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
损兑法灵蓍 一抄写
损兑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兑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
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一、查字正音
1.损: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钟鼎的圆口。損,金文  (手,捣毁) (钟鼎的圆口),表示捣毁钟鼎器物。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简化成 。造字本义:动词,捣毁、破坏钟鼎等贵重器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化成 ,失去五指形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损”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員” 简化成“员” 。
2.兑:“兑”是“說”和“悦”的本字。兑,甲骨文  (八,表示发音,参见“只”) (兄,念叨祝祷),表示念念有词,祝祷祈求。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祝祷颂神,为祈求而许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兑” 写成 。当“兑”的“为祈求而颂神许诺”动词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言” (许诺)另造“說”代替。当“兑”引申出形容词“因祈求实现而深感快慰喜乐”之后,篆文 再加“心” 另造“悦”代替。
3.机:几,既是形旁也是声旁,表示凳子。机,篆文  (木,树) (几,凳子),表示做凳子的树木。造字本义:名词,做凳子的条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机”合并简化“機”。“幾”是“機”的本字。幾,金文  (丝,绳线、弓弦) (矢,箭只) (戈,武器),表示控制搭箭的弓弦的扣板。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矢” (箭)写成“人” 。当“幾”的“扣板”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木” 另造“機”代替,强调扣板的木质特征。造字本义:名词,弩弓上控制发射的扣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 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机”合并简化“機”。
4.适: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最高话语权。適,金文  (“啻”的省略,最高话语权) (辵,前行),表示尊令而行。篆文 将文字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古代诸侯国按最高人才标准精选出的贡士,遵令往赴中央朝廷。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适”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啻” 简化成“舌” 。
5.败: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财宝。敗,甲骨文  (貝,财宝) (攴,持械敲打),表示毁坏宝贝。有的甲骨文 用“鼎” (至尊的象征)代替“貝” (财宝),表示毁坏尊鼎。金文 用“賏”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貝” ,强调毁坏大量钱财。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敲破尊鼎或宝贝,损毁家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反文旁”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败”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
6.待:待,金文  (彳,前行) (寺,持),表示有所持而前往。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持礼前往,表达敬意。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7. 烦: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烧烤。煩,篆文  (火,烧烤) (頁,头),比喻思虑过度,头脑发热如火烧。造字本义:形容词,因思想负担而焦燥不安。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頁”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
8.乱:“𤔔”是“亂”的本字;而“𤔐”是“𤔔”的异体字。𤔔,金文  (上下两只手相配合,精细操作) (缠绕在织机上的交错丝线),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精细操作,理顺交织在织机 上的混乱丝线 ,以便持续纺织。当“𤔔”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乙” (不打结的顺滑丝线)另造“亂”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工理顺织机上交错混杂的丝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𤔔” 写成 。俗体隶书“ ” 将篆文字形中由爪 、糸 、工 、又 所构成的“𤔔” 省略成“爪” (抓持、操作),强调“手动”理顺混杂或打结的丝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双手“廾” 。魏碑中的俗体楷书“乱”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𤔔” 当作“辭”的省略,并用“舌” 代替简化“辭”,表示辩、讼双方所陈虚实难断,头绪混杂不清。古籍多以“亂”代替“𤔔”和“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乱”采用俗体楷书字形。
9.邪:“琊”和“邪”是“玡”的异体字。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讶”的省略,表示惊诧无语。玡,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  (王,玉,即“琅”,玉砌回廊) (牙,即“讶”),表示美得令人惊讶的玉砌回廊。楷书异体字“琊” 加“双耳旁” (邑,借代宫殿),强调宫殿区内的玉砌廷廊。楷书异体字“邪” (篆文 )省去“琊”字 中的“王” (玉)。造字本义:名词,宫殿区内令人惊艳的玉砌回廊。古籍多以“琊”代替“玡”。“琅”和“瑯”(郎)是宫殿区内用冰清玉洁的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廷廊;“玡”和“琊”(邪)是宫殿区内令人惊艳的玉砌回廊。因此古籍中“琅玡”也写作“琅琊”,或写作“琅邪”,或写作“瑯琊”,或写作“瑯邪”。
10.仞: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認”的省略,表示认作、当作。仞,篆文  (人) (刃,“認”),表示认人为尺,即张臂度量。造字本义:动词,以张开的两臂为标准测量长度。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损兑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兑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
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三、翻译
善于损兑者,能在预见危险的时候,把握住事情的关键。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能会导致危险的因素,是必须要及时觉察的。所以圣人用安静的观察来把握周围的情景,言行举止都符合其所在的事情。兑者,就是心知肚明。损者,就是心知肚明后的行动。不断地知、行,行不通的,圣人就不去言说。所以也就不会失言,也不会以此扰乱自己的内心,志就不会乱,收到的信息就依然是真实的。了知事情的难易,然后在进行谋划,因为要解决事情的方法就在事情之中。
心舍神,这是不动的,外部一直在行动,这就是大功。内部和外部都是以事为主。用可以分威散势的内部姿态,去知事情中导致危险的关键之处,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所以善于损兑者,就像决开千仞的大地的大堤放水,像把圆石从高山上推下来一样。能做到损兑者,就能把握事情的走向。
四、理解联想事例
在平时做事情时,对于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心里是知道的,但有时候就是不会去处理,直到发生危险了,才慌忙去应对,就很被动。感知到危机,又可以直接消除危机,是主体感在的情况下。以事为中心,把事做好做成。
五、今日提问
提问:与第一章讲述五龙概貌相呼应,今天的经文作为本应阴符七术的结尾,讲述如何运用五龙做决策和采取行动,指出一个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输出,事关机危(危机),决断和采取输出的基本方法是“以无为待有德”、“用分威散势之权(心、神之权)”,而不是用理论指导或者是试错或者是想当然蛮干。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你怎么评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师不说,我也不觉得这句话是错的,你说这是真理,那我就实践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现在也觉得没什么不对啊。
言察辞合于事,这是真理,我按照这个方法去操作,这个就是在实践,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在心里有个确信,这样是对的。
检验这个地方确实是不太对的,说检验,首先就是我不信,那我们验证一下。
既然是真理,那我就是信的,去按照真理去做,就是领承,这个内部姿态是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