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眉长舒 于 2022-6-25 21:49 编辑
反应 第一天 一、原文抄写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二、查字、下音 1、之,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止”  ( 脚)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脚踏大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隶书  严重变形。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止”形消失。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2、乃,“乃”是“奶”的本字。乃,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女性胸部侧视时突出的乳峰。繁体甲骨文  写成双乳形状。金文  、篆文  承续双乳形的繁体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女子的乳房。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  有所变形,写成双乳  加一撇  。 当“乃”的“乳房”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女”另造“奶”代替。 3、俱,“具”是“俱”的本字。具,甲骨文    ( 双手,持举)   ( 鼎,既是祭器也是高级饮食器皿),表示为招待客人拿出高级饮食器皿。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貝”  。篆文  又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目”  。 造字本义:动词,拿出高贵的饮食器皿铜鼎来宴请佳宾,意即准备齐全,招待贵宾。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具”的常用动词含义引申为“持有、拥有”后,篆文  再加“人”另造“俱”代替。 4、观,“雚”是“觀”的本字。雚,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长着两只大眼  的大鸟  ,两只大眼  之上是夸张醒目的眉羽  ,整个字形像类似猫头鹰的大眼睛猛禽。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当“雚”的“大眼睛猛禽瞪大眼睛察看”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見”  另造“觀”代替,强调猛禽夸张的大眼“无所不见”的洞察力。 造字本义:动词,猫头鹰瞪大锐利的眼睛警觉察看。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观”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雚”  简写成“又”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  简写成“见”  。 5、往,“㞷”是“往”的本字。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贤明之君。往,甲骨文  (之,前行、投奔) (王,贤君),表示投奔贤君。有的甲骨文 将“王” 写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简写成类似“屮”形的 。有的金文 将“王” 写成 。当“㞷”成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彳” (前行)另造“往”代替,表示朝某地“前行投奔”。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一心一意投奔贤明之君,归附安乐之国。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由“止” 与“王” 合写的“㞷” 简写成“主” 。古籍多以“往”代替“㞷”。时间逝去为“往”;远古时代为“昔”。 6、复,复”是“復”的本字。复,甲骨文  (南北两端各有瓮城的城邑) (夂,倒写的“止”,行走),表示往返于城门。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带瓮城的城邑 写成 ,并用“人” 代替“夂” 。篆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的城邑 简写成表示两个瓮城的“吕”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一点一横的 。造字本义:动词,往返于城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瓮城“吕” 简化成“日” ,将篆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当“复”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加“彳” (行,走动)另造“復”代替,强调“行走往返”的含义。古籍多以“復”代替“复”。《汉字简化方案》用“复”代替“復”,并用“复”(復)合并代替“複”。
7、验,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檢”的省略,表示查对、核实。驗,篆文  (馬,力畜) (即“檢”,核查),表示相马师检测马匹。造字本义:动词,相马师检查、测试马匹。隶书 将篆文“马” 的四足写成“四点底”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馬”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僉”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验”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馬” 简化成“马”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僉” 简化成“佥” 。 8、彼,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皮,借代羊皮。彼,篆文  (彳,即“行”,四通大道) (皮,兽皮、羊皮),表示羊皮上的大道,即古代用羊皮制作的舆图,借代远离中原的漫漫西域。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用羊皮制作舆图的遥远西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双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皮” 写成 。古人称立足之地为“此”,称前往之地为“彼”。 9、动,动(動),金文  (被刺瞎眼睛的男奴) (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  (辵,行进) (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  (重,包袱) (力),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动”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重” 简化成“云” 。 10、静,“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  (清,纯洁、无污染) (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 省去“水” 。有的金文异体字 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 写成 ,将“爭”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爭” 写成 。俗体楷书“静”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爭” 简化成“争” 。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 11、虚,“虚”是“墟”的本字。虚,金文  (“虍”的变形,虎头,借代老虎) (两个“匕”,表示虎爪) (土,地域),表示虎豹横行之地。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由“爪” 和“土” 合成的 写成了“丘” 。造字本义:名词,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虚”的本义消失后,俗体楷书再加“土”另造“墟”代替。 12、理,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裏”的省略,表示内部。理,篆文  (王,玉) (里,即“裏”的省略,内部),表示玉石内部的纹路。造字本义:名词,玉石内部奇妙天成的绚丽纹案。隶化后楷书 继承篆文字形。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 13、合,甲骨文  (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 (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接吻亲嘴,调情相爱。隶书 将篆文字形上部的“口” 拆写成“人” 、“一” 的组合结构。 14、今,“今”是“亼”的异体字;而“今”是“吟”的本字。亼,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将“口” (张开的嘴巴)上下颠倒,表示朝下张嘴,即俯首低吟、饮食、或居高临下发话命令的状态。当“亼”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异体字 在倒写的“口” 下方,再加一横指事符号 另造“今”代替,表示俯首低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短横指事符号 写成折笔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低头吟语。隶化后楷书 略有变形。当“今”的“低吟”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口”另造“吟”代替;或加“口”另造“含”代替;或加“心”另造“念”代替。 15、得,“䙷”是“得”的本字。䙷,甲骨文  (手,捡拾) (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捡拾贝壳。当“䙷”的本义消失后,繁体甲骨文 再加“彳” (行进)另造“得”代替,强调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目”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持有)写成“攴”(持械打击) 。篆文 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目” 写成“見”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寸” 。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双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䙷” 写成 ,“貝”形消失。古籍多以“得”代替“䙷”。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16、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  (音,声) (心,情感),表示所传达的心声。有的金文 写成“音” (声)、“曰” (说)混合重叠的结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 17、察,篆文  (宀,庙宇) (祭,祭祀),表示在庙宇进行的祭祀活动。造字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祭” 写成 。 三、翻译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处事行为是与道同一,与自然的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在今天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现象和根源。真理是要回本溯源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意志,不可不认真审视和观察。 四、理解联想事例 圣人的经验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我们的经验亦如是,经验有可用、可取,也有不可取的“痣”--经验主义,如果曾经的经验,不能用来指导现在的动静虚实,反回去查找现象和成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再回过头来你就会做了,也知道怎么做了。 五、今日提问 提问:本篇讲述怎么从对方说的话中,听出真实想法的捭阖之术。今天的经文,讲述在认识中如何处理现象和本质。今天的问题是:什么是反?什么是复?什么是“事有反而得复”? 反:反是延着回家之路看现象。 复: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事有反而得复:是根本末。反回去找到本因,回过头来才能看到本质。从“根”上去找“本”,在“本”上下功夫,就可以把握“末”。 六、师说 反复与损兑联系下看 也可跟感、知对应看 感与知,损与兑的正对,是反和应,不是反复 但反复与反应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