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5-9-13 2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16 21:07 编辑
第二周讨论整理(2025年9月7日—2025年9月13日)
【原文】
(第一天)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第二天)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第三天)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第四天)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第五天)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第六天)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第七天)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师说】
9月8日
我们第一周共计阅读了如下三个段落:
第一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中国人追求什么呢?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德经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就是天下为载体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
第一个段落指出了,“学”在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实践地位。什么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呢?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样都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学”是个什么地位呢?实现途径——謏闻、动众、化民成俗。也就是说,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项,都需要好好干干得好(发虑宪,求善良),都需以身入局(就贤体远),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志同道合(化民成俗)。
所以你可以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那批人,在延安呢个鸟不拉屎的贫困小地方,居然能办起来35所大学,几年间培养了数十万人,成就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最早建立的抗大有12个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培养了十多万军政干部。
那一群建国君民的君子,深知办学的重要性
如果说第一段落实从功能上定义了“学”,那么第二段落便是从目标上定义了“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什么目标呢?琢玉、知道,从而成器、成人。
第三段则从进程内容上定义了“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在于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从而成人成器
进程内容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学者和他的老师教者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教者的职责:(使其)知困、(使)自强进而,使学者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
有人喜欢高度强调“斅学半”对教者的进步作用,所谓教者在教学中的成长价值
我认为这非常不妥当
天地君亲师
没有天地君亲学
学记也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记还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学为君也。
斅学半,强调的是教学进程,教育学之间的阴阳相胜,阴阳互推
没有突出强调现代人喜欢的师生平等
过度强调师生平等,必然导致降低对教者的要求,跟现在一样,偏低都是“师”
导致强调教者全面向学生学习
颠倒师生关系
最终毁掉教育事业
斅学半,还有一个容易影响理解的地方,就是陈静在阅读中说到的体罚问题
人类越来越怕疼
对心理性疼痛的恐怖越来越强烈
所以对体罚越来越反感
对教师的体罚作业,完全无法容忍
斅学半中的教,就是包含着体罚的
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体罚的体,是明莫明于体物的体
长安先乐神明吉
体管明
运用体,教学的基础
比如实践教学,劳动,体罚,都是教学中对体的运用
昨天开始进入第二周
昨天的内容:第二周
(第一天)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体会到每天一学就是心里装着事,鞭子费的产生了要要小心翼翼丝毫不能疏忽的心理,贪快想囫囵吞枣,后面省事的心里确实是恶,注重结果,轻视了过程,也是一种戏,要改正
讲的是教学设置中,各级各类的学校,和学校的考核
学校类别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家中的学校塾
塾这种现象,能够引起我们很多观察和思考
学校每年招生
隔年考试
考试的必要性
嗯,什么叫考试是需要理清楚的
学校、学制、招生与考试
另一篇AI文稿
今天的内容讲考试目标:
(第二天)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所有人
9月9日
在生活区的“门口”设置学校,这是一件重要的社会事实,这跟我们在生活区的门口开小卖部一样重要
这样设置的视觉意义,让“学”像当今每日需要的柴米油盐,方便你就近购买一样,就近可以入学,到处都是学区房
从办学思想上讲,我们新进几十年变革了的社会组织,远远不如古代社会,跟其他方面一样,在社会组织上是五千看来最糟糕的
教育不是需要身份才可以获得的东西,只要是个人都该有,就像空气
这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不像现在宣称和实际上做的——学区房现象择校现象表明教育的特权化思想。一切向钱看,教育也产业化向前看
万恶
从启蒙到大学,总共九年,学生的进步按照5个阶段考核
第一年离经辨志。离经,把经典、书撕得烂,完成了基础启蒙:已经超越了单纯识字阶段,具备了独立阅读经典的能力。
辨志,通过观察和教学,开始辨别每个学生的材质、兴趣和志向(辨志),为后续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学生自己也通过深入学习,开始明确经典的内涵和自己的志业所在。
实现了在两个层次上人与经典的结合
就像劳动对象跟劳动者的有效结合一样
很显然,这个阶段,怎么讨论他的重要性和基础性都不为过
第二个阶段:敬业乐群。
敬,专一、肃静、持重不放肆,庄严;净静敬。业,学业和技艺,即儒家经典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具体科目。敬业合起来,对自己所学的课业怀抱敬畏之心,专注、沉潜其中,心无旁骛。它描述的是一种精深、专注的学习状态。
乐,以……为乐”、“乐于”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和认同。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群,指同窗、朋辈、群体,即学习共同体。合群合起来:跟学习共同体已经产生深度镶嵌,不再游离、独立、孤立。学生和学校、班级相得益彰。
第三阶段,博习亲师。
博,广泛、宽阔,涉猎广泛。
习,研习、练习
亲,亲近、亲密、感情深厚,仁,深度共青
师,教者。
博习亲师:尚未进入所谓专业,广泛涉猎,博闻强记,并且深刻的理解与共鸣自己的老师的思想,情感。跟自己的老师建立起来前述15个同相的关系。这是前一个阶段的升华——不光与教学共同体志同道合,跟这个共同体的核心——教者也志同道合。
广学与信道
第四阶段论学取友。
论:讨论、辨析、阐发。不是简单的谈论,而是有深度、有见地的研讨和论证。
学:所学之学问、道理。
论学合起来: 指能够与他人深入地讨论、辨析所学之道,形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标志着学生已将所学内化,具备了独立思考和输出的能力。
取:选取、择取。这是一个非常主动且带有判断力的动词。
友:朋友、同窗
取友合起来: 指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这超越了“乐群”(与大家和睦相处)的层次,上升到了具有识人之明和择善而交的智慧。
论学取友,意味着已经开始见到学对任何人生的塑造作用了,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以至于敌友,都由学引导。
这是学有所成,小成
第五阶段: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知: 深知、通晓。既能做又能说。
类: 种类、事类、规律。指万事万物背后的原理、共性和区别。天下万类。
通: 贯通、畅通无阻。
达: 通达、透彻理解,并能应用自如。
之类通达合起来: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和近乎直觉的判断力,即《中庸》所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说: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强立: 卓然自立,坚定不移。指人格强大,立场坚定,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独立人格,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摇。
不反: 不违背、不反复。此处的“反”有两层深刻含义:不违背师道: 所学之“道”已完全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不会违背老师所传的正道。不动摇反复: 志向、信念、人格均已稳固,不会因外界的诱惑、压力或困境而动摇、退缩或背叛自己的原则。
“强立而不反”合起来: 指形成了强大而稳固的人格,能坚定不移地践行所学之道,永不背离动摇。
“强立而不反”合起来: 指形成了强大而稳固的人格,能坚定不移地践行所学之道,永不背离动摇。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说: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如此谦谦君子便挺立于前了。这是大成。
这样的学,九年便实现了从启蒙到大成,从蒙昧到君子的蜕变
这还是很诱人的教育规划哈
下面是另一个调教的梳理:
今天内容:(第三天)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所有人
陈静 9/9 08:08:34
读了老师关于五个阶段的细化梳理,加深了理解。
@陈静我们一直在试图探索教化教化这个化的细节,学记其实给我们补充了好多至关重要的。
比如我们目前讨论性正志德
跟这个五阶段其实也密切相关的
9月10日
昨天的内容,为了完整性,昨天实际上一起说了
但其实这个最后阶段,最后一考,有说不尽的意思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成,意味着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教化事业,在一个学生生上的成功,并且是大成功
往往不是一个学生单独结业,所以一个学生成功,往往是一批人成功
这会让人想到什么呢
从建国君民者看,天道事业需要的人才君子,源源不断像水一样注入建设工地
抗大每年想抗日战场输送万民军政干部
那小日本消化起来还是烫嘴
历朝历代结业应考的读书人千千万万,官员都是完成了这个过程的人
我们回头来看这些经典的内容,再想想全部官员都是用这些武装过的
估计很难再认为过去的官场会比现在差多少
我们的那些祖先先民的生活,我们也不见得能认为那是多么糟糕
另外,除了成建制的学校教育,社会还一个种方式展开对百姓的教化
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到被人教化的
包括我们现代人坚决拒绝的洗脑,都是被洗脑洗出来的思想
这是个一什么情况啊
一个巨大的背景,是不是清晰的展现了出来
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不是清晰的呈现了出来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从接受教化的人的视角,如此的被教化结业所代表的“潮流”,意味着每个人总能指导自己在社会中找到位置,找到事情干
这感觉其实不错。至于正确性,那是另外一说
所以这个大成之大,第一层意思,便是大规模
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大成之大终究还是要根倚天地
如果只是人的随心所欲,这教化还是很没意思
这是大成之大的第二层题中之意吧
大成之成,是大成,不是一般的成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9个字,描述的确实人的最高境界
各种教化游戏,都对其大成的内容有描述
佛教叫开悟
道教叫飞升
其他宗教我不清楚叫什么
我们这里的大成,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也不是一部分人的事儿。
五阶段一点一点积累上来的大成,是天地人的事儿
大成的成的具体内容,昨天引诱鬼谷子等语句,描述过,大家可以去再理解理解
知类通达,强立不反,这是鬼谷子的圣人
不反的强立,强在于天地之间的“信”和“威覆”,已经把人铸造成型,不可更改
通达以后已经和天地融为一体,改不了了。就像一滴墨水已经滴进了一泓湖水
通天切地,强立不改
这是任何信仰所不能比拟的人的结构形态
实现大成以后的人是个什么功能状态?看今天的内容:
(第四天)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所有人
以下是另一个主题(调教)的AI文稿
今天第四天任务: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所有人
9月11日
完成了从离经辨志到大成,天啦,你就可以化民而改变人群的习俗了,身边的人对你心悦臣服,离得远的则会惦记着什么时候投奔你,这便是所谓大学之道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至此得以完成
概括波澜壮阔的大学生涯,和日日为功的大学运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诚如过去的作品说的:蛾子时术之——就像蚂蚁筑巢终日乾乾最终修出一条通道
概括大学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成果,蛾子时术之,当有如下内涵:
第一诚如人类看到蚂蚁筑巢,那对于人类来说算不得什么工程,小屁孩一脚或者一泡尿的事儿
大学,在宇宙尺度,就像蚂蚁的工程
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陈刚 可是在人的角度,却如宇宙般宏大复杂的工程
第二从蚂蚁的视角,这个工程堪称巨大,浩大的工地上每天上演的都是壮丽和英勇
对头,像李影说的,如宇宙班复杂
这一大一小,张力着实不小
留给人无限的遐思空间
芥子虚弥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第四天)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不学,人类灭绝对宇宙何妨
学了,宇宙欢迎
说我的子孙就这样,正常
随便啦
在那一大一小的张力中随便够了,我们还得采取行动,就像成龙《国家》的歌词:“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一边感佩一边干家务。继续读书
今天的任务@所有人 :
(第五天)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同一个AI的另一个讨论主题下的梳理
9月12日
也就是蚂蚁筑巢。搞些什么事情,巢就筑起来了。
七件事
第一,开学祭祀先圣先师,昭示对“道”学的敬畏之心。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第二件事情:诵《小雅》(《宵雅》)三篇
第一篇是鹿鸣
鹿鸣是一首宴饮诗,常用于古代贵族宴飨宾客的场合。
汉代以来曾作为宴飨诗乐,唐代科举后设“鹿鸣宴”招待学子,寓意招贤纳士
好好读书,大成以后朝廷请你吃饭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玉溪师生再唱《小雅•鹿鸣》,一开口又惊艳到了!
第二篇是四牧
《四牡》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是一首反映公务行役、思乡怀亲的诗。诗歌以驾车奔波在外的使臣口吻,抒发旅途劳顿之苦和不能回家奉养父母的哀伤。
《四牡》和《鹿鸣》一样,在古代礼仪中具有重要地位。《仪礼》中记载,它在燕飨礼中被演奏,旨在表达君主对臣下劳苦的体恤与慰劳之情,体现了古代“君使臣以礼”的思想。
好好读书,大成以后朝廷为官接受朝廷奖励第三首:皇皇者华,这首诗以光彩照人的鲜花盛开在原野起兴,象征使臣使命的光明和重要。全诗着重刻画了一位忠诚勤勉的使臣形象。
后世常以“皇华”作为使臣或出使的代称,即源于此诗,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
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
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
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开学典礼上《宵雅》肄三,明做官之志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这个话在字面上被普遍批判,但这个批判是不对的——仔细把握官字的意思,你也会发现,读书不做官还真没别的用处
第三件是,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在开学仪式上,击鼓召集学生,学生闻声入学,打开书箱(箧),取出书籍。
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这有点像战鼓中冲锋的意思哈
同时,老师将将夏(榎木)和楚(荆条)两种惩戒用的教具陈列出来。
使学生在鼓声中,体会到该以谦逊恭顺(孙同“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同时看到教鞭的威严收敛神威于学业。
夏楚二物,收其威,应该是第四件事情了
你看这个开学典礼
如何?
开学典礼完成的四件事
看完这典礼,感叹:这教学,还得是咱祖宗才行!
另一个整理
@所有人 今天任务:(第六天)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陈刚 9/12 09:30:49
陈芙格玥呦呦鹿鸣 https://m.baidu.com/video/page?p ... =1&_t=1698735699481
@风语这个共呜一下
【中国】亮剑的象征!《玉盘》2025“93大阅兵版”!
苗苗(李京桦)
这个感觉学习一下子就是连通天地去读书
陈刚
@苗苗(李京桦)按学记的原则精神来办个学校吧
苗苗(李京桦)
办出这样的学校,的确
陈刚
就像日本人在中国办的日本人学校
苗苗(李京桦)
@陈刚这个不是很理解,意思是现在这种情况下,去实现渗透
陈刚
可能我们说的这种学校先被查封
9月13日
我们的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祭过先师,诵过鹿鸣、四牡、皇华,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见过师傅的夏楚之后,就进入术筑的日常。
九年日常的大规矩:第一,不是在皇帝举行禘祭(祭祀祖先的礼)的年份,就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的学业考核;,以使教学的心、志爆保持不受干扰和拘束
让教学之心在学得天地自由劳作
心专于学
第二,教者保持对学者不间断的观察和知晓,不轻易说话指导或者干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不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不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不重复教过的内容。
如此保持一个学者的学习之心尚在活动
不让学者的心死于所学这个物
问题是心活着的依据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第三,初入学或者后来插班没有足够基础的,不要发问
问,是进一步探究,是实际行走和尝试以后的疑或惑
不是不到现场狗多躺着叫,没事瞎呻吟
刚来的人,基础不够的人都不知道现场是什么样,根本谈不上常识、尝试、反复探索
这时候提问就是狗多躺着叫
是渎神
周易蒙卦讲: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顺利,不是我求学童,是学童求我。初次筮问时,告诉他。再三筮问就不恭敬,不恭敬则不告。有利于坚持。
如此才能去分出学业的等级,保留了等级的阶梯,学业进步才有通道。
九年不间断地“游其志”、"存其心"、“不躐等(留通道)”,大成可期。
所以,办学这件事,要点在二,其一,官在于做好该做的事,教学者在于保持和运行志心。
下面是另一个主题的解读:
(第七天)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所有人
最后这个是在家庭教育的课程主题中的梳理
李影
@陈刚确实是,我也体会到了问了些混乱的问题,老师也会不回答,正是这个不回答让我更想去坚持找到答案的动力
陈刚
关于这个问,在小孩成长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他一天到晚都在问,怎么对待
今天这三个规矩的第三条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的
但确实不容易理解到位
家中有三到六岁的娃的父母专用饲料来了的
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通常发生在3-6岁
这是个什么时期呢?西方人说那是俄狄浦斯期,跟同性双亲争夺配偶,要跟异性双亲发生性交行为
这种说法很像一个淫虫的思维方式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童蒙养性,幼儿养正
3岁后,童蒙养性的时间窗口基本到达
开始过渡到幼儿养正的新阶段
养性和养正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表面的说,养性不以说教,不宜先学会错误的再要求改正
言教、否定性教育方式,只会起到期待的反效果
养正就不同了
这个时期是用来长养孩子内心自我监察自我修正自我革命的结构的
就是在改正错误中,长养正(征伐)的心理机能
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检视和对世界的巡视
一次一次的,不怕重复,任劳任怨
问的有的父母崩溃
怎么对待和回答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总的原则还是“学不躐等”
困难往往出现在“游其志”,我们的志游的没孩子快
以至于会把我们的边界弄崩溃
存其心,我们的心么有孩子的心大,以至于父母心散
父母的心志被涨破了,昏厥昏迷
无法指导孩子引导孩子渡过这个时期
养正过渡期,可能表述不够明确,AI判定为养成期
另一个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