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的字源解说我评站长的解说: [url=]1分[/url]
[url=]2分[/url]
[url=]3分[/url]
[url=]4分[/url]
[url=]5分[/url]
网友总评: 2分
“司”与“后”本同源,后分化。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嘴巴,发音、说话的器官。后,甲骨文



(
卜,权杖)


(
口,嘴巴,借代号令、命令),表示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者。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
造字本义:名词,生殖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发号施令的女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后”合并代替同音不同义的“後”。在生殖崇拜的母系时代,社会最高权力者为智慧而生殖力强的妇女“后”;进入父系社会后,最高权力掌握在能征善战的男性手里,“后”的地位由女王下降为第一女性。
7.足:
“足”与“正”同源,后被转注成两个字。古籍习惯假借“足”代替字形相似的
“疋”*。正,甲骨文



(
囗,村邑或部落)


(
止,行军),表示军队归邑。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因为“疋”(脚,名词)篆文的字形

与“足”(凯旋归邑,动词)的篆文字形

相似,后人习惯于以“足”字代替本义完全不同的“疋”字(“疋”的甲骨文字形

像由大腿小腿

及脚板

构成的脚部)。
造字本义:动词,征伐不义,安邦定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
8.自:
“自”是“鼻”的本字。自,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人的鼻子,有鼻梁、鼻翼。有的甲骨文

突出鼻骨与鼻弯。金文

略有变形,突出了两侧鼻翼

。简体金文

将两侧鼻翼

连写成封闭的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隶书

进一步失去鼻形。在向他人表达“我”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手指本人脸部(即头部正面)的中央位置,即鼻部位置,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当“自”的“鼻子”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

(像蛇信,感觉器官)另造“鼻”代替,表示“鼻”的嗅觉功能。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借武器代称人,也体现了相同的自我中心意识: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9.反:
“反”是“扳”的本字。反,甲骨文



(
厂,岩石)


(
又,抓),表示手抓岩石,即攀岩、攀崖。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

。
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当“反”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

再加“手”

(抓住)另造“扳”代替,强调手抓岩石,攀崖翻山。作为动词“攀岩翻山”时,古籍多以“扳”代替“反”。
10.能:
“能”是“熊”的本字。能,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突出了大型猛兽的大嘴

和利爪

。繁体甲骨文

将兽嘴“口”

写成

,将兽爪

写成三个“爪”和一个“止”构成的

。金文

将猛兽的头写成

,将猛兽的大嘴

写成“月”

(长满利齿的大嘴)。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熊头和大嘴

写成“以”

和“月”

构成的

,将金文字形的熊爪

写成

。
造字本义:名词,熊,体形庞大但善于爬树游泳的食肉猛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熊爪

写成

。俗体楷书

将由两个“匕”构成的熊爪

写成“长”

。在远古中原没有狮子称霸的丛林中,既可上树,亦可下水的熊,堪称所向无敌的食肉猛兽,于是“能”由“食肉猛兽”的名词本义,引申出形容词义项“不可阻挡的、有行动力的”。当“能”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火”

(烧山)另造“熊”代替,表示凶猛可怖、常常不得不火攻捕猎的猛兽。
11.困:
困,甲骨文



(
囗,石砌的花池)


(
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籀文



(
止,阻止、限制)


(
木,树),表示抑制树木生长。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常“贫穷”、“贫困”并称——“貧”是缺乏钱财,没有支点,经济不自由;“穷”是没有出路,失去希望,身心不自由;“困”是环境不利,行为被动,人身不自由。
12.强:
强,篆文



(
弘,声音大)


(
虫,爬行动物),表示动物的发出的巨大声音。
造字本义:名词,呼啸声震憾人的大型爬行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弘”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虫”

写成

。
13.学:
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教”的省略,表示训导孩子作算术。學,甲骨文



(
爻,是“教”的省略,训导孩子作算术)


(
∩,是“六”的简写,即“庐”的本字,房屋),表示教训孩子练算习字的房舍。简体甲骨文

将“爻”

简写成“乂”

。繁体甲骨文

加双手

,表示求知儿童在教师指教下双手持筹

运算。金文

加“子”

(求知儿童),写成“教”

、“庐”

会义的结构。繁体金文

加“攴”

(持械击打,体罚),表示执教者体罚受教育者,作为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篆文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专用于引导孩子领悟道理、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子”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学”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学字头”

。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
14.教:
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组交叠的算筹。教,甲骨文



(
爻,算筹)


(
子,蒙童)


(
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训导孩子学文化、做算术。简体甲骨文

省去“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爻”

写成“井”

。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用“言”

(诱导)代替“攴”

(体罚),表示“教”者循循善诱,引导、启发蒙童的心智。
造字本义:动词,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学文化、作算术。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反文旁”

。
三、朗诵(微盘)
四、翻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领悟道理算数习字,就象,夏天太阳正当头,农人在田里手脚并用热火朝天地浇水、除草、施肥,发现有的秧苗各种不利于收成和生长,有的需要间掉,有的长虫子了,已经耕种侍弄长了一春一夏,付出了汗水和劳动,但为了更好的收成,不论如何不愿意,也得狠心拔掉它们。这些一镐一锄通身是汗劳动经历所得,就好比把自己打猎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吃下去后内化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种田的经历在这方面就有了切实经验,可以言之有物地和年轻人谈论和传授自己的“行猎、作战”的经验,哪里的巢居还有做得不牢固需要加固的,布防好就可能再出军“征伐不义,安邦定国。”训导孩子学文化作算术,就如一边把自己打猎获得的猎物烤熟了吃下去,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变得强健,一边向别的没去打猎的年轻人诉说行猎和作战经验所得,在这个讲述过程中自己就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被砌石圈死的生长受阻的树干。
和别人一起谈论传授行猎作战经验,发现了自己哪里树居做得不牢固,改掉后就可以征伐不义,安邦定国。接下来,就象将自己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经过消化吸收内化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身心变强健,就象一个体形庞大善于爬树游泳的食肉猛兽,自动自觉集中全部精力去攀岩翻山一样,把那些不牢固的树居修好加固足以保家卫国。向年轻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经验时,居然发现自己在狩猎时没有发现的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的树干,这就象自己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即美味又营养,自己从而变得更强健了,再训导孩子学文化作算术,可以象一个体形庞大但善于爬树游泳的食肉猛兽一样,发出更震憾人的呼啸声,让孩子们听得更清晰明白。
五、阅读心得:
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是无法说给别人教给别人的,身体力行过的,才可能说得清道得明。
古人以食喻学,食物是喂养肉体的,身心一体,心也需要喂养,食物本身和喂养过程都有自己的道,心的喂养也遵循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