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9-13 20:50 编辑
第二周讨论整理(2025年9月13日)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师说】
我们第一周共计阅读了如下三个段落:
第一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中国人追求什么呢?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德经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就是天下为载体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
第一个段落指出了,“学”在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实践地位。什么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呢?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样都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学”是个什么地位呢?实现途径——謏闻、动众、化民成俗。也就是说,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项,都需要好好干干得好(发虑宪,求善良),都需以身入局(就贤体远),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志同道合(化民成俗)。
所以你可以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那批人,在延安呢个鸟不拉屎的贫困小地方,居然能办起来35所大学,几年间培养了数十万人,成就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最早建立的抗大有12个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培养了十多万军政干部。
那一群建国君民的君子,深知办学的重要性
如果说第一段落实从功能上定义了“学”,那么第二段落便是从目标上定义了“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什么目标呢?琢玉、知道,从而成器、成人。
第三段则从进程内容上定义了“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在于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从而成人成器
进程内容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学者和他的老师教者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教者的职责:(使其)知困、(使)自强进而,使学者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
有人喜欢高度强调“斅学半”对教者的进步作用,所谓教者在教学中的成长价值
我认为这非常不妥当
天地君亲师
没有天地君亲学
学记也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记还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学为君也。
斅学半,强调的是教学进程,教育学之间的阴阳相胜,阴阳互推
没有突出强调现代人喜欢的师生平等
过度强调师生平等,必然导致降低对教者的要求,跟现在一样,偏低都是“师”
导致强调教者全面向学生学习
颠倒师生关系
最终毁掉教育事业
斅学半,还有一个容易影响理解的地方,就是陈静在阅读中说到的体罚问题
人类越来越怕疼
对心理性疼痛的恐怖越来越强烈
所以对体罚越来越反感
对教师的体罚作业,完全无法容忍
斅学半中的教,就是包含着体罚的
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体罚的体,是明莫明于体物的体
长安先乐神明吉
体管明
运用体,教学的基础
比如实践教学,劳动,体罚,都是教学中对体的运用
昨天开始进入第二周
昨天的内容:第二周
(第一天)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体会到每天一学就是心里装着事,鞭子费的产生了要要小心翼翼丝毫不能疏忽的心理,贪快想囫囵吞枣,后面省事的心里确实是恶,注重结果,轻视了过程,也是一种戏,要改正
讲的是教学设置中,各级各类的学校,和学校的考核
学校类别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家中的学校塾
塾这种现象,能够引起我们很多观察和思考
学校每年招生
隔年考试
考试的必要性
嗯,什么叫考试是需要理清楚的
学校、学制、招生与考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