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抄写及翻译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从小孔注入油滴般谨慎的考察君王是否通天地道义,是否是有正直大德之人,是否是能利于天地间的仁者,是否是能为公道仁道而战的人,是否是有计谋的人。 最先因从《诗经》《尚书》中获取,先谈论损和益把他们混合在一起谈论,论辩去就的是非商讨去就的准则。如果君王内心的欲求是合的就使用阴合阳合链接君王的内心助其成事,君王内心的欲求是不合的,就阳合而阴不合,待在外面,等待。是在外还是在内,一定要明确其中的道与数。仔细度量、用竹鞭御马般对待到来的重要文件,瞪眼睛看见困惑和决堤之处。
二、正音查字
1.仁:“忈”是“仁”的异体字。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普天之下不同身份地位的生活者。仁,甲骨文  (人,他人) (二,等同、相等,参见“均”、“齐”),表示人人相等,亦即等而视之,视人若已,将心比心,同情包容。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尸”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尸” 写成 。有的籀文 写成“千” (众多,代表众生)、“心” (慈爱)会义的结构,表示心怀众生,宽容博爱。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视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楷书异体字“忈” 用“心” (慈爱)代替“单人旁” ,强调以慈爱之心同等对待。古籍多以“仁”代替“忈”。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仁,親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  ,古文仁或从尸。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仁,亲爱。字形采用“人、二”会义。忎,这是古文写法的“仁”,字形采用“千、心”会义。  ,这是“仁”的古文异体字,字形采用 “尸”作边旁。 【此处我认为不妥,二的本义是天地间,而不是相等,所以“仁”我觉得应该解释为“人立于天地之间,撑起“天地”】
2.义:“義”是“儀”的本字。義,甲骨文    ( 羊,即“祥”的本字,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   ( 我,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表示吉兆之战。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 羊,即“祥”的本字,祥和)   ( 弗,休战),表示休战和平,表达“道义”的另一层含义。 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我”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另造指事字“义”  ,在“乂”  (割、杀)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杀得有理、杀得正当。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義”,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羛,《墨翟書》義从弗。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今屬鄴,本内黃北二十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义,我军威武的出征仪式。字形采用“我、羊”会义。羛,《墨翟书》上“義”字采用“弗”作边旁。魏郡有个地方叫“羛阳乡”,其“羛” 字读作“锜”。该地现属鄴县,本来在内黃县北边二十里的地方。
3.礼:“ 豊”是“ 禮”的本字。 豊,甲骨文    ( 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   ( 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 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  再加“示”  (祭祀)另造“ 禮”,强调“ 禮”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  和“建鼓”  构成的金文  ,拆写成“曲”  和“豆”  ,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  加“酉”  (酒)另造“ 醴”代替,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礼”  综合将金文字形  和  ,采取金文字形  中的“示”  、金文字形  中的“酉”  (酒),并以“水”  代替“酉”  (酒),大大简化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俗体隶书  承续籀文字形,将籀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水”(酒)  写成“乙”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古文禮。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礼,履行敬拜活动。用来敬神致福的仪式。字形采用“示、豊”会义,“豊”也是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礼”字。
4.乐: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说唱、倾诉。樂,甲骨文  (丝,丝弦) (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加”曰“ (说唱、抒情),强调伴随着丝弦的演奏歌唱抒情,同时也以“曰”为“樂”的声旁。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曰” 写成“白” 。造字本义:动词,边弹边唱,和着琴声的节奏歌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丝”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白”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乐”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的总称。  ,像鼓鞞的样子。木,表示鼓鞞的支架。
5.忠: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与四周等距离的核心位置。忠,金文  (中,核心位置) (心,感觉和思维器官),表示内心的中央,即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把对方放在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出于道义而非出于个人回报地、自觉利他地、真诚专一地为之服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儒家提倡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遵循“忠恕”之道,以达成封建时代农业大国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忠”指充满敬意维护上级,用心专一;“恕”指推已及人,抱持同情同理之心包容下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忠,尊敬。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中”作声旁。
6.信:“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  (言,说话) (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 是“心” 的竖写)。金文异体字 用“千” (数量巨大)代替“心” ,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自己所说话语的真实可靠。有的金文异体字“㐰” 用“人” 代替“千” ,用“口” 代替“言” 。篆文 综合两款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隶化后楷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籀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古籍多以“信”代替“訫”和“㐰”。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信,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信,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义字。㐰,这是古文写法的“信”,采用有所省略的“言”作边旁。訫,这是古文写法的 “信”字。
7.诗: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庙宇,祭祀场所。詩,篆文  (言,说) (寺,庙宇,祭祀场所),表示祭祀主持者祝祷赞颂。造字本义:动词,祭祀时赞颂神灵和先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寺”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诗”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汉语中常“诗歌”并称,词义偏指“诗”——“诗”将浪漫、神秘的心与灵外化为文字,但阅读欣赏者限于知识阶层少数精英分子;“歌”将诗句咏叹为便于传播的曲子,任何不识字的百姓都可以听可以唱;“诗”有韵,是文字层面的歌;“歌”有腔,是有声的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詩,志也。从言,寺聲。訨,古文詩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诗,是心志的流露。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寺”作声旁。訨,这是古文是“诗”的省略写法。
8.书:“書”与“晝”同源,后分化。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竹管,借代毛笔。晝,甲骨文  (又,抓持、执握) (半个“竹”,借代毛笔) (囗,圆圈,太阳),表示手握毛笔画太阳,记录日起日落的一天。有的甲骨文 把“囗” 写成“日” ,明确“画日”含义。历学发明之前,古人在每天天亮时画圈记录,以累计所经历的时日。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有的金文 用“╳” 代替“日” ,表示记录不见太阳的阴暗日子。繁体金文 综合记录日出的 、记录阴天的 两款金文字形:  (聿,手握毛笔) (“两点水”,墨汁) (╳,不见太阳) (囗,圆圈,太阳),表示记录所经历的每一天,无论阴晴。有的金文 将“聿” 简写成“丑” (扭),将“两点水” 写成“四点水” ,将“╳” 写成 。当“晝”引申为名词“白天”后,篆文分化,分化字形 基本承续繁体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承续“晝”的简体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手执毛笔,写写画画,用象形字纪时、纪事。《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书”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书”的草书字形 ,截取“書”草书字形 中的“聿”的上半段进行整体简化。同源字“書”与“晝”,分化后“晝”主要作为名词,表示“白天,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段”;“書”主要作为动词,表示“手执毛笔,画画写字”。汉语中“文”和“書”都表示字体类型,但含义有所区别:“文”是用刀具刻划出来的图画性表义符号, 具备较强的形象感;“書”是用软笔写出来的表义符号,通常规则而抽象。因此,有“甲骨文”、“金文”之名,没有“甲骨书”、“金书”之称;有“隶书”、“楷书”之说,没有“隶文”、“楷文”之谓;而篆体符号,既有用刀刻画的也有用笔描写的,所以既可称之“篆文”,也可称之“篆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書,箸也。从聿,者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书,以竹筷为笔写字。字形采用“聿”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9.混: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多。混,篆文  (河水) (昆,多)。造字本义:动词,多条溪河会流在一起。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混,豐流也。从水,昆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混,多条溪水合流。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昆”作声旁。
10.损: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钟鼎的圆口。損,金文  (手,捣毁) (钟鼎的圆口),表示捣毁钟鼎器物。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简化成 。造字本义:动词,捣毁、破坏钟鼎等贵重器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化成 ,失去五指形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损”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員” 简化成“员”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損,減也。从手,員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损,减少。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员”作声旁。
11.益:“益”是“溢”的本字。益,甲骨文  (盛器) (水),字形像水 从盛器 的开口处溢出。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四点的“水” 简写成三点的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横写的“水” ,强调“水横溢”。造字本义:动词,盛器水满而溢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皿” 写成 。有的隶书 将横写的“水” 写成 。当“益”的“横溢”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水”另造“溢”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益,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益,富饶有盈余。字形采用“水、皿”会义,“皿”表示水从器皿上满出来。
12.议: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道理。議,金文  (言,说) (義,道义、真理),表示论辩是非。造字本义:动词,论辩是非、道理。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议”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義” 简化成“义”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議,語也。从言,義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议,讨论。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义”作声旁。
13.论:“侖”是“論”的本字。侖,甲骨文  (口,评说) (册,典籍),表示商讨、评说 典籍 中的教义。当“侖”的“评说”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言” 另造“論”(论)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商讨准则,评说是非。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论”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侖” 简化成“仑”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論,議也。从言,侖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论,辨析证明。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侖”作声旁。
14.内:内,甲骨文  (冂,门框) (入,由外而里),表示进门。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门框“冂” 写成屋形 。有的金文 将屋形 简写成“宀”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宀” 与“入” 连写混合结构,字形严重变形。造字本义:动词,进门,回到家中。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古人称平安栖身的家室为“内”;称风险重重的山野为“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内,入也。从冂,自外而入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内,进入。字形采用“冂”作边旁,表示从外面进到里面。
15.外:外,甲骨文  (倒写的“人”,是“队”即“坠”的省略,从高空坠落) (内,居室、家庭),表示远离居所、发生坠亡的风险环境。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内” 写成“夕” 。有的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倒写的“人” 写成“卜” 。有的金文 将“夕”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远离居所、充满个人生命安全风险的山野。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古人称平安栖身的家室为“内”;称风险重重的山野为“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外,遠也。卜尚平旦,今夕卜,於事外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外,远处。占卜的人平常喜欢在白天占卜,而今在夜晚占卜,这对于占卜之事来说就是例外了。
16.数:數,金文  (双手,表示体罚) (人,代表受罚者) (目,代表脸) (言,表示责骂),表示列举孩子的错误,并加以体罚、教训。诅楚文  (双手,体罚) (人,代表受罚者) (今,即“吟”和“念”的本字,念念有词) (女,妇人) (攴,持械打击),表示对犯有过错的妇女念念有词地责骂,进行体罚。在男权占优势的社会,妇女是常常受罚的弱势群体。篆文 误将诅楚文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列举过错,并加以惩罚。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数”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的“婁” 写成“娄”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數,計也。从攴,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数,计算。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娄”作声旁。
17.揣: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缓慢、小心地行走。揣,篆文  (手) (小心拄杖),造字本义:动词,用手仔细地度量。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揣,量也。从手,耑聲。度高曰揣。一曰捶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揣,度量。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耑”作声旁。揣度高度叫“揣”。一种说法认为,“揣”是“捶打”的意思。
18.策: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刺”的本字,表示棘刺。策,金文  (“竹”的变形) (朿,棘刺),表示竹鞭。造字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策,馬箠也。从竹,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策,赶马的竹鞭。字形采用“竹”作边旁,采用“朿”作声旁。
19.疑:“ ”是“疑”的本字。 ,甲骨文  (口,嘴) (大,成年人),表示张嘴问话。有的甲骨文 像行路人拄杖 的行路人张嘴问话 。繁体甲骨文 加“亍” (“行”的省略,四通大道),强调行路人在十字路口询问方向。金文 加“止” (即“趾”的本字,借代脚板),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亍” 写成“辵” ,加“牛” (疑为“屰”的误写,即“逆”的本义,反向迎面而来),表示向迎面而来的人问路。篆文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彳”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 ” 写成“ ”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口” 写成“匕”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矢” ;用“子” (儿童)代替金文字形中的“牛” ,表示小孩迷路。造字本义:动词,在十字路口不知所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疑”代替“ ”。“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后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获得明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疑,惑也。从子止匕,矢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疑,迷惑而不知所从。字形采用“子、止、匕”作边旁,采用“矢”作声旁。
三、理解联想事例这一段重新对阳亲阴疏有了个新的理解,之前以为阳亲阴疏是个百分之八九十的将死之局,这一段发现,原来阳亲阴疏是个等待时机的守株待兔之局,内不合,可以先外合,外合之后,安静等待时机,待神往来之时。相信这里还有操作,不会是单纯的等待,就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需要动心思合天道以借东风。《诗》《书》之中应该就藏着玄机。
四、提问:昨天前天的经文,讲述捭阖的内外、结合之术。今天的经文讲述圣人在“结合”之前,通过什么顺序和方法决定“结合”,并“见疑决之”。提出的问题是:“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是个什么操作?
君王的心中的志意与圣人相合,君王希望获得圣人的帮助,有这个愿望,圣人就要用内揵之术,阳合阴合君王,与君王锁和钥匙相连,共同治天下;如果君王内心的志意与圣人不合,并不希望圣人帮助自己改变,那么圣人不能死磕,要让君王和自己阳亲阴疏,等待天道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