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2-6-19 10:19 编辑
第一周
第一天
捭阖第一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一、查字正音
捭阖[ bǎi hé ]:开合,纵横家游说之术,指分化和拉拢。捭阖的本义是开阖。捭就是拨动,阖就是闭藏。《鬼谷子》认为一开一合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是掌握事物的关键。纵横家以开合之道作为权变的根据,并且运用在其游说术中。
捭:两手横向对外旁击。
阖:本义为门扇,理解为动词时,解释为关闭。通常与其反义词“捭”联系在一起。理解为形容词时,是总共的意思,如《汉书·武帝纪》记载“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
稽: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品尝美食。稽,金文  (旨,品尝美食) (頁,头脑,省思、审察),表示代尝并审查食物的安全性。籀文 在“旨” 的中间误加一横 ,并将金文字形中的“頁” 省略成“首 ”。篆文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頁” ,并加“禾” (稻米,代粮食),强调代尝食物;同时在“旨” (品尝、试吃)上加“尤” (特别),表示有安全针对性地品尝试吃。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忠臣为帝王的日常食品代尝检查,以身试毒,排除帝王饮食的安全隐患。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说文解字》:稽,停留。字形采用“ 、尤”会义,采用“旨”作声旁。所有与稽相关的字都采用“稽”作边旁。
名:名,甲骨文  (口,叫喊) (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 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月牙形的 ;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古代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大部分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 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字”。
古: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言说。古,甲骨文  (口,言说) (十,极多),表示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有的甲骨文 再加一个“口” (言说),强调“古”的“传说”含义。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由一竖表示的“十” 写成一竖加一点的“十” 。有的金文 将一竖加一点的“十” 写成一竖一横的“十” 。有的金文 将“口” 写成“曰” (言说),强调“古”与“言说”的关系。繁体金文 在“古” 的字形基础上加“三十” ,极力强调传说年代之漫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古籍中常“古昔”并用,“古”是传说中难以追述的久远时代,“昔”是发生大洪荒的远古时代,“古”比“昔”更遥远。
先:“先”是“兟”的本字。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移动。先,甲骨文  (之,即“趾”,借代腿脚) (人,是“千”的省略,亦即“迁”的省略,移动),表示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之”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儿” 。古籍多以“先”代替“兟”。《说文解字》:先,前进。字形采用“儿、之”会义。所有与先相关的字,都采用“先”作边旁。
门户:枢纽,关键。
筹:壽,既是形旁也是声旁,表示生生不息,年高、岁数大。籌,篆文  (竹,签条) (壽,数量多),表示大量竹签。造字本义:名词,用来计数的大量的竹签。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筹”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壽” 简化成“寿” 。在汉字结构中,“寿”多有“大、多、广”的意思:聚签为“筹”;广田为“畴”;大浪为“涛”;大帐为“帱”。《说文解字》:筹,投壶用的竹签,形如箭矢。
策: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刺”的本字,表示棘刺。策,金文  (“竹”的变形) (朿,棘刺),表示竹鞭。造字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说文解字》:策,赶马的竹鞭。字形采用“竹”作边旁,采用“朿”作声旁。
筹策:原指古代计算用具,这里引申为谋划。
终:“冬”是“终”的本字。冬,甲骨文 为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 的两端打结 (参见“系” ),表示记录终结。有的甲骨文 将实心的绳结 写成空心的小圈 ,突出“终结”形象。金文 将两端的绳结移到中间。当 的“终结”本义消失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  (终结) (日,时间),表示一个纪时周期的结束,即年终的季节。籀文 将金文字形 中的两个绳结相连成直线,写成与“牢”相似的字形。有的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 。篆文 省去籀文字形中的“日” ,同时加“仌” (冰),突出年终下霜结冰的季候特征。当“冬”的“终结”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纟” (结绳)另造“终”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一个结绳纪事主题的完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终”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说文解字》:终,将丝线缠紧。
始: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掌管。始,金文  (司,掌管) (女,妇女),表示在母系时代,有神奇生育能力的妇女在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的金文 又加 (厶,头朝下的胎儿或幼婴),强调生育能力;有的金文  (台,即“胎”的省略,怀胎) (女,妇女),表示怀胎妇女。篆文承 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最先之母。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台” 写成 。古人称天地初开、人类诞生之际为“元”;称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太母为“始”。《说文解字》:始,女子的初生。
理: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民居、作坊。理,篆文  (王,玉) (里,作坊),表示在作坊治玉。造字本义:动词,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隶化后楷书 继承篆文字形。《说文解字》:理,加工玉石。
朕:朕,甲骨文  (双手掌舵) (舟,船只),表示船夫双手把持的船舵。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舟”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双手掌舵的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舟”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船舵的 写成“火” 。造字本义:名词,船舵。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 写成“月”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化成“关” 。由此,金文字形中表示双手掌舵的 ,演变成楷书字形中的“关” ,字形面目全非。
权: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勸”的省略,表示上级勉励下级。權,金文  (木,杖) (雚,即“勸”的省略,上级勉励下级),表示手杖所代表的上对下的支配资格。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勸” 省去“爪” ,简化为“雚” 。造字本义:名词,手杖所代表的决策、支配的资格,影响环境的势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雚”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权” ,依据类推简化原则将正体楷书的“雚” 简化为“又” 。
能:“能”是“熊”的本字。能,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突出了大型猛兽的大嘴 和利爪 。繁体甲骨文 将兽嘴“口” 写成 ,将兽爪 写成三个“爪”和一个“止”构成的 。金文 将猛兽的头写成 ,将猛兽的大嘴 写成“月” (长满利齿的大嘴)。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熊头和大嘴 写成“以” 和“月” 构成的 ,将金文字形的熊爪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熊,体形庞大但善于爬树游泳的食肉猛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熊爪 写成 。俗体楷书 将由两个“匕”构成的熊爪 写成“长” 。在远古中原没有狮子称霸的丛林中,既可上树,亦可下水的熊,堪称所向无敌的食肉猛兽,于是“能”由“食肉猛兽”的名词本义,引申出形容词义项“不可阻挡的、有行动力的”。当“能”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火” (烧山)另造“熊”代替,表示凶猛可怖、常常不得不火攻捕猎的猛兽。
伎: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技”的本字,表示巧能。伎,籀文  (人) (支,即“技”,巧能),表示有一技之长的人。造字本义:名词,古代表演百戏杂技的艺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常假借“伎”代替“技”。《说文解字》:伎,党与。
巧:丂,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甲骨文 像有握柄的吹管或号角。金文 有所变形。古籍中有时以“丂”代“巧”。巧,篆文  (工,灵便多用的匠具) (丂,报警、传令的吹管或号角),表示富于智慧的匠具和号角。造字本义:名词,高度智慧所创造的劳动、通讯工具。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说文解字》:巧,善于做工的技能。
二、翻译
考察古代的历史,圣人势天地间芸芸众生的主宰。圣人能够根据阴阳开合的变化来创造万物,并给万物命名,圣人知道万物生死存亡的关键,谋划自然万物从产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并能深入到人的内心,看见人内心的细微变化,掌握背离死亡趋向生存的规律。所以,圣人在天下,从古到今,他的道是恒一不变的。
万事万物的变化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是都以避亡趋存作为它们的归宿。有的表现为阴,有的表现为阳;有的表现为柔,有的表现为刚;有的表现为开,有的表现为闭;有的表现为弛,有的表现为张。因此,圣人掌握了阴阳两种枢纽,就能审察万事万物的先后,杜两万五的才能,比较万物各自的短长。
三、理解联想事例
宇宙的生成模式:天道(决策层)——圣人(管理层)——万物众生(执行层);国家的生成模式:君(决策层)——臣(管理层)——民(执行层);家庭的生成模式夫(决策层)——妻(管理层)——子(执行层)。三层组织架构是最合乎道的管理模式。找准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尽职尽责做天道的打工仔,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否则,等到天刑来时,只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天地阴阳二气,生化出万物生灵。圣人观天地阴阳之开阖状态,知万物生灵之存亡,给万物生灵起了名字。
自古及今,圣人之道,一以贯之。
今天的问题:
经文说: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这里的“一”,什么意思?经文还说,“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这里的“一”又是什么意思?
----------------------
其道一也的“一”是指圣人之道自古及今从来没有变过。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的“一”是指圣人内炼内守,保持同天合道。
师说:
人不能不知道,人不能失道,更不能试图以自己的想法建立一个无道的天下,尤其不能躺平。一句话,人的天命是:不可自以为是,自行其是。
人的自由,从不自由开始,从听话开始,并且还是主动听话,也就是主动学习开始。因为老天爷传道,从来不露声色,尤其不说话。不会跟你喋喋不休,只是做给你看,从不言语。一旦错了就开惩,惩的还挺认真,从不减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作为合格的天到打工崽,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人受天刑时,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应该叫自己,此时呼天喊地,唯一的意义是,知道有天地了——不给点厉害,你不晓得马王爷有几只眼。
圣人,大耳朵善听之人。听天道,听万物之欲。听话的人。人生如戏不是戏!戏的本意是假装,错误的误,人生就像是假装的一样,但不可以假装,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过的 ,柜子里确实装着宝贝,可用,家中保险柜里真的存着现金,实而可用,不是假钞或者营业员的练习币,更不是冥币。
提个问题:经文说: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这里的“一”,什么意思?经文还说,“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这里的“一”又是什么意思?
顺与控是末。“我”这主体感在本的位置上,本的位置上的基本内容是“内紧外松”,“我”是内紧外松出错,紧到内痣痔以后生出来的伪主体感,找到真的“本”,就明了了,要有工作位置感,顺与控的纠结和分离,归根到底是分离,并追求二择一,而这个分离并二择一,从技术上来源于位置没到,工位没到,浅了,外了。还可以说,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功成弗居,居了,就会有那样的纠结,居得没对,居在功上了,——顺功是我的,还是控功是我的。硬把我掺进去了,这个体验的中心我,是在这个系统的本位上的,顺与控在末位。我跨界由本位居到末了。居错了。居没问题,居错才是问题,我的特性就是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前一个我在哪里是说这个体验的我精神的我,他客观上在哪里?后一个我在哪里,是这个我主观上的确认。便于理解的话,后面那个我在哪里可以说成是哪里就是我。这样就变成了这种表达,我的特性是:我在哪里我就认为哪里就是我。这就是所谓的居的机制。居对了就通神通志。居错了,就通鬼通痣痔。所以真正深刻的讨论心理活动的时候,一般要少讲逆顺、顺控,多讲做。因为逆顺顺控在末上。做,则在本上,一旦混起来就永远讲不清楚了。就好像鸡同鸭讲,鸡和鸭一直都在讲,一直都在叫,但是谁都不知道谁在说什么。做是本,结果是末,为什么做,是根,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乱居,居混了,叫混帐——混住帐篷,为了不混账,所以人总是不停的搬家嗯居无定所流浪漂泊。因为该搬不搬别人就来了,然后就跟别人混上了。只有一个永恒居住久居不动的地方。这就是生命之源。就是今天这一节说的一。大事有大一,小事有小一。根本的事儿有根本的一,一般说来就是志之所在,最最根本的一就是道。居于道的志是什么?是神,在那什么都明,所以叫神明。道乃神明之源,所以人要守真一而不化。不自生,不化而能化万物,不自生而能生生。
本节中的或阴或阳,应该是在说各有其所归的“归”的外貌,关于“以名命物”,我会联想到华夏文脉中一直强调的名实之别,名是数理,实是形与象,而命,是命令调遣,所以名命物,是物尽其用,用时必命名。
第二天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一、查字正音
贤:“臤”是“賢”的本字。臤,甲骨文  (臣,官吏) (又,抓持,把控),表示管理官吏。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臤”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貝” (钱财,借代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另造“賢”代替,表示管理官吏与财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德才超群,善于管理人才与财政,富国强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臤”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贤”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臤” 简化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古籍多以“贤”代替“臤”。古人称大臣善于管理组织为“贤”,称女子心灵手巧为“惠”。《说文解字》:贤,多才多能。
肖: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形体不大。肖,金文  (小,形体不大) (肉,借代身体),表示形体很小的新生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父母的小型肉身,即亲生孩子。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月” 写成 。《说文解字》:肖,上下两代人的体貌相似。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小”作声旁。有些孩子不像他们的父母,所以就说他们“不肖”。
差:“差”是“搓”的本字。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麦”的本字,表示麦穗。差,金文  (来,即“麦”的本字,麦穗) (又,抓持) (工,巧具),表示手持麦穗在脱粒器上搓转。籀文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庄稼谷穗在脱粒器具上拍打或搓转,使谷子脱粒;脱粒器上有众多高低长短、错落不齐的尖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麦穗状“来”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左” 写成 。当“差”的“搓穗脱粒”本义消失后,隶书 再加“提手旁” 另造“搓”代替。说文解字》:差,相异为二,不一致。二者不相当。
仁:“忈”是“仁”的异体字。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普天之下不同身份地位的生活者。仁,甲骨文  (人,他人) (二,等同、相等,参见“均”、“齐”),表示人人相等,亦即等而视之,视人若已,将心比心,同情包容。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尸”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尸” 写成 。有的籀文 写成“千” (众多,代表众生)、“心” (慈爱)会义的结构,表示心怀众生,宽容博爱。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视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楷书异体字“忈” 用“心” (慈爱)代替“单人旁” ,强调以慈爱之心同等对待。古籍多以“仁”代替“忈”。
义:“義”是“儀”的本字。義,甲骨文  (羊,即“祥”的本字,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 (我,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表示吉兆之战。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羊,即“祥”的本字,祥和) (弗,休战),表示休战和平,表达“道义”的另一层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我”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另造指事字“义” ,在“乂” (割、杀)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杀得有理、杀得正当。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義”,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义,我军威武的出征仪式。字形采用“我、羊”会义。羛,《墨翟书》上“義”字采用“弗”作边旁。魏郡有个地方叫“羛阳乡”,其“羛”字读作“锜”。该地现属鄴县,本来在内黃县北边二十里的地方。
贱: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刀戈相加。賤,篆文  (貝,贝壳) (戔,刀戈相加),表示用刀、戈破坏贝壳。远古时代完整的贝壳曾经是可流通的货币,而贝壳的碎块没有货币功能。造字本义:动词,毁坏贝壳,使其失去货币价值。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戔”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贱”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戔” 简化成“戋” 。《说文解字》:贱,价格卖得低。
贵:貴,甲骨文  (双手,抓、捧) (土,故土),像双手 捧着泥土 。有的甲骨文 增加“宁” (即“贮”,存宝的匣子),强调离乡或流亡的人将具有象征性的泥土装进匣子,以示对故土的崇敬与珍爱。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匣子“宁” 写成不知所云的“人 ”,并用“貝” (价值)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土” ,强调故土在离乡或流亡者心中的神圣“价值”。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收藏故土,以示对故乡故国的崇敬与珍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臾”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 ,篆文字形中的“爪”形消失,字形晦涩。《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贵”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说文解字》:贵,货物价格不低贱。
无为:道家的哲学概念,意即顺应自然。牧:驾驭。
嗜:“耆”是“嗜”的本字。耆,金文  (老,老人) (甘,享受美食),造字本义:名词,保持一生的口味。“耆”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口” ,另造“嗜”代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说文解字》:嗜,食欲,终生喜好的口味。
欲:“慾”是“欲”的异体字。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座山岭之间高深空阔的沟壑。欲,金文  (谷,高深空阔的沟壑) (心,心中需求),表示内心的贪求如谷如壑。有的金文 以“人” 代“心” 。 篆文 用“欠” (叹气、不满)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心” ,表示感叹不满足。造字本义:名词,如深谷大壑一样永远填不满的贪求心念。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谷”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欠” 写成 。楷书异体字“慾”加“心”,强调“心念”含义。古籍多以“欲”代替“慾”。
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  (之,前往) (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 写成“士”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  (音,声) (心,情感),表示所传达的心声。有的金文 写成“音” (声)、“曰” (说)混合重叠的结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说文解字》:意,心志。用心考察他人的言语就知道他人的志向。字形采用“心、音”会义。
微:“ ”是“微”的本字。 ,甲骨文  (長,长发的老人) (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微” 加“辵” (行进),强调行进。篆文 大体综合了金文“ ” 和 的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老人形象“長”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老人拄杖缓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古籍多以“微”代替“ ”。《说文解字》:微,隐藏身份,悄悄行进。
排:“非”是“排”的本字。非,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相背的两个人 头上各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两人思想相冲突、相排斥。有的甲骨文 变形,指事特征消失。当“非”的“排斥”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双手 另造“排”代替,强调“排”的推挡特征。金文 综合甲骨文 和 的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双手 写成单手 。造字本义:动词,两手向外推挤,表示拒绝。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说文解字》:排,推挤出列。
情: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倩”的省略,表示漂亮。情,金文  (心,意愿) (青,即“倩”的省略,漂亮),表示美意。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痴心,美意。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丽水为“清”,丽日为“晴”,美言为“请”,美意为“情”。《说文解字》:情,内心有所欲求的隐性动力。
诚: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实现、达到。誠,金文  (成,实现、达到) (“言”的简写,承诺),表示实现承诺。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在“成”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实现诺言,践行承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成”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诚”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说文解字》:诚,说实话。
审:“宷”是“審”的本字;“审”是“審”的异体字。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番”的本字,表示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宷,金文  (宀,密室) (米,是“釆”误写,即“番”,古西北少数民族),表示古代中原人将西北少数民族俘虏关在密室。当“宷”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加“口” (问讯)、或金文 加“曰” (说明)另造“審”代替,明确“审讯”的含义。篆文“審”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口” (问讯)或“曰” (说明),同时用“番” (古西北少数民族)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釆” 。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中原人将敌对的西北少数民族俘虏关在密室,问讯、详细盘查,以获取详细敌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番”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审” ,用既作声旁也作形旁的“申” (申明)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番” ,表示要被问讯者自我申明。古籍多以“審”代替“宷”。《说文解字》:宷,知悉。详知详察。
原:“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  (穴,石洞) (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有的甲骨文 加“下” (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向下的水流 省略成“下” 。金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厂” (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强调山上的石洞水源。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泉”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出水的石洞,水流的源头。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泉” 写成 。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 又再加“水” 再造“源”代替。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的、时间性的、整体性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的、空间性的、具象性的起
始;因此表达“蒙昧太古”时,“元始”比“原始”更准确,但现代汉语以“原始”代替“元始”。古籍有时将“元”与“原”相互假借。
周:周,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在一定领域的空间 内,进行反复的纵横切割划分 ,形成众多相对独立的、封闭的较小区域 。有的甲骨文 写成指事字,字形在纵横划分的若干区域 内加上几点指事符号 ,表示在划分的封地内耕种生产(参考“画”即“劃”*)。远古时代的天子取得天下之后,划分出若干领地,由众多宗亲诸侯封而建之,以期巩固政权。简体甲骨文 将纵横划分的封地 简写成“田” 。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加“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闭的圈)写成会义结构:  (封地而建) (口,封闭的圈,围墙),表示封地而建的界墙。有的金文 省去四点指事符号。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封建”的字形 写成“用” 。造字本义:名词,封地而建、筑墙划界的围墙。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用” 写成 ,“田”形若隐若现。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代开启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说文解字》:周,密闭。
密: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无战争动荡的、太平安定的。密,金文  (宓,无战争动荡的、太平安定的) (山,深岰),表示没有战乱之忧的、太平安定的山岰。远古时代追求和平的人们,为逃避战乱而避隐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岰。有的金文 将戈戟堆 写成“二” 和“戈” 组成的“二戈”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二戈” 写成“必” ,导致本义线索消失。造字本义:名词,与外界俗世隔绝、无战乱之忧的大山深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宓”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山” 写成 。 《说文解字》:密,形状像堂室的山。
追:追,甲骨文  (兵符,代表权印、政令) (趾,借代脚板,借代行进,赶路抓捕罪犯),表示执令急行抓捕。金文 加 (彳,行进),突出急行含义。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执令寻踪,缉拿罪犯。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寻踪在逃犯为“追”,现场缉捕犯人为“拿”。
指:通“旨”。
二、翻译
人的秉性是有差异的,有的是德才兼备的贤人,有的是无德无才的不肖之人;有的人智慧,有的人愚蠢;有的人勇敢,有的人怯懦。根据每个人的秉性,分别采用或捭或阖。或进或退、或贵或贱的方法和手段,顺应每个人的特点来驾驭他。如果尧弄清对方是有还是无,高清对方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方法是顺着他的爱好和欲望来推测出对方心里的真实意图。可以暗中排查对方言辞,然后依据已知情况反问过去,以得其实情,了解到他的真实意图;先"阖“后”捭”,从中得到利益。
或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现实给对方,或不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而将他隐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当己方的实际情况或目的与对方完全相同的时候,就可以公开显示给对方看;当己方的实际情况或目的与对方不同的时候,就不能公开。上述办法可用还是不可用,首先是要搞清楚对方的考虑和谋划,来探究己方与对方是同还是异。是离是合需等待时机,先从对方的意愿来尽量满足他,然后适时而动。如果要用“捭”的方式,一定要做到周到;如果要用“阖”的方式,一定要做到严密。周到、严密好要注意隐蔽,隐蔽的最佳效果就像“道”一样微而不显。
三、理解联想事例
德足者(天赋异禀)必贤,天赋异禀+圣贤教育=主宰万物的智慧,智慧生出勇敢;无德者(先天不足)必不肖,先天不足+后天不努力=愚蠢的笨蛋,愚蠢导致怯懦。哪有什么天生的软弱怯懦,人要变勇敢,得先从变聪明开始。要变聪明需要接受系统的圣贤教育。不想做愚蠢的笨蛋,就要一刻不停的向圣贤祖宗学习。
捭阖实操三步骤:第一步,推门进入他的内心,把他内心里的一切都全面了解清楚。(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第二步,利用对方的志意,设定策略路径,牵着他往自己既定的方向走。(实得其旨;阖而捭之)第三部,在既定的目的地设置一张网,以求达到趋利避害的最终目的(以求其利)。
捭阖的原则:贵在周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今天的提问:
本节讲牧人,就是像放牛一样牧人,而人分三六九等,三教九流。问题是,贤、不肖、智、愚、勇、怯之人,怎么牧?
---------------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他想喝水,就带他到有水的地方;他想吃东西,就带他去吃东西的地方。贤不肖、智愚、勇怯、有无、虚实皆是相对概念,都由“阴阳”生发。仔细考究阳阳之道,施以阴阳,顺其自然,即能成功(无为以牧之)。
第三天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一、查字正音
料:料,金文  (米,谷物、粮食) (斗,量器),表示用斗量米。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用斗测量米的体积,量米而炊。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斗” 写成 。《说文解字》:料,称量谷物。
结: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喜庆。結,篆文  (糸,绸带) (吉,喜庆),表示喜庆的红绸带。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婚庆仪式上,新郎用一根红绸带拉着新娘入洞房,红绸带中间穿成死疙瘩,象征彼此姻缘已牢固联接,不可分解。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结”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 《说文解字》:结,丝线绞织在一起不可分解。
虑: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侣”的本字,表示伴侣。慮,金文  (吕,代表伴侣) (心,担心),表示为伴侣担心。籀文  (虍,代表虎豹猛兽) (思,担心),表示对猛兽侵袭的担忧。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忧患安全,担忧。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 将隶书字形中的“虎头”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虑”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思” 省略成“心” 。《说文解字》:虑,谋划、思考。
权: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勸”的省略,表示上级勉励下级。權,金文  (木,杖) (雚,即“勸”的省略,上级勉励下级),表示手杖所代表的上对下的支配资格。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勸” 省去“爪” ,简化为“雚” 。造字本义:名词,手杖所代表的决策、支配的资格,影响环境的势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雚”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权” ,依据类推简化原则将正体楷书的“雚” 简化为“又” 。
衡:行(háng),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借代古代的路口集市。衡,金文  (行,路口集市) (西,装盛货物的囊袋) (大,人),表示用囊袋装盛货物到集市交易。籀文 省去“行” ,改成由“西” (囊袋)、“大” (成人)会义。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西” 写成“鱼”形 。造字本义:动词,在路口集市估量货物,议价交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行”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鱼” 写成 。《说文解字》:衡,是牛角上的横木,因为有些牛脾性暴倔,喜欢用尖角抵触人或物,造成损失,所以在牛角上绑上比两角更宽的横木,这样使牛角不能直接 抵触到人或物。字形采用“角、大”作边旁,用“行”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设计一款牛角上的横木。” ,古文的“衡”是这样写的。
出:出,甲骨文  (彳,行军) (止,脚) (囗,城邑),表示离邑行军。有的甲骨文 省去“彳” 。有的甲骨文 将“囗” (城邑)写成“凵”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误将“凵” 写成“山” 。造字本义:动词,离开城邑,行军远征。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山” 混合连写,貌似“两山相连”,至此“出”的字形面目全非,离城远征的本义线索完全消失。在甲骨文中,“出”与“各”是反义词,脚趾 背向城邑 为“出” ,表示离乡征战;脚趾 朝向城邑 为“各” ,表示异族入侵。
取:取,甲骨文  (耳,听觉器官,耳朵) (又,用手抓),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古代战争中,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耳”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
去:“去”是“却”的本字。去,甲骨文  (大,人) (囗,聚邑),表示一个人跨步离开村邑。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囗” (村邑)写成“凵” (厶)。篆文异体字“ ” 在“去”的字形 基础上加“户” (门),强调“出门远行”。造字本义:动词,离开住地,前往他方。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大” 简写成了“土” ;将篆文字形中的“凵” 写成“折”加“点”的“厶” ,至此“去”的字形中“大”(人)形消失,“囗”(邑)形消失。当“去”引申出“使人离开、使人消失”的含义后,篆文 再加“卩” (人)另造“却”代替。从本义看,“出”是离开本邑本营而他征;“去”是离开某一聚居区而至他乡。
变: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戀”的本字,表示相恋双方纪录誓言、信守誓言。變,金文  (变,“戀”,誓言相爱) (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违背誓言,中断恋情。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简化成“又”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变”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变” 简化成“亦” 。
动:动(動),金文  (被刺瞎眼睛的男奴) (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  (辵,行进) (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  (重,包袱) (力),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动”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重” 简化成“云” 。《说文解字》:动,起身作事。
化:化,甲骨文  (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 (一个头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 写成“匕”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 。中医称固体食物从撑胃到变成流质的过程为“消”;称流质在肠道被吸收、合成养分的过程为“化”。《说文解字》:化,教化施行。
纵: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听从、听任。纵,籀文  (糸,绳索) (从,听任),表示解绳听任被缚者自由。篆文 以“從” 代替籀文的“从” 。造字本义:动词,解开绳索,听任被俘被捕者逃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糹 ,将篆文字形中的“從”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纵”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的“從” 简化成“从” 。《说文解字》:纵,松绑。另一种说法认为,“纵”是放弃的意思。
横:“黄”与“寅”同源后分化,表示练习射箭。横,篆文  (木,架子) (黄,即“寅”,练习射箭),表示架弓射箭。造字本义:动词,把弓身平放在弓架上。弓子竖挂时弓身与地面垂直,弓子平放时弓身与地面平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黄” 写成 。
覆: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往返、反转。覆,金文  (像罩盖) (復,往返、反转),表示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篆文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罩盖状的 写成“西”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忤: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纵横交错。忤,金文  (午,交错) (心),表示不顺心。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内心违逆,内心有抵触。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内:同”納“。
复:“复”是“復”的本字。复,甲骨文  (南北两端各有瓮城的城邑) (夂,倒写的“止”,行走),表示往返于城门。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带瓮城的城邑 写成 ,并用“人” 代替“夂” 。篆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的城邑 简写成表示两个瓮城的“吕”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一点一横的 。造字本义:动词,往返于城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瓮城“吕” 简化成“日” ,将篆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当“复”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加“彳” (行,走动)另造“復”代替,强调“行走往返”的含义。古籍多以“復”代替“复”。《汉字简化方案》用“复”代替“復”,并用“复”(復)合并代替“複”。
二、翻译
用捭使对方开,而对其虚实进行辨别;辨别清楚之后用阖,确定下来对方的实情。圣人都是根据对方的实际需要的轻重缓急来揣度对方的所想,然后再顺其所想而为对方做出谋划。圣人因之作出测度与分析,若其谋略措施得当,与我们距离较小,合乎我们的准则,我们就可以据此帮他完善谋略措施;若其谋略措施失当,与我们距离较大,不合我们的准则,我们只好舍弃不用,自己另谋良策。
所以用捭或能使对方开而真实情况暴露出来,或能让对方开而使己方的观点被接纳;用阖或能使己方有所收获,或能使己方顺利地躲过祸患。捭阖之术,以阴阳之道为主旨。捭阖,就是变动阴阳,用开闭之法构成四季轮回,使万物化生、万事兴亡交替。纵和横,返和出,反和覆,反与忤,皆为阴阳之道的具体表现,都可用阴阳变动来区别、说明它们。
三、理解联想事例
捭阖之术,以阴阳之道为主旨。是天地之道。天地是怎么生杀万物的呢?合道的存之,背道德亡之。一个生命生机盎然,天地就对它进行捭的操作,让它兴旺,生生不息。一个生命孱弱病态,天地就会对它进行阖的操作,让它灭亡。具体的操作:通过变动阴阳,以四时的阴阳变化,来生杀万物,造化万物。
今天的问题:
经文中说:“……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为之虑是虑什么,自为之虑是虑什么?两虑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
圣人因而为之虑,是为权衡度数而谋虑。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是为另谋良策而谋虑。
为之虑是前因;自为之虑是后果,也是新的开始。
第四天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
一、查字正音
说:“兑”是“説”和“悦”的本字。兑,甲骨文  (八,表示发音,参见“只”) (兄,念叨祝祷),表示念念有词,祝祷祈求。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兑”的“为祈求而颂神许诺”动词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言” (许诺)另造“説”代替。当“兑”引申出形容词“因祈求实现而深感快慰喜乐”之后,篆文 再加“心” 另造“悦”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为祈求而颂神许诺,讨好神灵。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兑” 写成 。楷书异体字将“兑”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说”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讠” 。古籍常假借“説”代替字形相似的“悦”,表示因祈求兑现而深感愉快满足。 《说文解字》:说,解释。字形采用“言、兑”会义。另一种观点认为,“说”是“谈论”的意思。
豫:予,既是形旁也是声旁,是“舒”的省略,表示安适的、徐缓的。豫,篆文  (予,即“舒”的省略,安适的、徐缓的) (象,陆地上身体最庞大的动物),表示大象通过。籀文 将篆文字形中的“予”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大象从容缓慢地度步。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予”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 。《说文解字》:豫,是特大的象。贾侍中说:象对各种动物无害。
吉: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上古帝王或诸侯在隆重仪式上使用的玉牌礼器,刻有祥瑞图案或祝福文字。吉,甲骨文  (圭,刻有祥瑞图案或祝福文字的玉牌礼器) (口,说话、祝祷),表示手持玉圭礼器向上苍和禇神赞颂和祝祷。有的甲骨文 误将上尖下窄、便于持握的圭形 ,写成两个形似“士”字 的字形 。有的甲骨文 误将 写成不知所云的 。简体甲骨文 将两个形似“士”的 写成明确的两个“士” ,并将两个“士”的 省略成一个“士” 。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天子与诸侯手持玉圭礼器向上苍和禇神赞颂、祝祷,祈求国泰民安,百业呈祥。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说文解字》:吉,祥瑞美好。
凶:凶,篆文  (凵,像凹陷的坑) (乂,像交错的利刺),表示在陷阱里布满尖刺,以刺杀坠落的猎物。造字本义:名词,致命的陷阱。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凶”是客观环境险恶;“兇”是人为的凶恶;由于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多以“凶”合并“兇”。《说文解字》:凶,恶难。字形像地面塌穿,而人交陷其中。
大:大,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隶书 失去手形。在远古时代,人的体格出众被等同于能力出众,因此称能医病、能治邦的人为“大(念dài)夫”。“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所以“大”字像人的形象。
命:“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  (朝下的“口”) (㔾,即“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居高临下地对下级发话。当“令”成为常规名词后,金文 再加“口” 另造“命”,代替“令”的本义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㔾” 写成“单耳旁” 。
大命:生命。
心:心,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包形的内脏器官。金文 在包形器官 基础上增加动脉和静脉的入口管道形象 ,并在包形器官的内部增加一点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 ,整个字形像人体内包形的泵血器官。有的金文 简化血管形状。有的金文 省去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 。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人体的泵血器官,从静脉接受血液并将其压入动脉从而维持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的流动。隶书 变形较大,至此,泵血器官的包形消失、血管形状消失。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
门:門,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在房屋入口 并列安装两“户” 、 。有的甲骨文 省去房屋入口的上框 。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
义:名词,房屋入口处可开关的双户。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门” ,根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完全淡去了正体楷书字形 中的双“户” 、 形状。《说文解字》:门,活动的两户,开或关时可以听到转动的声响。字形采用两个“户”会义。像门板的样子。
户:户,甲骨文字形 像一块有转轴的木板,是门 的一半。一般房间的入口只有单扇门板,大厅的入口才有两扇门板。籀文 有所变形,误将甲骨文“户” 的上格断开写成 ,并加“木” ,强调木质材料。篆文 省去“木”。造字本义:名词,装在建筑出入口、可以开关的单扇门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 不完整的小门上格淡化成一短横或一点。户,可开可关、用以保护家园的活动设置。半边门叫“户”。字形像半边的门板。
门户:原意是指正门、房屋的出入口;后来引申为派别,宗派;门第;人家等。现多用于互联网的门户网站,是指集成了多样化内容服务的Web站点,又称为网络门户。现在通常认为网络门户就是网上浏览者的出发地点,人们经由这道门进入网络世界,也可以看作上网的“启动港”,上网第一站。
神:“申”、“电”、“神”本是同一个字,后分化。申,甲骨文 像神秘的劈雳、不同方向开裂的闪电。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在发怒。当“申”的“闪电”和“天神”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示” 另造“神”代替:  (示,祭祀) (申,闪电),表示祭拜发出闪电的天公。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古人祭拜的天公,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申” 。在中医观念中,“精”是生命能量的最高级形式,用以化血化气养神,精气有限,精竭人枯;“神”来自于受孕时的父母“两精相搏”,是统领生命的天真魂灵,若不自觉持守,容易在后天耗散;“灵”是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比“神”更脆弱,要以静心与觉悟特别养护;“魂”是统领精神的神秘能量,也称“阳神”,主动,负责有意识状态下的情感、思想等心智活动;“魄”是统领肉体的神秘能量,也称“阴神”,主静,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感知、代谢等生理本能。《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的存在。
主:住所也。
思:思,篆文  (囟,脑) (心,心灵),表示脑和心的能力。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造字本义:动词,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受。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囟”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自虑为“思”;他念为“想”。《说文解字》:思,把人事放在头脑、心坎。
智:“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  (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 (口,谈论、传授) (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省去“干” ,简化字形。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 再加“曰” (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曰” 写成“白” (说明),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干” 写成“亏” 。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 省去篆文字形中的“亏”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白” 写成“曰” 。古人称精通行军作战为“智”,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称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称简单无我、自然率性为“禅”。
谋: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謀,金文  (言,商议) (某,不确定),表示为不确定的问题而商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因为对策略没把握而找人商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谋”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说文解字》:谋,讨论、筹划如何解决困难叫“谋”。
关:“関”是“關”的异体字。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穿连贯通。關,金文  (門,控制房屋进出的设施) (两个“十”,是两个“又”即“廾”的简写,双手),表示双手将敞开的两扇门合上,阻止进出。有的金文 用“串” (穿连贯通)代替“廾” (双手抓持),表示将一根门栓 穿插进左右两扇门上的栓孔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串” 写成“丝”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双手形状 写成不知所云的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不知所云的 写成明确的双手“廾” 。造字本义:动词,将门栓插进左右两扇门的两个栓孔,紧闭大门。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关” ,依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行书 将楷书字形中的“門” 简写成 ;草书 将行书字形中的“門” 简化成点带弧钩的 ;而简体楷书 则将草书字形中的点带弧钩的 简化成两点 ,将草书字形中的“ ” 简化成“天” 。楷书异体字“関” 误将草书字形中的“ ” 当作“关” 。尽管笔画简单的“关”,表面上与笔画复杂的“關”看起来毫不相干,但若沿着草书字形追溯,可知“关”本来就是“關”,所以“  ”的楷书异体字字形 ,纯属结构误解。古籍多以“關”代替“関”。汉语中常“关闭”并用,“关”(關)与“闭”(閉)近义,但有所不同:“关”表示拉上门栓,阻止出入;而“闭”表示不仅栓门,而且在门栓上增加三角支撑,以防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闭”是更彻底的“关”。《说文解字》:关,用木栓横穿两扇门的栓孔,使两扇门板牢牢紧闭。
制:制,甲骨文  (木,树) (刀,刀剪),表示用刀具修剪树木的枝叶。金文 字形中的 表示树木的根须旺盛,需要修剪;字形中的 表示刀剪 之间的枝叶碎屑 。有的金文 用“未” 代替 ,表示树木的枝梢太旺盛,需要修剪。古人发现,如果果树的枝叶太茂盛,就会过多消耗树木所获得的养分,以至于缺少足够的能量用于开花结果。籀文 在繁茂的枝叶“未” 与修剪工具“刀” 之间加“彡” (碎屑),表示用刀具剪下部分枝叶。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用刀具修剪果树的新梢,减省营养浪费。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未” 写成不知所云的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 写成“立刀旁” 。《说文解字》:制,剪裁。字形采用“刀、未”会义。未,表示植物的果实已初步长成,略有滋味,末梢和新枝可以剪断了。一种说法认为,“制”是“抑止”的意思。 ,古文的“制”写法如此。
开:開,金文  (門,户) (幵,像双手抽拉门栓),表示一双手将门栓抽出栓孔。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抽掉门栓,启动关闭的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幵” 连写成“开”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开”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
闭:閉,金文 是指事字,在门栓“闩” 上加上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在门栓和地面之间斜支一根木棍,构成牢固的三角支撑,防止暴力从门外强撞。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十” 写成“才” 。造字本义:动词,在门栓和地面之间斜支木棍,构成三角支撑,防止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楷书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才” 写成“下”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闭”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简化成“门” 。“關”(关)表示拉上门栓,拒绝出入;“閉”(闭)表示不仅栓门,而且在门栓上增加三角支撑,以防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閉”(闭)是更彻底的“關”(关)。 《说文解字》:闭,将两扇门板拉合。字形采用“门、才”会义。才,是用来顶住门板的木棍。
默: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墨”的省略,表示深黑色。默,金文  (黑,即“墨”的省略,深黑色) (犬,狗),表示狗毛墨黑一团。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夜色中,犬黑不吠,则无声无形,悄然靠近也无法发觉。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黑”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犬” 写成 。《说文解字》:默,狗悄无声息地追逐人。
和:“咊”是“龢”的简化异体字;“和”是“咊”的异体字;“訸”也是“和”的异体字。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龢,甲骨文  (侖,即“龠”,吹奏排笛) (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 写成“龠”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简体金文“和” 省去“龠” 的中下部分 ,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 写成 ,或将金文字形 写成 ,或将篆文字形 写成 。篆文“和”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金文异体字“訸” 用“言” (说话)代替“口” (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咊”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
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说文解字》:咊,言论相呼应。
义:“義”是“儀”的本字。義,甲骨文  (羊,即“祥”的本字,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 (我,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表示吉兆之战。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羊,即“祥”的本字,祥和) (弗,休战),表示休战和平,表达“道义”的另一层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我”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另造指事字“义” ,在“乂” (割、杀)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杀得有理、杀得正当。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義”,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说文解字》:义,我军威武的出征仪式。
善: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表示安祥。善,甲骨文  (羊,通“祥”) (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有的甲骨文 双眼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一双眼睛 写成 和 。有的甲骨文 将一双眼睛 省略成一只眼睛 。金文  (羊,即“祥”) (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言” 写成“艹”加“口”的 。
恶:惡,篆文  (亞,位居第二的) (心,意愿),表示不如愿的。造字本义:动词,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亞”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恶”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亞” 简化成“亚” 。
二、翻译
捭阖是阴阳之道的无限变化,是游说时应变的关键。游说前一定要对各种变化事先有所准备,吉凶存亡的关键全系于捭阖。口是心意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住所。心所产生的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等,皆由口说出来。所以用捭阖来控制讲话,控制言语的出入。
捭就是开,就是开口言说,就是阳;阖就是闭,就是默而不说,就是阴。阴阳相互调和,从开始到结束,都要符合捭阖之理。所以说,把凡是有关长生、安乐、富贵、尊容、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的,都视作“阳”,称为“始”。把凡是有关死亡、忧患、贫贱、苦辱、摒弃、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的,都视作“阴”,称为“终”。那些在言谈时采用“阳”一类的事情来立说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始”,因为他们是从事情好的一面来进行游说,劝诱对方开始行动,促成游说得到成功;那些在言谈时采用“阴”一类的事情来立说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终”,因为他们是从事情恶的一面来进行游说,阻止对方的谋略策划实施,使它终止行动。
三、理解联想事例
为什么用游说可以控制他人?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控制,就应该直接进入他的内心,通过控制人神来控制他人。
游说的根本策略分为捭术(阳)和阖术(阴)。捭术三步走:开启(开),游说(言),推动(阳);阖术术三步走:关闭(闭),游说(默),阻止(阴)。
常言道“祸从口出”,所以游说时,要想成功成事,就要管好口这个门户,“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
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要想善终,必先善始。
今天的提问:
昨天的经文说,天地对万物的所谓“化”,就是对万物的生与杀,来实现万物的存与废;生杀的办法是通过变动阴阳来开闭四时,春夏为阳宜生,秋冬为阴宜死。开启阳而益生者叫捭,开启阴而宜死叫做阖(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今天的经文讲述圣人怎么替天捭阖,以言语开闭人神。针对今天的经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言语为什么能够控制另一个人的“神”,怎么做的?
-----------------
口是心意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住所。天地能造物,是因为天地有神;人能化物御物,是因为人心里住着神。在游说时运用捭阖之术进入对方的内心这座房子,放进自己想放进去的东西,拿掉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利用对他人心神的操纵,来控制他人。
第五天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一、查字正音
试: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程序、套路。試,金文  (式,程序) (言,提问),表示按程序提问、考查。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任用官员之前根据程序对候选人进行提问、考查。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试”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说文解字》:试,人员作用步骤。
依: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上装。依,甲骨文  (衣,上装,借代前胸) (人,人体),表示一个人偎在他人胸上,不愿离开。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的包围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偎在对方胸口,表示心连心,不愿离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衣” 写成 。《说文解字》:依,倚偎。
崇: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祖源。崇,篆文  (山,山脉) (宗,祖),比喻万山之宗,表示最高大的山脉。造字本义:名词,山之宗,比喻山系中最高耸巍峨的山脉。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山”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宗” 写成 。《说文解字》:崇,山岭巍峨高耸。
高:高,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建在环形城墙 上的多层塔楼 ,下方的“口” 像城墙的门拱。古人在城门的城墙上建筑多层塔楼,目的是在垂直方向远远超越地面的位置,让守城卫兵获得俯看和瞭望城门周围的宽广视野,以便在城门面临危险时发出预警。简体甲骨文 、 、 把多层的尖顶塔楼 简化成 、或 、或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多层塔楼 简化成 。造字本义:名词,城墙上瞭望预警的多层楼台。楷书 承续金文字形。俗体楷书 承续篆文字形。甲骨文的“京” 、金文的“亭” 、甲骨文的“高” ,字形相似,含义相关:“京”是环护都邑的城墙,多引申为都城;“亭”都城内供王亲贵族祭祀的楼台,尖顶无墙,但可遮阳蔽雨,多引申为供行人或游客歇脚的简易建筑;“高”是城墙上的多层楼台,多引申为由上往下大距离的俯瞰状态。 《说文解字》:高,崇高。字形像台观建筑高耸的样子。
卑:卑,金文  (像古代有手柄的扇子) (又,抓持),表示打扇子。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扇形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仆人手持扇子躬身服侍主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简化成“十” 。俗体楷书 误加一撇,将隶书字形中的 扇形写成 。《说文解字》:卑,地位低贱。被迫劳作。
小;“小”是“沙”的本字;“少”和“小”同源。小,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三(众多)颗细微的沙粒。金文 突出沙粒形状 。有的金文 将中间的点 写成长竖 ,将左边的点 写成撇画 ,将右边的点 写成捺画 ,沙粒形象消失。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细微的沙粒。隶书 略有变形。当“小”的“沙粒”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水”另造“沙”代替,表示水边的细沙。《说文解字》:小,物体细微的特征。
求:“求”是“裘”和“俅”的本字。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揪。求,甲骨文  (十,即“又”的变形,用手抓、揪) (倒写的“毛”,借代毛皮大衣),表示手抓毛皮大衣,即穿着毛皮大衣。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远古冬季,毛皮外衣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必须品,它对于抵御寒冷、维持生存意义重大。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倒写的“毛”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穿上毛皮外衣。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毛” 写成“水” 。当“求”引申出名词“毛皮外衣”之后,金文 再加“衣” 另造“裘”代替,表示穿上毛皮外衣。当“裘”再次引成名词“毛皮外衣”之后,篆文 用“人” 代替“衣” 另造“俅”代替,表示人类穿戴皮制衣帽的保暖行为。 《说文解字》:裘,兽皮制的保暖外衣……求,这是古文写法的“裘”字,字形省略了“衣”。
大:大,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隶书 失去手形。在远古时代,人的体格出众被等同于能力出众,因此称能医病、能治邦的人为“大(念dài)夫”。“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人:人,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概括了古人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常见姿态。造字本义:名词,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隶书 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说文解字》:人,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这是籀文字形。字形像垂着手臂、挺着腿胫的形象。
家:家,甲骨文  (宀,房屋) (豕,生猪),表示屋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生猪。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少数保留古风的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生猪。另外,对古代农户来说,生猪意味着一笔重要财产,将生猪养在居所范围内,也是对这笔肥胖财产的必要保护。有的甲骨文 将猪形的“豕” 简化成 。金文 突出了“豕” 的尾巴形象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宝盖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豕” 写成 。《说文解字》:家,居住的地方。
国:“或”是“國”和“域”的本字;“国”和“囯”是“國”的异体字。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郭” 的省略,表示外围护墙上有武力守卫的城邑 。或,甲骨文  (戈,军事武力) (囗,即“郭”的省略,城邑),表示有武力护卫的城邑、疆域。当“或”的“城邑、疆域”本义消失后,金文 在城邑“囗” 四周加边界指事符号 ,表示四周有明确军事边界的武力领地。有的金文 用“囗” (城郭,武力守卫的护墙)代替表示边界的 另造“國”代替,表示古代诸侯封地而建的、有武力守卫的相对独立的城邦。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楷书 承续篆文字形。北齐的俗体楷书“国”另造会义字:  (囗,城郭) (“王”字加一点指事符号,代表最高统治者),表示帝王统治的领地。造字本义:名词,武力守卫的一方独立疆域,有独立军政体系的主权社会。《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国” 采用北齐时代俗体楷书字形。古籍多以“國”合并代替“国”和“囯”。《汉字简化方案》用“国”合并代替“國”和“囯”。《说文解字》:国,诸候受封之地。
内:内,甲骨文  (冂,门框) (入,由外而里),表示进门。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门框“冂” 写成屋形 。有的金文 将屋形 简写成“宀”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宀” 与“入” 连写混合结构,字形严重变形。造字本义:动词,进门,回到家中。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古人称平安栖身的家室为“内”;称风险重重的山野为“外”。《说文解字》:内,进入。字形采用“冂”作边旁,表示从外面进到里面。
外:外,甲骨文  (倒写的“人”,是“队”即“坠”的省略,从高空坠落) (内,居室、家庭),表示远离居所、发生坠亡的风险环境。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内” 写成“夕” 。有的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倒写的“人” 写成“卜” 。有的金文 将“夕”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远离居所、充满个人生命安全风险的山野。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古人称平安栖身的家室为“内”;称风险重重的山野为“外”。《说文解字》:外,远处。占卜的人平常喜欢在白天占卜,而今在夜晚占卜,这对于占卜之事来说就是例外了。
益:“益”是“溢”的本字。益,甲骨文  (盛器) (水),字形像水 从盛器 的开口处溢出。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四点的“水” 简写成三点的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横写的“水” ,强调“水横溢”。造字本义:动词,盛器水满而溢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皿” 写成 。有的隶书 将横写的“水” 写成 。当“益”的“横溢”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水”另造“溢”代替。《说文解字》:益,富饶有盈余。
损: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钟鼎的圆口。損,金文  (手,捣毁) (钟鼎的圆口),表示捣毁钟鼎器物。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简化成 。造字本义:动词,捣毁、破坏钟鼎等贵重器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化成 ,失去五指形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损”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員” 简化成“员” 。
就: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相关的动作,抓持、托举。就,金文  (又,用手抓持、托举) (京,高层建筑),手在屋顶忙碌,表示高层建筑封顶完工。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京” 写成 ,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尤” 。造字本义:动词,建成超高建筑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京”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尤” 写成 。《说文解字》:就,特别高。
御:御,甲骨文  (人,驯马者) (丝,缰绳),表示用缰绳驯服和控制不羁的马。有的甲骨文 加“攴” (持械击打),表示驯马服役。有的甲骨文 加“彳” (行进),强调驯马是为了长距离的行进移动。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丝” (缰绳)写成“午” 。有的金文 将“人” 形写成“卩” ,“人”形模糊;同时加“辵” (行进),强调驾马骑行。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驯服马匹,握缰骑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禦”是对“御”的比喻,含义全然不同,但古籍中多假借“御”代替“禦”,或将“禦”与“御”相混用。《说文解字》:御,驾驭马匹。
二、翻译
游说中运用捭阖之术时,先用阴言和阳言去试探对方(以确定对方是喜欢阴言还是喜欢阳言)。由此,与喜欢阳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崇高语言为主;与喜欢阴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卑下语言为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卑下的阴言去打动小人,用崇高的阳言去说服君子。照此而论,用捭阖之术去游说,就没有探测不出来的真情,就没有不听从我们决策的人,就没有不能说服的对象。用捭阖之术去游说,可以说动每个普通民众,可以说动每个家人,可以说动每个有封地的大夫,可以说动每个诸侯国的国王,甚至可以说动天下的君主。若要成就小事,可以小到极限;若要成就大事,可以大到极限。所有的裨益或损害、离去与接近、背叛和复归,都是阴阳之道的行为表现,可用阴阳之道加以掌控和驾驭。
三、理解联想事例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与昨天的“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都是在讲御人御事的方法。对于一些不好的人和事,加重他们的阳气,让他们逐渐消亡;对于一些好事,植入更多的阳气,让他们发展壮大。
运用好阴阳开阖之术,没有不可以征服的对象,个人、家、国、天下都不在话下。
今天的问题:
昨天的经文说,口是心之门户,一以守司于此,豫审其变化,便可以用“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的方法,拿捏得住吉凶的大命。今天的经文讲述不同目的说不同的话。针对今天的经文,提一个这样的问题:“以下求小,以高求大”是什么意思?
-------------------
阴言卑下,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以下求小,以高求大”意思是用卑下的阴言去打动小人,用崇高的阳言去说服君子。
第六天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一、查字正音
动:动(動),金文  (被刺瞎眼睛的男奴) (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  (辵,行进) (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  (重,包袱) (力),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动”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重” 简化成“云” 。
行:行(háng),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十字路口形状的金文 误写成正反两个“双人旁” 、 ,失去路口形象。造字本义:名词,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隶书 一定程度上恢复金文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行”的左右两边“彳”、“亍”,应该被称作“左行旁”、“右行旁”,而不是“双人旁”。
止:“止”是“趾”的本字。止,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一幅脚掌剪影,像脚趾头张开的脚掌形状,以三趾代五趾。有的甲骨文 简化为线描。金文 变形较大,淡化脚掌形象,突出三趾叉开的形状。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张开脚趾的脚掌,站立并支撑身体、或支撑身体行走的器官。隶化后楷书 略有变形。当“止”的“脚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足”另造“趾”代替。
藏:“臧”是“ ”的异体字;而“臧”是“藏”的本字。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睡卧之床。 ,甲骨文  (臣,即“目”的竖写,睡卧) (戈,武器),表示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戕杀。简体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用“口” (嘴,借代活着的人)代替“臣” (竖目,借代睡觉的人),并加“爿” (睡卧之床),强调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杀人灭口的谋害。有的繁体金文 加“走” (逃跑),强调逃避戕害死难。篆文“臧” 综合甲骨文字形 和金文字形 ,形成“臣、戕”会义的结构,字形由“ ”演变成“臧”。当“臧”由“设谋戕杀”引申出“逃避、躲藏”的含义后,篆文 再加“艸” (遮蔽)另造“藏”代替,表示利用草丛树林的遮挡,隐蔽、掩护自己。 造字本义:动词,利用遮挡物的掩护隐蔽、隐匿,躲避追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写成“草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臧” 写成 。作为名词“珍宝”时,“藏”合并代替了“ ”和“ ”。
“藏”字合并代替了“ (zàng)”和“ (zàng)”。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睡卧之床。 ,甲骨文  (宀,房屋) (爿,卧床) (酉,陶罐、酒坛),表示把宝物珍藏在家中最私密的床底下的陶罐里。先秦隶书“ ”  (臧,即“藏”的本字,躲藏、藏匿) (貝,珍宝),明确“隐藏珍宝”的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小心珍藏的传家宝。古籍多以“藏”代替“ ”和“ ”;而“ ”字和“ ”字已被废弃。
隐:隱,籀文  (穴,山崖、洞穴) (工,生产器具) (又,持守) (心,欲望),表示匿居深山,修行禁欲。篆文  (阜,盘山石阶,代表高山) (爪,抓) (工,生产器具) (又,持守) (心,欲望),强调远居深山修行。造字本义:动词,为逃避俗世的纷扰和贪欲的诱惑而匿居山崖洞穴,开荒生产,自给自足,修行禁欲,持守本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阜” 写成“左耳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隐”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工” ,并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𢚩” 简写成“急” 。“显”是身处社会焦点,引人注目;“隐”是为静心修道而远离人群,深居山野。
随: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墮”的省略,表示坠崖。隨,篆文  (辵,行进) (隋,是“坠”的异体字,抛崖天葬),表示跟进入葬,即活体陪葬。造字本义:动词,生者跟着死者陪葬。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隋”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随”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工”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苞: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裹着的圆球状物。苞,甲骨文  (林,丛林) (乃,即“奶”的本字),表示丛林中吃奶的草木幼蕊,比喻草木芽包。有的甲骨文 用“艸” (植物)代替“林” ,将“乃” 写成 。金文 用“包” (圆球状物)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乃” ,强调草木芽包的圆球状。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植物欲开而未开、被叶子裹着的花骨朵。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简写成“艹”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德: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  (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 (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 用“行” 代替“彳”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 写成 。繁体金文 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静:“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  (清,纯洁、无污染) (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 省去“水” 。有的金文异体字 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 写成 ,将“爭”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爭” 写成 。俗体楷书“静”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爭” 简化成“争” 。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说文解字》:静,自审内省。
形: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矿井。形,籀文  (“井”的变形,矿井) (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 (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  (幵,即“研”的本字,研磨) (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幵” (研)写成“开” 。“彤”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说文解字》:形,描画,使其象物之形。
施: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与“它”同源,是“蛇”的省略,表示蜿蜒蠕动。施,金文  (㫃,是“旗”的本字,飘扬的军旗) (也,即“蛇”的省略,蜿蜒蠕动),比喻军旗在风中旖旎飘动。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㫃” 写成 ,即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旗杆形状 写成“方”形的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旗幅形状 写成“人”形的 。造字本义:动词,军旗在柔和的风中旖旎招展。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㫃”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也” 写成 。《说文解字》:施,旗帜飘动的样子。
圆:“員”是“圓”的本字。員,甲骨文  (口,圆形开口) (鼎,有脚的鼎),表示鼎的圆口。金文 将“鼎”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误写成“貝” 。当“員”的“鼎的圆口”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圈形的“囗” 另造“圓”代替。造字本义:名词,鼎口流畅的弧圈。《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圆”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員” 简化成“员” 。
方:“方”是“放”、“旁”的本字。方,甲骨文  (像剔发刺字的犯人) (锁颈的枷械),表示被披枷流放的罪人。简体甲骨文 将指事字 简化成 。有的简体甲骨文 将枷形 简化成一横指事符号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枷形 简化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罪犯剔发刺字,流放边疆。隶书 变形,导致“人”形 消失,枷形 消失。当“方”的“流放犯人”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旁”代替;或加“攴”(打击)另造“放”代替,表示刑罚驱逐。
二、翻译
万事万物,都要以阴阳来制御。圣人要使用阳的操作策略,人和事就会随着圣人的指挥启动,向前行动和发展。圣人要使用阴的操作策略,人和事就会随着圣人的指挥终止。阳动,事物的势能就会出现。阴隐,事物的势能就会消散掉,消弭在静默中。阳的生长和运动到了极致,事物就会随后进入阴的周期和进程。事物进入阴的进程之后,会一路消亡下去,直到上一事结束,下一事萌发。使用阳的操作,万物有了天地之大德。使用阴的操作,万物有了形态。把阳的操作作用于阴类的人或事,就是用德使万物生发以兴其利。把阴的操作作用于阳类的人或事,就是用强力终止祸患以除其害。阴阳之间相互依赖,这是由捭阖之道决定的。圣人所行的捭阖之道,都是天地阴阳之道,是游说驾驭他人的法则。捭阖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是统御天地万物的门户。
三、理解联想事例
捭阖,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
圣人所行的捭阖之道,都是天地阴阳之道,是游说驾驭他人的法则。捭阖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是统御天地万物的门户。
今天的提问:
今天的文字,是捭阖章的结语,概述对阴和阳的各种运用方式和情形,以及阴阳之道“圆方之门户”的地位。提一个问题是:对阴和阳有些什么运用情形?
----------------
阴和阳的运用情形: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
第七天
文义理解与心得综述
在一代代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里,在众生到达之前,圣人便在天地间有房有地,居家无所事事。众生到达之后,圣人很忙,在傍晚醒而未眠的闲暇时光里,警觉地察看天地阴阳的开合,并依此给万物取了名字,洞悉万物传宗接代、战败而亡的关键,掌握了万物从终结到开始生生不息的的规律,并能在人的心里畅通无阻,察看变化的船舵,尽职尽责的守在天地万物的门户处,保护着万物生灵的平安。观阴阳变化,为天地守造化;观万物变化,为天下守太平。自古及今,圣人之道,一以贯之。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一切的变化最终都可以归于阴阳的变化。
所以圣人虚静无为地保持着同天合道的精神智力状态,才能对万物的变化了然如胸,才能守好天地万物的门户。了解万物生产和变化的先后,度量万物在变化中的权变和势能,勘察万物变化过程中的阴阳相合的技巧,并理解他们在阴阳变化中各个方面的尺度和周期。
阴的造字本义:山地背阳的潮湿北坡。阳的造字本义:山地受光的南坡。可见,阴阳是事物的两个属性。圣人观阴阳变化,为天地守造化;观万物变化,为天下守太平。自古及今始终如此。捭阖之道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口为心志门户,心为神之主。纵横家以捭阖之道言天地万物。
捭阖的定义:捭阖即阴阳开合,一阴一阳,或开或合,变化无穷。
说人之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分为阴阳两类:或贤不肖,或智愚,或勇怯。皆与阴阳之理暗合,故将捭阖之术用于游说他人之法。
圣人保持虚静无为同天合道的精神状态,才能随心所欲地出入对方的内心,以神察志、以神察物、以神御物,便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