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5-9-8 14:11 编辑
第二周第二天
一、原文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二、查字并正音 1、视——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告。視,甲骨文=(示,祭告)+(目,看),表示祭告而且察看。造字本义:动词,向神祭告时仔细察看显示的征兆。 2、离——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擒”的本字,表示捕鸟。離,甲骨文=(隹,飞鸟)+(禽,即“擒”的本字,捕鸟),表示用网罩抓捕飞鸟。造字本义:动词,鸟儿落入猎人抓捕的网罩。 3、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 4、业——業,金文=(辛,刑具)+(去,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造字本义:动词,奴仆在严酷管理下艰辛劳作。 5、博——“博”和“搏”在金文字形中原本是一个字,从篆文开始分化。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博,甲骨文假借“尃”。尃,甲骨文=(像线绕在纺砖上)+(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博,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 =(十,盾)+(尃,即“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造字本义: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 6、取——取,甲骨文=(耳,听觉器官,耳朵)+(又,用手抓),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古代战争中,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造字本义:动词,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 7、小——“小”是“沙”的本字;“少”和“小”同源。小,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三(众多)颗细微的沙粒。造字本义:名词,细微的沙粒。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入学一年之后,仔细察看学生是否落入真理经典的网,有没有对心之所向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三年之后,仔细察看学生在艰辛劳作之下是否也能恭肃,是否能和上人群的节奏歌唱;五年之后,仔细察看学生是否如武力拼杀一般进行演练,如亲身率军伐战;七年之后,仔细察看学生能否正确商讨评说练习得来的知识与经验,是否能与同学协力互助取得功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
五、阅读心得 学以致用,而用的表现形式往往与现实进行战斗,学习本身就是一场内心的战斗。然而这样的学习在文中却如沙粒一般细微常见,小成而已。 读了老师在群里的解读,发现自己的心得拘于自己学习的过程,没有去体会教育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再来看今天这段,培养一个人成器首先要让学生离经辨志,斅学半,师也就需要离经辨志,这是教学的基础。 一系列隔年考试的内容,看到了人逐渐从修身到治国的过渡,第一年考核个人志思水平,第三年考核德位是否相配,第五年考核义,第七年考核仁。考试的目的是校。 补充昨天的心得:家塾,家庭是学习的起点。
【师说】
我们第一周共计阅读了如下三个段落: 第一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中国人追求什么呢?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德经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就是天下为载体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 第一个段落指出了,“学”在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实践地位。什么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呢?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样都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学”是个什么地位呢?实现途径——謏闻、动众、化民成俗。也就是说,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项,都需要好好干干得好(发虑宪,求善良),都需以身入局(就贤体远),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志同道合(化民成俗)。 所以你可以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那批人,在延安呢个鸟不拉屎的贫困小地方,居然能办起来35所大学,几年间培养了数十万人,成就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最早建立的抗大有12个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培养了十多万军政干部。 那一群建国君民的君子,深知办学的重要性 如果说第一段落实从功能上定义了“学”,那么第二段落便是从目标上定义了“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什么目标呢?琢玉、知道,从而成器、成人。 第三段则从进程内容上定义了“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在于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从而成人成器 进程内容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学者和他的老师教者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教者的职责:(使其)知困、(使)自强进而使学者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 有人喜欢高度强调“斅学半”对教者的进步作用,所谓教者在教学中的成长价值 我认为这非常不妥当 天地君亲师 没有天地君亲学 学记也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记还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学为君也。 斅学半,强调的是教学进程,教育学之间的阴阳相胜,阴阳互推 没有突出强调现代人喜欢的师生平等 过度强调师生平等,必然导致降低对教者的要求,跟现在一样,偏低都是“师” 导致强调教者全面向学生学习 颠倒师生关系 最终毁掉教育事业 斅学半,还有一个容易影响理解的地方,就是陈静在阅读中说到的体罚问题 人类越来越怕疼 对心理性疼痛的恐怖越来越强烈 所以对体罚越来越反感 对教师的体罚作业,完全无法容忍 斅学半中的教,就是包含着体罚的 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体罚的体,是明莫明于体物的体 长安先乐神明吉 体管明 运用体,教学的基础 比如实践教学,劳动,体罚,都是教学中对体的运用
昨天开始进入第二周 昨天的内容:第二周 (第一天)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讲的是教学设置中,各级各类的学校,和学校的考核 学校类别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家中的学校塾 塾这种现象,能够引起我们很多观察和思考 学校每年招生 隔年考试 考试的必要性 嗯,什么叫考试是需要理清楚的 学校、学制、招生与考试 另一篇AI文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