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眉长舒 于 2022-6-30 22:59 编辑
内揵 第五天 一、原文抄写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二、查字、正音 1、由,“由”是“油”的本字。由,甲骨文    ( 像液滴)   ( 囗,封闭的器皿),字形像一颗液滴  从器皿  上方滴落,表示通过器皿上方的小孔注油。有的甲骨文  像液滴  穿过器皿  小孔的样子。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液滴  写成一点  ,并加“入”  ,表示液滴  滴入  器皿  内。篆文  误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十”  。 造字本义:动词,通过器皿的小孔将油滴入器皿之中。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当“由”的“注油”本义消失后,篆文加“水”另造“油”代替。 2、夫,夫,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大”  (成人)的头部加一横指事符号  ,代表发簪。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古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可剪除,因此年纪越大头发越长;也因此发簪成为成年男子所必需。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系束头发、并用发簪固定头发的成年男子。古人以束发、加冠为男子的成年仪式:男子 15至 16岁束发,标志着告别童少时期,成为合法公民,国家可以征用;男子 20岁加冠,表示成年,可以婚配。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 3、德,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    ( 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   ( 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  用“行”  代替“彳”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  写成  。繁体金文  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4、仁,“忈”是“仁”的异体字。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普天之下不同身份地位的生活者。仁,甲骨文    ( 人,他人)   ( 二,等同、相等,参见“均”、“齐”),表示人人相等,亦即等而视之,视人若已,将心比心,同情包容。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尸”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尸”  写成  。有的籀文  写成“千”  (众多,代表众生)、“心”  (慈爱)会义的结构,表示心怀众生,宽容博爱。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视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楷书异体字“忈”  用“心”  (慈爱)代替“单人旁”  ,强调以慈爱之心同等对待。古籍多以“仁”代替“忈”。 5、义,“義”是“儀”的本字。義,甲骨文    ( 羊,即“祥”的本字,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   ( 我,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表示吉兆之战。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 羊,即“祥”的本字,祥和)   ( 弗,休战),表示休战和平,表达“道义”的另一层含义。 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我”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另造指事字“义”  ,在“乂”  (割、杀)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杀得有理、杀得正当。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義”,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 6、礼,“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    ( 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   ( 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  再加“示”  (祭祀)另造“禮”,强调“禮”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  和“建鼓”  构成的金文  ,拆写成“曲”  和“豆”  ,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  加“酉”  (酒)另造“醴”代替,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礼”  综合将金文字形  和  ,采取金文字形  中的“示”  、金文字形  中的“酉”  (酒),并以“水”  代替“酉”  (酒),大大简化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俗体隶书  承续籀文字形,将籀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水”(酒)  写成“乙”  。 7、乐,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说唱、倾诉。樂,甲骨文  (丝,丝弦) (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加”曰“  (说唱、抒情),强调伴随着丝弦的演奏歌唱抒情,同时也以“曰”为“樂”的声旁。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曰”  写成“白”  。 造字本义:动词,边弹边唱,和着琴声的节奏歌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丝”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白”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乐”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 8、忠,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与四周等距离的核心位置。忠,金文    ( 中,核心位置)   ( 心,感觉和思维器官),表示内心的中央,即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把对方放在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出于道义而非出于个人回报地、自觉利他地、真诚专一地为之服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儒家提倡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遵循“忠恕”之道,以达成封建时代农业大国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忠”指充满敬意维护上级,用心专一;“恕”指推已及人,抱持同情同理之心包容下级。 9,信,“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  (言,说话)   ( 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  是“心”  的竖写)。金文异体字  用“千”  (数量巨大)代替“心”  ,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自己所说话语的真实可靠。有的金文异体字“㐰”  用“人”  代替“千”  ,用“口”  代替“言”  。篆文  综合两款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隶化后楷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籀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古籍多以“信”代替“訫”和“㐰”。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10,计,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巨大数量。計,金文    ( 午,疑为对“十”的误写)   ( 言,说话、商谈),表示大量的商谈。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午”  写成“十”  。 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七嘴八舌地商议、谋划。篆文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计”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讠”  。 三、翻译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这些方面考察对方,先取《诗经》和《尚书》,把对方缺少的和擅长的,取长补短比较一下,合则留不合则去。考察对方发现对方是得道之人,在内心上建立连接,发现对方是失道之人,抽身要及早。是内是外必须弄清道数,揣摩和策划一下这其中的微妙之处,发现有可疑之处,要当机立断。 四、理解联想事例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五、今日提问 提问:昨天前天的经文,讲述捭阖的内外、结合之术。今天的经文讲述圣人在“结合”之前,通过什么顺序和方法决定“结合”,并“见疑决之”。提出的问题是:“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是个什么操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