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2-6-20 06:32 编辑
6.19日
反应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一、原文抄写:
二、查字正音: 1、应——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迁徙飞行时能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大型候鸟天鹅。應,篆文    (疑为“雁”的变形,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候鸟)   (心,意念),表示像大雁一样意念相通。造字本义:动词,彼此存在息息相通的共鸣,能默契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雁”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应”  ,依据狂草字形  对正体楷书字形进行整体简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雁”  简写成“广”加三点的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  简化成一横  。光影的折射为“映”,强调客观性;对某一事物的反响为“应”,强调主观性。 2、俱——“具”是“俱”的本字。具,甲骨文    (双手,持举)   (鼎,既是祭器也是高级饮食器皿),表示为招待客人拿出高级饮食器皿。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貝”  。篆文  又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目”  。造字本义:动词,拿出高贵的饮食器皿铜鼎来宴请佳宾,意即准备齐全,招待贵宾。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具”的常用动词含义引申为“持有、拥有”后,篆文  再加“人”另造“俱”代替。 3、往——“㞷”是“往”的本字。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贤明之君。往,甲骨文    (之,前行、投奔)   (王,贤君),表示投奔贤君。有的甲骨文  将“王”  写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简写成类似“屮”形的  。有的金文  将“王”  写成  。当“㞷”成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彳”  (前行)另造“往”代替,表示朝某地“前行投奔”。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一心一意投奔贤明之君,归附安乐之国。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由“止”  与“王”  合写的“㞷”  简写成“主”  。古籍多以“往”代替“㞷”。时间逝去为“往”;远古时代为“昔”。 4、复——“复”是“復”的本字。复,甲骨文    (南北两端各有瓮城的城邑)   (夂,倒写的“止”,行走),表示往返于城门。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带瓮城的城邑  写成  ,并用“人”  代替“夂”  。篆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的城邑  简写成表示两个瓮城的“吕”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一点一横的  。造字本义:动词,往返于城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瓮城“吕”  简化成“日”  ,将篆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当“复”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加“彳”  (行,走动)另造“復”代替,强调“行走往返”的含义。古籍多以“復”代替“复”。《汉字简化方案》用“复”代替“復”,并用“复”(復)合并代替“複”。 5、验——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檢”的省略,表示查对、核实。驗,篆文    (馬,力畜)   (即“檢”,核查),表示相马师检测马匹。造字本义:动词,相马师检查、测试马匹。隶书  将篆文“马”  的四足写成“四点底”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馬”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僉”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验”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馬”  简化成“马”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僉”  简化成“佥”  。 6、今——“今”是“亼”的异体字;而“今”是“吟”的本字。亼,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将“口”  (张开的嘴巴)上下颠倒,表示朝下张嘴,即俯首低吟、饮食、或居高临下发话命令的状态。当“亼”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异体字  在倒写的“口”  下方,再加一横指事符号  另造“今”代替,表示俯首低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短横指事符号  写成折笔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低头吟语。隶化后楷书  略有变形。当“今”的“低吟”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口”另造“吟”代替;或加“口”另造“含”代替;或加“心”另造“念”代替。 7、来——“來”是“麥”的本字。來,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叶子对生  的麦子,顶部的一撇  像麦穗。有的甲骨文  略有变形,误将表示麦茎的中间一竖  穿透表示麦穗的一横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彳”  (行,迁移)、加“止”  (脚趾,借代行走、移动),强调麦子由异域“引进”中原。麦子是从南欧及西亚引进中原的农作物品种,产量大大高于黍、粟等中原本土的农作物,古人将这种优良农作物命名为“來”——强调“外来”的起源。篆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但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对生的麦叶  写成“从”  。造字本义:名词,麦子,从外域引进的农作物。隶书  基本承续篆文字形,将“从”  简化成两点一横  ,至此麦形完全消失。当“來”的“麦子”名词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夂”(倒写的“止”,脚,表示迁徙,引进)另造“麥”代替。当“來”派生出“麥”之后,逻辑上,显示植物形象的“來”理应作为名词,加了“止”(迁徙)的“麥”理应作为动词,但汉字史的选择相反:把“來”当作动词,把“麥”当作名词。 8、彼——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皮,借代羊皮。彼,篆文    (彳,即“行”,四通大道)   (皮,兽皮、羊皮),表示羊皮上的大道,即古代用羊皮制作的舆图,借代远离中原的漫漫西域。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用羊皮制作舆图的遥远西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双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皮”  写成  。古人称立足之地为“此”,称前往之地为“彼”。 9、己——“己”是“纪”的本字。己,甲骨文  、  像绳子系绕的样子。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或标明物品的归属者。当“己”的“结绳记事”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丝”另造“纪”代替。捆绑的绳子为“乙”,用绳子捆绑叫“己”(纪)。 10、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    (音,声)   (心,情感),表示所传达的心声。有的金文  写成“音”  (声)、“曰”  (说)混合重叠的结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 11、察——察,篆文    (宀,庙宇)   (祭,祭祀),表示在庙宇进行的祭祀活动。造字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祭”  写成  。
三、背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四、翻译: 圣反,我认为通返,通过现象找到本质; 复,是拿刚才“反”得到的本质,去重新反推现在是否正确,这样反复,即找本质又验现象结果是否正确。
古代能化万物的圣人,始终与道同生。追根溯哟以观即往之本质,用来理解现在的发生;返回洞察历史,理解当今情况;了解别人的实际内在,才能据此知晓自己的应对是否正确。揣测行动与静止,虚、实之理不能符合现在的情况,就去返寻过去。通过返回洞察本质,这是圣人传授的,不可不对此察觉,不可以不重视。
五、理解联想事例: 反复,是古人有而今人没有的智慧。通过过去既有去探索事物发展本质规律,拿到现实去验证,甚至推测未来,这反复的过程中既查本质,又验证现象,古人应对,有步骤,有策略。
六、今日问题 本篇讲述怎么从对方说的话中,听出真实想法的捭阖之术。今天的经文,讲述在认识中如何处理现象和本质。今天的问题是:什么是反?什么是复?什么是“事有反而得复”? —————— 反:回到本源,回到现场,探索本质。 复:拿到本质,验证现象正确与否,正确即用,不正确,再反。 事有反而得复:事情除了返回验证,球的本质,还要再拿回来验证真确与否,如此反复,终得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