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 本经阴符七术
一、抄写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二、查字正音 1、内:内,甲骨文    (冂,门框)   (入,由外而里),表示进门。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门框“冂”  写成屋形  。有的金文  将屋形  简写成“宀”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宀”  与“入”  连写成混合结构,字形严重变形。造字本义:动词,进门,回到家中。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古人称平安栖身的家室为“内”;称风险重重的山野为“外 2、修——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悠”的省略,表示小心。修,金文    (攸,即“悠”的省略,小心)   (二,疑为“彡”的简写,光彩),表示小心翼翼地着彩上色。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攸”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二”  写成“彡”  。造字本义:动词,小心翼翼地着彩上色,装饰美化。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攸”  写成  。由于“脩”字与“修”字的读音相同、且字形相近,古籍常将“修”字与“脩”字相互假借。《汉字简化方案》用“修”字合并代替“脩”字。
2、练——“練”是“湅”的异体字。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精选。湅,篆文    (水,泡煮或浸染)   (柬,精选),表示泡煮或浸染并精选。异体字“練”,篆文    (糸,丝品)   (柬,即“湅”的省略,丝品泡煮或浸染后,再精选),表示泡煮或浸染丝品后再精选。造字本义:动词,丝品泡煮或浸染后,再精选色泽统一、均匀的成品。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练”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柬”  简写成  。古籍多以“練”代替“湅”。
3、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  (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 (口,谈论) (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省去“干” ,简化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3、类——“頪”是“類”的异体字。類,金文    (米,借代谷物、植物)   (犬,借代动物、野兽)   (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頪”  省去“犬”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頪”  写成  ,并将篆文字形中的“犬”  写成“大”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类”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页”  。古籍多以“類”代替“頪”。
4、化——化,甲骨文    (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   (一个头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  写成“匕”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  。中医称固体食物从撑胃到变成流质的过程为“消”;称流质在肠道被吸收、合成养分的过程为“化”。
5、通——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可使器物。通,甲骨文    (辵,行进)   (用,借代物用),表示物用来往,交流有无。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用”  写成  。篆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用”  写成“甬”  。造字本义:动词,不同部落或聚邑彼此来往,交换物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6、务——務,篆文    (矛,武器)   (攴,持械攻击)   (力,竭力),表示竭力攻击。造字本义:动词,战场上持械竭力搏杀。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反“夂”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务”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
7、静——“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    (清,纯洁、无污染)   (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  省去“水”  。有的金文异体字  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  写成  ,将“爭”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爭”  写成  。俗体楷书“静”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爭”  简化成“争”  。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 8、和——“咊”是“龢”的简化异体字;“和”是“咊”的异体字;“訸”也是“和”的异体字。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龢,甲骨文    (侖,即“龠”,吹奏排笛)   (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  写成“龠”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简体金文“和”  省去“龠”  的中下部分  ,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  写成  ,或将金文字形  写成  ,或将篆文字形  写成  。篆文“和”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金文异体字“訸”  用“言”  (说话)代替“口”  (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咊”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9、得——“䙷”是“得”的本字。䙷,甲骨文    (手,捡拾)   (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捡拾贝壳。当“䙷”的本义消失后,繁体甲骨文  再加“彳”  (行进)另造“得”代替,强调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目”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持有)写成“攴”(持械打击)  。篆文  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目”  写成“見”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寸”  。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双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䙷”  写成  ,“貝”形消失。古籍多以“得”代替“䙷”。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
10、执——“執”是“挚”的本字。執,甲骨文    (幸,拷手的枷锁)   (丮,伸出双手的人),表示一个人的双手被锁在木枷里。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枷“幸”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幸”  写成  ,同时将金文字形中伸出双手的人“丮”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枷锁住嫌犯双手,正式逮捕拘押。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丮”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执”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幸”  简化成“提手旁”  。当“执”的“拘押嫌犯”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手”另造“挚”代替。
11、势——埶(艺yì),疑为“執”(执zhí)的变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拘捕罪犯。勢,篆文    (埶,疑为“執”的误写,拘捕)   (力,强力),表示强力拘捕。造字本义:动词,强力押解犯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势”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埶”  简写成“执”  。
三、翻译:
通过专心学习磨炼而掌握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是触类旁通而掌握道的。人类的肉体与性命,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人类了解各类事物,都是通过九窍。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过心的思考而运用道术判断;如果没有道术,一定不会通达。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培养,这时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镇静专一。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脏精气达到了化的境界,便产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统一管理这四者的。宁静平和便可以养气,养气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获得和谐,永不衰败,向四方散发威势。什么事都可以办到,长存不散,这便叫做一身达到了神化的境界,这种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与道合一的,他能够坚守"一",而且产生并养育万物.怀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无为之道指导思想而发出威势的人。志士通晓了这一点,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养志向。
四、理解联想事例: 修炼:在家小心翼翼地(给心)上色,并挑选其中最好、和谐均匀地拿出来,凭借此就可以通晓天道。 舍神:让神归于家,安住于家,神不乱串,让神有安定在家不慌不忙的状体。 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要比谐更有价值。
五、今日问题 提问:2段经文讲述了圣人和真人是什么。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圣人借此获得真人的能力,请你说说圣人是如何获得真人能力的? 圣人通过内修炼以类知天道,而真人是生受之天。 知类在窍,有所疑惑(天道不通),通于心术,其通也,五气得养,此谓得养五气。圣人是通过打开人内在与天道相衔接得“心术”,而获得真人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