后的原理,共性和区别,理解透彻,应用自如-“致广大而尽精微”。拥有强大而稳定的人格,坚定不移地践行所学之道,不背叛,不动摇。如此,谦谦君子便挺立于前了。
这是大成。
五、阅读心得:
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