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5-9-8 16:57 编辑
20250908任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一、查字正音
1、离——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擒”的本字,表示捕鸟。離,甲骨文  (隹,飞鸟) (禽,即“擒”的本字,捕鸟),表示用网罩抓捕飞鸟。简体甲骨文 将“禽” 简化为 。繁体甲骨文 再加“又” (抓捕),强调“擒捕”的含义。金文 用“林” (树林)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隹” ,表示在林中捕鸟,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禽” 写成 。篆文 用“屮” (草丛)代替金文字形中的“林” (树林),表示在草丛捕鸟。繁体篆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加“隹” 。造字本义:动词,鸟儿落入猎人抓捕的网罩。
2、敬——“敬”是“警”和“儆”的本字。敬,金文  (口,说话) (干,武器) (人),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有的金文 加“攴” (持械打击),强调武力威胁。有的金文 误将“干” 写成形似“草头”的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以武力威胁相告诫,使之谨慎、恭肃和尊重。
3、群——“群”是“羣”的异体字。君,既是形旁也是声旁,表示主宰、统治。羣,甲骨文  (众多羊只) (攴,鞭策、驱赶) (口,呟喝),表示牧羊者吆喝着将四处散落的羊只驱赶到一起。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 (呟喝)和“攴” (驱赶)合写成“君” ;并同时将“君” (主宰、统治)作为声旁。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君”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俗体隶书 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牧羊者呟喝、驱赶,将众多羊只聚集在一起。
4、博——“博”和“搏”在金文字形中原本是一个字,从篆文开始分化。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博,甲骨文假借“尃”。尃,甲骨文  (像线绕在纺砖上) (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博,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  (十,盾) (尃,即“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有的金文 误将表示盾形的 写成“十” ;有的金文 将“盾”形的 写成 ;有的金文 以“干” (矛)代替“盾” ;有的金文 则以“戈” 代替“盾”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武力的线索消失。造字本义: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白话版《说文解字》:博,广大而精通。字形采用“十、尃”会义。尃,分布。
5、论——“侖”是“論”的本字。侖,甲骨文  (口,评说) (册,典籍),表示商讨、评说 典籍 中的教义。当“侖”的“评说”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言” 另造“論”(论)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商讨准则,评说是非。 白话版《说文解字》:论,辨析证明。
6、取——取,甲骨文  (耳,听觉器官,耳朵) (又,用手抓),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古代战争中,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耳”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
7、辩——辯,篆文  (辡,涉及刑事的双方,原告与被告) (言,诉讼),表示原先与被告诉讼争论。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庭审诉讼时原告和被告双方的论争。
8、业——業,金文  (辛,刑具) (去,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有的金文 省去“口” ,加“大” (人),表示众多劳作的人。籀文 省去金文的“大” ,将 写成 ,误将“大” 写成“火” 。篆文 则误将籀文中的“火” 写成“木” 。造字本义:动词,奴仆在严酷管理下艰辛劳作。
9、习——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鸟毛,借代翅膀。習,甲骨文  (羽,借代翅膀) (圆圈,像鸟窝),表示幼鸟在鸟窝里振翅。有的甲骨文 将圆圈状的鸟巢 写成“日”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日” 写成“曰”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羽”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曰” 写成“白” 。造字本义:动词,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羽”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白” 写成 。俗体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白” 写成“日”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习” ,将正体楷书字形“習” 中的“羽” 省略一半,写成“习” ,同时省略“習”字下部的“白” ,即《汉字简化方案》将“習”简化成“半羽”结构的“习”,以“半羽”特征表示“羽翼未丰”,强调幼鸟练习飞行的本能;但字形大幅简化后,本义线索消失。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汉语中常“习俗”并称,词义偏指“俗”:“习”指个体后天养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俗”指群体在一定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即“俗”是大众化、历史化的“习”。
10、师——師,甲骨文  (残块兵符——参见“𠂤”*) (虎豹等猛兽的尾巴,借代将帅手中象征军队指挥权的旌旄),表示拥有兵权的统帅,手执旌旄,指挥全军。其中 顶部一横代表手柄,下部倒写的“毛” 是“尾”的省略(参见“尾”*),表示威风凜凜的虎豹猛兽尾巴,借代统帅的旌旄令旗。简体甲骨文 误将表示旌旄的“ ” 简写成似“帀”非“帀”的字形 。金文 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与“阜”相似的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帀” 。造字本义:动词,拥兵统帅,手执旌旄,率军伐战。
二、朗读已传盘。
三、译文
第一年考察能否脱离经典陈述自己的志向,第三年考察是否必须要做的事情态度保持恭肃、和着演奏歌唱吆喝着将众多羊聚集在一起,第五年考察是否在生活实践体验中武力拼杀、缴获对手、甘冒危险探望狱中拥有兵权的统帅,第七年考察能否必须商讨评论知识、经验、技能、选择志同道合者。称之为小的成就。
四、心得
第一年,明志,第三年,对外的行动输出态度,要能和,第五年,能否做事儿,第七年,能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内到外再到内的一个改造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