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
第7天
一、原文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二、查字正音
伦: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龠”,表示音高高低有序的和音管乐器,喻等级、秩序。倫,篆文  (人) (侖,秩序),表示世俗秩序。造字本义:名词,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包括君臣、父子、夫妻等。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侖” 简化成“”仑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倫,輩也。从人,侖聲。一曰道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伦,辈份。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侖”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伦”是“道理”的意思。
事:“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  (中,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 (又,执、持),表示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他国。远古时代以族旗或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简体甲骨文 将国旗“中” 简写成 ,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简体甲骨文 则进一步将国旗“中” 简化成 。繁体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将“中” 简化成 。简体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事,職也。从史,之省聲。 ,古文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事,当差。字形采用“史”作边旁,采用有所省略的“止”(屮)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事”字。
士: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又”的简化,即“丮”的变形,表示用手执握。士,金文  (宽刃战斧) (十,是“又”即“丮”的变形,执握),表示手握战斧。简体金文 淡化斧刃,将斧形的 简化成“丄” 。篆文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手持大斧作战的武夫。隶化后楷书 承续篆文字形。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其在军中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叫“王”。文治天下的首领叫“君”;头戴金冠的王者叫“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凡士之屬皆从士。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士,善于办事的人。天地之数,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字形采用“一、十”会义。孔子说:“能推十合一、从众多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根本道理的人,就是高明的士。”所有与士相关的字,都采用“士”作边旁。
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  (之,前往) (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 写成“士”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志,意愿。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之”作声旁。
谓: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喟”的省略,表示深深地叹息、感慨。謂,金文  (言,说话) (胃,即“喟”的省略,深深地叹息、感慨),表示感慨、喟叹着说话。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感慨、喟叹不发不快的评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胃” 简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谓”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謂,報也。从言,胃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谓,报告。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胃”作声旁。
三、翻译
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四、心得
老师作为官的官,更要有为官的能力。学生要先立志,知道为什么而读书,要知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盘
师说:
我们的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祭过先师,诵过鹿鸣、四牡、皇华,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见过师傅的夏楚之后,就进入术筑的日常。
九年日常的大规矩:第一,不是在皇帝举行禘祭(祭祀祖先的礼)的年份,就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的学业考核;以使教学的心、志爆保持不受干扰和拘束,让教学之心在学得天地自由劳作,心专于学
第二,教者保持对学者不间断的观察和知晓,不轻易说话指导或者干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不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不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不重复教过的内容。如此保持一个学者的学习之心尚在活动,不让学者的心死于所学这个物,问题是心活着的依据,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第三,初入学或者后来插班没有足够基础的,不要发问。问,是进一步探究,是实际行走和尝试以后的疑或惑,不是不到现场狗多躺着叫,没事瞎呻吟、刚来的人,基础不够的人都不知道现场是什么样,根本谈不上常识、尝试、反复探索,这时候提问就是狗多躺着叫,是渎神。周易蒙卦讲: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顺利,不是我求学童,是学童求我。初次筮问时,告诉他。再三筮问就不恭敬,不恭敬则不告。有利于坚持。
如此才能去分出学业的等级,保留了等级的阶梯,学业进步才有通道。
九年不间断地“游其志”、"存其心"、“不躐等(留通道)”,大成可期。
所以,办学这件事,要点在二,其一,官在于做好该做的事,教学者在于保持和运行志心。
关于这个问,在小孩成长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他一天到晚都在问,怎么对待,今天这三个规矩的第三条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但确实不容易理解到位。家中有三到六岁的娃的父母专用饲料来了的,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通常发生在3-6岁。这是个什么时期呢?西方人说那是俄狄浦斯期,跟同性双亲争夺配偶,要跟异性双亲发生性交行为,这种说法很像一个淫虫的思维方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蒙养性,幼儿养正,3岁后,童蒙养性的时间窗口基本到达,开始过渡到幼儿养正的新阶段,养性和养正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表面的说,养性不以说教,不宜先学会错误的再要求改正,言教、否定性教育方式,只会起到期待的反效果,养正就不同,这个时期是用来长养孩子内心自我监察自我修正自我革命的结构的,就是在改正错误中,长养正(征伐)的心理机能。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检视和对世界的巡视,一次一次的,不怕重复,任劳任怨,问的有的父母崩溃。怎么对待和回答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总的原则还是“学不躐等”。困难往往出现在“游其志”,我们的志游的没孩子快,以至于会把我们的边界弄崩溃。存其心,我们的心么有孩子的心大,以至于父母心散,父母的心志被涨破了,昏厥昏迷,无法指导孩子引导孩子渡过这个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