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况智迪的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18: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58课教化不良》的评课
老师的做法:
一、回顾
提问:当知道了前面的后,接下来觉得应该做什么,往哪个方向;确定有个模型了,把自己往这个方向迁,这在模型中叫什么,有名字吗;你整天说振穷趋急的那些事,你怎么准备做呢?
最后让大家演示如何简明介绍自己的模型,目的在于让大家对自己的模型有更清楚的认识。
二、讲解症状学和病理学,这就意味着对模型要进行另外一种方式的重新梳理
症状学:研究我的末对别人的根的影响,规定我们这个职业的合法性,目标合法
病理学:把症状与内部行为、内部机制连起来说,职业的有效性,效果合法
三、同学分享:所有的操作都有两个共同特点:我们挺大的,盯着具体的事情不放手,比天大;把老大找出来,所谓的价值中立,就是要小
四、讲课,强调对行为的重视:
强调输出,当把输出纳入到整体作为一个基本单元的时候,人生的场就拉满了,就不是那么穷急。
始终以行为输出为纲,把我们的末当成一条纲线,我们的末是别人的根,参与了这个社会了,人的本质是社会性。
症状学与病理学以输出为纲,以输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贤愚不肖
提出思考:为什么会统一又区别对待这三种人?

我的不同:

在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时,没想过要去给别人讲清楚振穷趋急的模型,觉得自己晓得就行了,这意味着否定自己的社会性,也否定模型的普遍性。
对新课的思考,着重于如何分辨贤愚不肖,以确定教化不良的程度,而没有想到为什么会既统一又区别对待这三种人,忽略了统一这个方面,也就是对行为并不重视,忽视自己底层逻辑是选择性输出,因为只管输出,不管与人家根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4: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3-5-31 21:11 编辑

对《第五十一课行为问题(失礼)》的课程编写
一、课文编写
1、正己: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素书》
2、化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二、课程进程
1、回顾:什么是教化不良?此时此刻你认为怎么对待教化不良?教化不良在行为上会有哪些表现?
2、同学分享
3、讲课:
确认行为问题与心德的关系,失礼的内在结构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4、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说说怎么安礼?

编后感:
本课确实是对振穷趋急的模型更加细致地琢磨和应用,看起来两个角度:如何安自己礼与如何安别人的礼,实则都是正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 11: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59课行为问题(失礼)》的评课

老师的做法
一、回顾:
症状学讲外部,病理学讲内部,所以两者经常连起来说。本单元的主要追求:从症状出发,也就是从输出出发,倒着摸到理上去。
根据病机分出五种类型:不道,缺德,不仁,不义,无礼;按功能等级分类:贤、愚、不肖。贤愚不肖可以直接用于治疗,比如人事管理。可能使用频率比较高。
可以主要使用贤愚不肖,五种类型作为辅助。
二、开题:人的穷急是立体的表达的,一定是从内到外都有问题。行为不对,失礼,也就是人对自己的控制,就是说心,行为输出违背人伦之序
三、同学分享
四、讲课
(一)提问
1、把木木的分享以“不道,缺德,不仁,不义,无礼”五种类型的模型打个包
对同一个材料的不同的诊断都是合理的,因为观察深度的不同,而不是我们的理解深度。深度浅的可以成为阶段性工作诊断。兼收并蓄,不能兼蓄就是不仁,就是不玄。
2、你感觉这样的工作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二)讲课
1、行为是我们的输出是别人的根,我们在影响世界秩序。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礼有两种形态:上礼、无礼。无礼:没有根据的礼,我说了算。
失礼有两种行为:最深刻的问题,可以深到缺德,因为德是人之本;也可以挺浅,就是失礼,道德仁义都没问题,只是礼本身有问题
2、行为的外在标准:吉凶观、智略计谋、同相之礼、教化之礼
德是接口。失礼归根到底是缺德,看缺的是什么德:仁、义、礼?
3、德分两部分:分辨实和华
本:实实在在,实。临床上不能丢。
华:显出来的,可以当作外显行为来表达,是输出
4、上德与下德:对上德讲得很详细,对下德讲了一个框架,让同学们自己琢磨并完成作业。

我的不同:
1、对上节课的回顾不够仔细,还笼统于教化不良上,而对症状学与病理学的琢磨不够。又显示我对我认为的理论的排斥,教化不良是我接受的理论,所以不认为其是理论,而症状学和病理学我认为是西方心理学的东西,就直接排斥,并未对其作深入的认识。
2、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到位。当然也可以笼统地说德不足,但不足在哪里呢?首先对礼这个对象的范围、内涵都没能确认下来,更把礼脱离了道德仁义礼这个结构困起来进行观察,那这种方式的观察结果,就是无法与这个单元联系起来,而失去了对体的质感。
3、在听同学的分享时,就想去抓住一点我懂的东西,反而什么都抓不住,后面只凭感觉去听,还收到很多信息,这就是我的无礼,我懂这谈话才能进行下去。和对木木分享的感受一样,我这个也属于不仁的德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7 2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六十课情绪问题(失义)》的课程编写

一、课文编写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以明示下者暗。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义的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
人以情绪为主导,占的就不是天意,而是人意,就失了仁,也就失了义。
二、课程进程
1、回顾:对下德进行提问:说失礼能想到什么?为什么说失礼的本质是穷急?失礼缺的是什么德?
2、同学分享
3、讲课:
情绪问题,失义。
4、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说说为什么会失礼

编后感:
又想到了四渡赤水时天兵天将们的精神状态,再结合自己振穷趋急的模型,有了一点跳出情绪说情绪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9 21: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60课情绪问题(不义)》的评课

老师的做法
一、回顾
1、所有的行为问题从功能上说都是失礼,失礼是什么意义?
2、用失礼来作为行为问题的性质判断,这样来描述问题行为,与习以为常的描述方式作比较,在你那里有什么不同?人伦之序的基本是夙兴夜寐
3、回顾一周的体会,在总的感觉基础上回答这个问题:怎么样去矫正行为问题?这时价值自然就中立了。
4、以这样的方式做行为矫正,有没有临床有效性?
二、同学分享:太急星云
德转不起来,义太紧迫,卡在义的急上;对义不义、对不对好像有过特殊经历。下德在仁那里失去监控,没有充分转圆,解决义的问题根在仁上,解决仁的问题,根在德上。
三、讲课
1、结论:只要是情绪了,就是问题。自己想办法证明。
问题的本质是失去了是非、正确标准
情绪与情是有区别的。情性反应是正常的,没问题,如避险反应。情绪反应是有问题的。
绪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情绪和主体感的区别
2、情绪的本质是失去了义,恢复义来解决情绪问题
解决情绪问题的操作要点在于:
第一,分辨主体感和情绪。
第二,查找好恶
第三,根据好恶的线索,查找所缺失的“不德之德”。
第四,建立所缺失的“不德之德”的积德机制。
丧失不德之德,监控的缺,是产生情绪的根源
四、课后练习 说说怎么解决情绪问题。

我的不同:
1、自己在编写时,想了好一会儿都提不出问题来,都转不出自己写作业的思维限制,但跟着老师的提问,一下就梳理清楚了,而且很有得。老师的提问依然重在客观主体性上,反复体验而有质感。
2、同学分享时,我也听得急起来了,一急也就乱了失去了对当下事情的探索,不义了。所以在进行反馈时很有体会,不德之德很重要。
3、听完课后,又发现在理解不义与情绪的关系时,少了其中一个环节的确认而模糊,这次少了查找缺失的“不德之德”,失去了监控。那要建设这个积德机制,就需要下真功夫,提前认真梳理操作流程,把缺失的“不德之德”找准。
4、仓促中居然把课后练习写成了为什么失礼了,确实失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18: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3-6-14 18:10 编辑

对《第六十一课人格问题》的课程编写


一、课文编写
在西方心理学语境下,人格是指人的主体性,并且主要是主观主体性。西方心理学对主体性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似乎不做区分。
人格可以定义为,一个人之所以为这个人而不是其他人的规定性,人的本、质。德为人之本,心之官则思。所以人格,内涵应该是人的德的结构和品相,以及由德决定其“大”的心的结构和品相,也就是人的“心-德”结构体。人格的功能,是将形势的压力转化成人的输出。所谓人格问题,就是有问题的人格产生的与客观事实和规律不符的种种问题。通俗的说,就是这个人的“本”长坏了,有德缺。
德有缺,势必影响德化进程,使德化进程不能实现通神接物,使人不仁。
二、课程进程
1、回顾:为什么说情绪的本质是失去了义?怎么解决情绪问题?其中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建立缺失的“不德之德”的积德机制就能解决情绪问题?你确定有效吗?
2、同学分享
3、讲课:
本质是主体性与主体感问题,不仁
4、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说说怎么解决人格问题

编后感:
自己先写了一段,把对人格、主体性、仁三个概念联系起来的理解进行了描述,再看老师的课文,进行对比,如通常情况一样,只思考到了一个方面,而且没把重要的“心-德”结构与通神接物的人的本质结合起来,即还是自居于思中,没有接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9: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六十一课人格问题》的评课
老师的做法:
一、回顾:
1、什么是情绪问题?
2、解决情绪的基本点:启动不德之德
3、为什么说情绪不义?为什么但凡有情绪就是不义?
二、同学分享:
内部的俊豪杰的分类组织要搞好
三、讲课
1、定义人格问题、人格
2、人格问题的机制
3、人格问题的处理方式
4、人格问题与不仁的关系
四、课后练习:说说主体感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区别的关键点在哪里?

我的不同:
在回顾上节课内容时,并没有意识到需要确认情绪的定义,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发现对情绪的体会并不是那么精细,有些模糊。这也有点模糊,那也有点模糊,德就不足。
在同学分享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的好恶,一听到桂香姐说把时间用于看小说而自责时,我又兴奋又害怕,兴奋是我也看小说,害怕是怕被暴露了。所以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事不对,要进行谴责。如果这样就不能深刻地体会到守职的意义,守职并不只是做没做而已,而是一直的简单重复的持续。今天守住了我的职,简单重复地体会又体会,就突破了存在了好一段时间的瓶颈。
在讲课部分,我的感受固执地陷入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里,需要转一个频道才能与缺德、仁联系上,在这一部分我重听了两遍,才有了连接的感觉。再体会我到底陷入到什么里,才需要转一个频道。想想还是对人格定义的不落实,而这个不落实就是没接物,所以一旦与仁进行连接就出现断点。编写时就有这个感受,听课后,这个感受就更明显,检讨书再写了一次,不进行彻底的劳造,就差一厘米的放弃,也是失败不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1 21: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端午放假节的课程编写
引导同学们继续对不仁不义无礼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深入体会,振穷趋急。

编后感:
在打开电脑的时候人很疲惫,不知道是新冠的后遗症还是我自己心里某个结构松动了,只要工作量一大就会明显地感受到疲惫。但是,当我用心体会这一周应该怎么做,如何学到身上,如何进行不差一厘米的劳动改造,就不疲惫了。我知道把这个作业上交后,仍然又会感到疲惫,事实不过就是这个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4: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放假周评课
老师在群里进行指导性回复,次数虽然不多、字数也不多,但对大家都有启发,穷急一下就展示出来了。
我的不同
这一周前半段有时间时,会认真地看大家的发言,找穷急;但后半段因为家里有事而没有时间,就无法看大家的发言,偶尔看一眼也只能匆匆瞄一眼。
我对我自己这部分很介意,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但又觉得,这就是一个自然现象,有时候确实没有时间,那就要承担没有时间的后果。
写到这里,意识到我应该从整体上把握,那不断大家怎么发言,我都能做到心里有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21: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六十二课 精神病性问题(缺德)》的课程编写
一、课文编写
1、精神病性问题的定义。对形势完全没有德化,生出来的志思不能成事反而还会破坏事。
2、没有无德之德,监督功能完全丧失,失位失察。
3、无整合能力。
二、课程进程
1、回顾:为什么说人格问题的本质是不仁?人格问题的操作枢纽是什么?主体感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区别的关键点在哪里?
2、同学分享
3、讲课:精神病性问题与缺德
4、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说说精神病性问题的本质

编后感:
没法把精神病性问题与缺德真切地联系起来,只有一个粗略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7-6 18:25 , Processed in 1.09012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