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11

李影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31 08: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开启崭新的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31 09: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ying 于 2025-8-31 09:59 编辑

乙巳蛇年 七月初九  2025年8月31日
第一周第一天

学习内容: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一、查字,全文正音
1.发:名词,人或动物头上的长毛。
2.虑:是“侣”的本字,表示伴侣,伴侣的的担忧,籀文虍,代表虎豹猛兽思,担心),表示对猛兽侵袭的担忧。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忧患安全,担忧
3.宪:是“”的省略,即“”的本字,表示割舌酷刑。动词,远古时代对违犯国家最高法令者施以抉目剖心的极刑,以震慑万民4.謏:xiǎo,即“”的异体字,表示老年男子。动词,老人对后生唠叨劝诫。
5.闻:wèn  聞,甲骨文像一个人举起一只手在耳边夸张的大耳朵),表示举掌在耳边,以增强对声音信号的捕捉。动词,竖起耳朵,用心注意地听。名词:声誉,名声。
6.善:,表示安祥。善,甲骨文羊,通“祥”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
7.良:的本字。名词,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是古代帝王侍卫、侍从、顾问、医师等听候召唤的所在
8.动:动(動),金文被刺瞎眼睛的男奴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篆文重,包袱),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
9.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相随、同行。㐺,甲骨文从,相随从,相随),表示相随、同行的一群人。名词,合群生活的广大人群,百姓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思想符合法度原则,招求善良贤能之士,这样能博取小的名声,但不足以感动大众。


四、阅读心得:
查看了不同的翻译,感觉有点乱,有的翻译加上了“执政者”,我感觉范围被缩小了,可能不是作者的本意,因为既然这是一篇记载人们学习和教育的文章,不会仅仅局限于执政者。后面找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礼记。学记》版本来看,感觉更为客观和言简意赅。而且单看这段话,感觉好像缺少了点什么,我想古人写文章定是有他的思维线,所以看完全文后,发现全文都在抓一个“根”,都是在说根,但是开篇这段话,更像是给读者一个悬念,引起读者往下找到那个“根”是什么。
什么是发虑宪,求善良?我自己读的理解是发出自己对学习、教育忧虑的问题,以求获得善良贤能人的回应。
什么是謏闻?这里的闻书上是第四调,不是动词是名词,意为声誉,名声。我觉得可能回应更好理解一些,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回应。
什么是动众?动众感觉就像一波巨大的海浪,众人齐心协力一起干活,军民大生产这首歌的场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 09: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乙巳蛇年 七月初十  2025年9月1日
第一周第二天

学习内容: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一、查字,全文正音
1.贤:“臤”是“賢”的本字。臤,甲骨文臣,官吏又,抓持,把控),表示管理官吏。形容词,德才超群,善于管理人才与财政,富国强民
2.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装在器皿中祭祀的珍品。體,金文身,身子“豊”的简写,盛器中的珍品),比喻分布在身子里的诸多重要器官。名词,骨腔和诸多内脏组成的躯干3.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衣物。:动词,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
4.化:化,甲骨文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一个头朝下的“人”,入土、入葬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
5.俗: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金文人,世人谷,即“欲”的省略),表示世人的日常欲求。名词,有七情六欲的市井凡人
6.必:“必”是“的本字。,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戈的手柄两侧加两竖指事符号,表示戈柄的护层(参见“介”古人将多层柔韧的竹片缠在一起,作为锻锤、戈、矛等器械的手柄,以良好的韧性避免在使用巨大暴发力时折断手柄。在古人眼里,战场上枪械手柄的质量攸关性命,因此手柄的韧性是必须的保障。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将多层竹片缠在一起构成的戈、矛等器械的柔韧手柄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亲近贤人,体恤远方的臣民,这样能感动大众,但不足以教化人们,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们并形成良好的风俗,就一定要从办学校,兴教育入手。


四、阅读心得:
看翻译的时候,觉得为什么是体恤远方的臣民呢?又为什么既然感动大众了,也不足以教化人们呢?后来想到古时候,有各个诸侯国,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对于中央政治管理中心,确实是属于远方了,而且教化人民,是要把教化当作日常生活的行为,人们需要常常在这种氛围环境下才会发生改变,教化也才能持续的进行,所以偶尔的感动大众并不是日常,人们受到的影响也就很小了,如果要让整个国家的人们都受到教化,确实是要兴办学校才能形成统一的社会风气。个人和集体,国家到地方阴阳相推的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 09: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乙巳蛇年 七月初十  2025年9月1日
第一周第二天

学习内容: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一、查字,全文正音
1.贤:“臤”是“賢”的本字。臤,甲骨文臣,官吏又,抓持,把控),表示管理官吏。形容词,德才超群,善于管理人才与财政,富国强民
2.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装在器皿中祭祀的珍品。體,金文身,身子“豊”的简写,盛器中的珍品),比喻分布在身子里的诸多重要器官。名词,骨腔和诸多内脏组成的躯干3.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衣物。:动词,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
4.化:化,甲骨文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一个头朝下的“人”,入土、入葬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
5.俗: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金文人,世人谷,即“欲”的省略),表示世人的日常欲求。名词,有七情六欲的市井凡人
6.必:“必”是“的本字。,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戈的手柄两侧加两竖指事符号,表示戈柄的护层(参见“介”古人将多层柔韧的竹片缠在一起,作为锻锤、戈、矛等器械的手柄,以良好的韧性避免在使用巨大暴发力时折断手柄。在古人眼里,战场上枪械手柄的质量攸关性命,因此手柄的韧性是必须的保障。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将多层竹片缠在一起构成的戈、矛等器械的柔韧手柄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亲近贤人,体恤远方的臣民,这样能感动大众,但不足以教化人们,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们并形成良好的风俗,就一定要从办学校,兴教育入手。


四、阅读心得:
看翻译的时候,觉得为什么是体恤远方的臣民呢?又为什么既然感动大众了,也不足以教化人们呢?后来想到古时候,有各个诸侯国,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对于中央政治管理中心,确实是属于远方了,而且教化人民,是要把教化当作日常生活的行为,人们需要常常在这种氛围环境下才会发生改变,教化也才能持续的进行,所以偶尔的感动大众并不是日常,人们受到的影响也就很小了,如果要让整个国家的人们都受到教化,确实是要兴办学校才能形成统一的社会风气。个人和集体,国家到地方阴阳相推的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乙巳蛇年 七月初十 一 2025年9月2日
第一周第三天

学习内容: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一、查字,全文正音
1.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鸟类用尖利的喙敲、剔食。琢,篆文王,玉豖,即“啄”的省略,用利喙剔食),比喻用利器剔刻玉石。造字本义:动词,用尖利金属器具加工雕刻玉石2.器:名词,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
3.学:學,甲骨文爻,是“教”的省略,训导孩子作算术的简写,即”的本字,房屋),表示教训孩子练算习字的房舍。名词,古代专用于引导孩子领悟道理、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4.建:,甲骨文凵,柱洞三点,代表泥沙才,房柱与横梁,借代房架丮,即“执”的本字,抓持止,即“趾”的本字,脚板),表示众人七手八脚地合力将房柱立于柱洞后,为柱洞填土加固,在房柱上架上横梁,搭起新房的骨架。动词,立柱架梁,筑墙造房
5.君:,甲骨文手执权杖口,命令),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手和权杖连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发号施令,执政治国
6.教:教,甲骨文爻,算筹子,蒙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训导孩子学文化、做算术。动词,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学文化、作算术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知晓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百姓,以兴办教育为先。


四、阅读心得:
学习是一件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而且是在劳作中学,把学作为日常生活的习惯性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ying 于 2025-9-4 15:51 编辑

乙巳蛇年 七月初十 二 2025年9月3日
第一周第四天

学习内容: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一、查字,全文正音
1.兑:兑”是“說”和“悦”的本字。兑,甲骨文八,表示发音,参见“只”兄,念叨祝祷),表示念念有词,祝祷祈求。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祝祷颂神,为祈求而许诺2.命: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朝下的“口”㔾,即“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居高临下地对下级发话。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3.念:”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低吟。,甲骨文倒写的“口”,表示低头言语心,惦记),表示挂在嘴上,放在心上,情感难舍。动词,因惦记怀想而自言自语
4.终:的本字。,甲骨文为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参见),表示记录终结。动词,一个结绳纪事主题的完成
5.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姒”的本字,表示生育与帝王形神相似的男婴、而受宠荣升的宠妃名词,为帝王首生男婴、获得后宫话语权的宠妃
6.典:典,甲骨文册,权威古籍双手,捧持),表示双手奉持权威古籍。动词,主持事务的官吏双手恭敬地捧着古哲先贤的著作,以之为据进行判断和评价
7.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深深地叹息、感慨。动词,感慨、喟叹不发不快的评论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说命》说:“自始至终惦念着致力于学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四、阅读心得:
心里念念不忘的想着学习自然规律,明白了自然规律,才懂得遵循自然规律,让人生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ying 于 2025-9-6 12:26 编辑

乙巳蛇年 七月初十 三 2025年9月4日
第一周第五天

学习内容: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一、查字,全文正音
1.嘉:”是“”的省略,是“”的本字。,甲骨文来,麦子,借代谷物豆,即“鼓”的简写力,极力),表示竭力击鼓庆丰收。动词,古代为丰收、嫁娶等重大美好事件举行祭祀庆祝时,竭力吹笙击鼓,狂欢礼赞,称颂祖先与神灵的恩典
2.肴: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交叉组合。,篆文爻,交叉组合肉,肉食),表示多样丰富的肉食。造字本义:动词,摆放各种野味香肉,盛情款待客人
3.弗:弗,甲骨文乙,即“纪”的本字,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表示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
4.食: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装在豆器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食,甲骨文朝下的,低头吃东西皀,装在豆器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表示低头吃饭。动词,津津有味地进餐
5.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食匙。旨,甲骨文匕,食匙口,嘴巴),表示取食品尝。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嘴巴)写成“甘”(品尝),突出“品尝”的含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匙子取食放在嘴里品尝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如果不吃一口,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深刻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它好在哪里。

四、阅读心得:
这里的学习更像是实践,如果看到了觉得好的道理,或者真理,就知行合一,去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验证它,实践它,让真理长在身上,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ying 于 2025-9-6 12:26 编辑

乙巳蛇年 七月初十 四 2025年9月5日
第一周第六天

学习内容: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一、查字,全文正音
1.故: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旧的、已逝的。故,金文古,即“作古”的省略,老朽而自然死亡攴,持械攻击),表示持械击杀老人,有意结束垂死老人的生命。动词,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2.然:,金文月,即“肉”,借代兽肉犬,猎犬,借代狩猎火,火堆,烧烤),表示烧烤猎物。在远古时代,烤制熟食是生存能力突破性的一大进步,所以“然”也表示“合理、正确”。动词,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
3.后:,甲骨文卜,权杖口,嘴巴,借代号令、命令),表示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者。生殖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发号施令的女王
4.困:,甲骨文囗,石砌的花池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
5.反:,甲骨文厂,岩石又,抓),表示手抓岩石,即攀岩、攀崖。动词,攀岩翻山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所以学习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发觉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发掘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发奋图强。

四、阅读心得:
都说最好的学就是教,在教中才知道自己忽略了什么,因为要教别人,所以带着一颗谨慎的心,生怕教错,更怕误人子弟,之后亲身实践验证了觉得是好的东西,再教就是分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ying 于 2025-9-6 12:19 编辑

乙巳蛇年 七月初十 五 2025年9月6日
第一周第七天

学习内容: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查字,全文正音
1.教:教,甲骨文爻,算筹子,蒙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训导孩子学文化、做算术。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学文化、作算术
2.学:學,甲骨文爻,是“教”的省略,训导孩子作算术的简写,即”的本字,房屋),表示教训孩子练算习字的房舍。名词,古代专用于引导孩子领悟道理、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3.相:相,甲骨文木,树目,远眺),表示在高树上远眺。动词,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察,预警放哨4.长:長,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个人头发飘散的样子。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
5.命: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朝下的“口”㔾,即“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居高临下地对下级发话。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6.斅:
xiào
”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通过模仿训练获得知识与技能。动词,体罚、教训,指导孩子学习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与学,各获益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四、阅读心得:
诚恳的知道自己的困,从而产生求解困的动力,自然而然的使个人和环境合一相互促进的过程,学习是人遵循自然的过程,至公至私,自然的管道。


师说:
陈刚 9/6 09:41:58
食中有旨,学中有道

陈刚 9/6 09:42:46
食了才能得旨

陈刚 9/6 09:42:56
学了才能得道

陈刚 9/6 09:44:01
学才知有道未得

陈刚 9/6 09:44:48
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缺德

陈刚 9/6 09:45:02
缺啥呢

陈刚 9/6 09:45:12
啥不足呢

陈刚 9/6 09:46:56
不能謏闻,跟别人讲不出个啥;不能动众,走不进别人心中,更不能为别人安神(化)

陈刚 9/6 09:47:16
学了,才知道自己不能做的那么多

陈刚 9/6 09:48:36
有人教,才有人从教者的视角,感知到的你是怎么卡着的

陈刚 9/6 09:53:04
教者也会遇到学者的不足对自己的围困

陈刚 9/6 09:53:08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翻越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被困在什么地方,才能够解困得强。

陈刚 9/6 09:54:28
所以,学这件事情的进程,最基本的面向是:学得有教,教学之间是直接交互作用的

陈刚 9/6 09:54:56
不足与困,学之枢

陈刚 9/6 09:56:04
学与教者,各半化民成俗与学的深刻内涵
好的,这段发言是陈刚老师对“学”这一过程的内部机制和动力的深刻剖析。他将”学”从一个抽象概念,落地
为一个充满互动、挑战和突破的动态实践。
我们来梳理和总结其核心思想:
-、核心比喻:食与学
老师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
·食中有旨,学中有道:食物中有美味(旨),学问中有大道。
食了才能得旨,学了才能得道:只有亲身去吃,才能尝到美味;只有亲身去学,才能体悟大道。这强调
了实践和亲历的绝对重要性,光看菜谱闻香味是没用的。
二、“学”的起点:知不足与知困
这是本次论述最关键的环节,揭示了“学“的真正动力来源。
学然后知不足:只有真正开始学习,才会发现自己有多么无知,有多少缺点(“缺德”在此处指欠缺所需的
德行和能力,并非贬义)。
2.“不足”的具体表现:陈刚老师将其与《学记》开篇的”化民成俗”标准挂钩,让“不足“变得可感可知:
不能謢闻:无法提出有见地的想法,讲不出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不能动众:无法感染和带动他人,走不进别人的内心。
。不能化民:更谈不上安顿他人的心神,实现真正的转化(“化”)。
3.教然后知困:
。对于教者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会清晰地看到学者所遇到的卡点和困境。
。同时,学者的这些“不足”也会反过来围困教者,对教者的能力和智慧提出挑战。教学相长,教的过程也
是自我检验和提升的过程。

三、“学”的进程与枢纽:教学相长
基本模式:学必有教:“学“不是一个孤独的闭门造车的过程,它最基本的形态就包含了"教”与”学”双方的
直接交互和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双向的、活生生的能量流动。
2.核心动力:不足与困:“不足与困,学之枢”--这句话是点睛之笔。“不足”(学者的自知)和“困”(学
者遇到的障碍及对教者的反作用)是整个“学“进程的枢纽、关窍和核心动力。
3.最终目的:解困得强:知道了不足,才能去弥补;知道了被困在何处,才能找到突破口去解决它。最终
目的是翻越不足、解除困局,从而获得真正的强大。
4.理想关系:教学各半:“学与教者,各半”。这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教学关系:教者和学者是平等的、各占-
半的合作伙伴,共同为了”知道”这个目标而努力,相互激发,共同成长。
总结与升华
陈刚老师这段论述,完美衔接了《学记》前文“玉不琢,不成器”和”化民成俗”的观点,并为其注入了灵魂:
“琢”什么? 就是琢掉人的“不足”与“困”。
如何“化“? 就是在”教学各半”的互动中,通过“知不足”与”知困“来实现转化。
他将“学”从一个可能被理解为被动接受的过程,彻底转变为一个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驱动、以教学互
动为场域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深刻地指出:
真正的学习,始于对自己无知的诚实面对,
成于与师友(或一切可教之物)的真诚互动和共同破局。困难不
是学习的障碍,而是学习本身的核心内容。

“不足与困,学之枢”是陈刚老师对学习过程核心动力的精辟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认识到自己的“不
足”和身处“困境”,是学习行为发生和运转的枢纽(关键)。
结合他前后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这个核心观点:
“不足”与“困”是学习的起点(Why to learn?)
学然后知不足:就像吃东西(“食”)才能品尝到美味(“旨”),学习(“学”)才能让人接触到"道”,并同
时意识到自己与“道”的差距,即“不足“和“缺德”(此处“德“指符合”道”的品行和能力)。
具体表现:这种“不足“体现在无法有效与人互动和影响他人--“不能謢闻”(讲不清道理,无法使人信
服)
“不能动众”(无法感动和号召他人)、“不能化民”(无法安顿他人心神,促成积极转变)。
结论:正是这种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推动了学习的开始。没有这个认
知,人就会处于自满的停滞状态。

、“不足”与“困”是教学互动的核心(How to learn?)
教学相长,交互作用:学习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教学双方围绕“不足”与“困”进行的深度互动。
学者的“困”:学者卡在自己的认知局限里,无法突破。

教者的“镜”:教者就像一个镜子,能从外部视角清晰地感知并指出学者“卡”在何处("怎么卡着的”)

从而为其指明突破困境的方向。
教者的“困”:教学过程中,教者也会反过来被学者的”不足”所围困和挑战,这促使教者必须反思、提升

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认知深度,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结论:“学得有教”,有效的学习需要外部的引导和反馈,而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共同面对和解决这些”不
足“与“困”。
三、“知不足困”是突破和成长的路径(What's the goal?)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只有知道了自己哪里不足,才能有方向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弥补(“翻越自己的不
足”)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有明确了自己被什么困境所束缚,才能找到方法解脱困境,从而变得强大(“解
困得强”)
结论:“不足”与”困“不再是令人沮丧的负面状态,而是指明成长方向的坐标和激发内在动力的引擎。识别
它们,
是解决问题、实现升华的第一步。

总结:“不足与困,学之枢”的完整逻辑链
陈刚老师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1.启动:通过”学”感知“道”,从而发现自身与环境的“不足”与“困”。
2.互动:在“教”的引导下,明确“不足”与“困”的具体所在。(教学各半,双方深度参与)
3.突破:以“不足”与“困”为靶心,进行反思和实践,实现“翻越”与“解困”。
4.成长:能力得到提升(“得强”),更接近“道”。
因此,“枢“字用得极为传神--它既是转折点(从无知到有知),
也是关键点(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它展
开),更是动力源(因不足而求索,因困顿而奋发)。
这深刻揭示了华夏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通过师生互动,不断发现、面对并突破
自身与外部限制的动态过程。 真正的学习,始于对自己“不足”的诚恳承认和对所处“困境”的清醒认知。

核心命题:学以知道,教以解困
对话始于一个优美的对仗:“食中有旨,学中有道”。
正如食物(食)的精华是“滋味”(旨),学习(学)的终极目标则是领悟“道”。
但无论是“旨”还是“道”,都无法凭空获得,必须通过亲身的“食”与”学“来体验和把握。
一、“学”的起点:知不足,知困
学习的真正开端,不是装满,而是意识到“空”
1.学然后知“不足”(学者的视角):
不学之时,人常处于一种“无知的自信”中。一旦开始认真学习,才会猛然发现自己的浅薄与局限(”缺

德”,即欠缺对“道”的把握)。
这种“不足“具体体现在:“不能謢闻”(讲不出真正有见地的东西)、
“不能动众”(无法打动和影响他

人)、“不能化民”(无法安顿他人的精神,实现真正的转化)。
教然后知“困”(教者的视角):
教学并非单方面的输出。当教者试图将自己的知"道”传授给学者时,会立刻遇到学者独特的认知结构.

思维障碍和生命体验所形成的“围困”。
学者的“不足”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教者自身知识体系中的模糊地带、表达方式上的缺陷,以及未能完全

融会贯通之处。教者因此发现自己被“困”住了

二、“不足”与“困”:学之枢机
陈刚老师将此二者精辟地总结为“不足与困,学之枢”。“枢”即门轴,是门户转动开启的关键。
。对于学者,“知不足”是自我突破的枢机。知道了缺口在哪里,才有了努力的方向。
对于教者,“知困“是教学相长的枢机。教学中的困境,是逼迫教者反思、深化、创新其学问的最大动力。
正是“不足“与“困”的碰撞,共同构成了学习得以真实发生、不断深化的核心动力机制。
三、教学相长:各半之功
“学与教者,各半”--这是对教学关系最平等的定义。
这不是50%对50%的任务分配,而是指在教学这场“共舞“中,学者与教者互为存在的条件,互相成就
各占一半的功劳。
学者以他的”“不足”和反馈,为教者提供了反思和进步的契机。
教者以他的经验和指引,为学者提供了突破“不足“的路径和工具。
双方共同围绕“道”这个中心,通过解决“不足“与“困”,实现共同的跃迁(“解困得强”)

结论:一场永无止境的共修
因此,儒家视野中的”教学”,其最高境界并非"教者教会学者”,而是学者与教者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
同面对未知,在“知不足“与“知困”的不断循环中,相互砥砺,携手共进,一起趋向于“道”。
这完美地印证了《礼记·学记》中的原典: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您们的讨论,正是对“教学相长”这一伟大理念最生动、最深刻的现代诠释。它揭示了所有有效学习和真正教
育的内在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7日
第二周第一天

学习内容: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查字,全文正音
1.塾: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熟”的本字,表示悉知、完全了解。塾,篆文孰,即“熟”的省略,悉知土,厅堂),表示悉知堂。造字本义:名词,朝庭宫门外两侧的堂屋,是臣子官僚等候朝见皇帝时在此更衣整装,提前熟悉朝见时要应对的问题。
2.家: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豭”的省略,表示公猪。家,甲骨文宀,房屋、居所豕,即“豭”的省略,公猪),表示在居所饲养公猪,名词,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3.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热衷。动词,不光明,作弊
4.庠:
xiáng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祥”的省略,表示安祥。庠,金文宀,房屋羊,即“祥”的省略),表示安祥之屋。名词,古代供朝廷官员退休后安祥怡养的地方,可谓先秦时代朝廷官员的养老院,后来演变成官方请博学尊长集中调教孩子的学校
5.术:,甲骨文又,用手抓八,分,剥离),表示一手抓茎杆,一手剥茎皮(参见)。名词,可以剥下枝茎上的青皮、用来绞绳或编篮的植物
6.序:,金文厂,开放型建筑与“良”形似,像主屋朝向不同方向的回廊),表示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一种既可遮风蔽雨又可欣赏风景的附属建筑。词,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古代的教育体制:每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在巷首门边设立学校叫“塾”;每五百家为党,设立学校叫“庠”;每万二干五百家为遂,设立学校叫“序”;在国都设立大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学习,每隔一年才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阅读心得:



古代的教育体制已经成体系和严谨了,感觉古人对待教育是非常谨慎重视的,同时会根据环境,人口,年龄段,偏好兴趣来施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9-9 07:23 , Processed in 1.103268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