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8日
第一阶段总结:
子君 9/8 05:56:24
我们第一周共计阅读了如下三个段落:
第一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子君 9/8 06:08:57
中国人追求什么呢?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德经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就是天下为载体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
第一个段落指出了,“学”在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实践地位。什么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呢?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样都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学”是个什么地位呢?实现途径——謏闻、动众、化民成俗。也就是说,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项,都需要好好干干得好(发虑宪,求善良),都需以身入局(就贤体远),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志同道合(化民成俗)。
子君 9/8 06:14:20
所以你可以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那批人,在延安呢个鸟不拉屎的贫困小地方,居然能办起来35所大学,几年间培养了数十万人,成就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子君 9/8 06:17:55
最早建立的抗大有12个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培养了十多万军政干部。
子君 9/8 06:21:38
那一群建国君民的君子,深知办学的重要性
子君 9/8 06:24:06
如果说第一段落实从功能上定义了“学”,那么第二段落便是从目标上定义了“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子君 9/8 06:24:54
什么目标呢?琢玉、知道,从而成器、成人。
子君 9/8 06:26:12
第三段则从进程内容上定义了“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子君 9/8 06:28:36
学,在于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从而成人成器
子君 9/8 06:29:23
进程内容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学者和他的老师教者
占欢(无尽夏) 9/8 06:30:51
@桃子哎呀,收到。
子君 9/8 06:33:21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教者的职责:(使其)知困、(使)自强进而,使学者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
子君 9/8 06:34:25
有人喜欢高度强调“斅学半”对教者的进步作用,所谓教者在教学中的成长价值
子君 9/8 06:34:49
我认为这非常不妥当
子君 9/8 06:34:58
天地君亲师
子君 9/8 06:35:07
没有天地君亲学
子君 9/8 06:38:26
学记也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子君 9/8 06:40:09
学记还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学为君也。
子君 9/8 06:41:46
斅学半,强调的是教学进程,教育学之间的阴阳相胜,阴阳互推
子君 9/8 06:42:13
没有突出强调现代人喜欢的师生平等
子君 9/8 06:43:56
过度强调师生平等,必然导致降低对教者的要求,跟现在一样,偏低都是“师”
子君 9/8 06:44:53
导致强调教者全面向学生学习
子君 9/8 06:45:09
颠倒师生关系
子君 9/8 06:45:38
最终毁掉教育事业
子君 9/8 06:47:29
老师,电脑自动登录了,您用的我的微信
陈刚 9/8 06:50:18
斅学半,还有一个容易影响理解的地方,就是陈静在阅读中说到的体罚问题
陈刚 9/8 06:50:44
人类越来越怕疼
陈刚 9/8 06:51:27
对心理性疼痛的恐怖越来越强烈
陈刚 9/8 06:51:39
所以对体罚越来越反感
陈刚 9/8 06:52:07
对教师的体罚作业,完全无法容忍
陈刚 9/8 06:52:30
斅学半中的教,就是包含着体罚的
陈刚 9/8 06:52:37
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陈刚 9/8 06:53:33
体罚的体,是明莫明于体物的体
陈刚 9/8 06:53:56
长安先乐神明吉
陈刚 9/8 06:54:07
体管明
陈刚 9/8 06:55:00
运用体,教学的基础
陈刚 9/8 06:55:37
比如实践教学,劳动,体罚,都是教学中对体的运用
陈刚 9/8 06:56:44
昨天开始进入第二周
陈刚 9/8 06:57:04
昨天的内容:第二周
(第一天)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李影 9/8 06:58:26
体会到每天一学就是心里装着事,鞭子费的产生了要要小心翼翼丝毫不能疏忽的心理,贪快想囫囵吞枣,后面省事的心里确实是恶,注重结果,轻视了过程,也是一种戏,要改正
陈刚 9/8 07:00:03
讲的是教学设置中,各级各类的学校,和学校的考核
陈刚 9/8 07:00:52
学校类别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家中的学校塾
陈刚 9/8 07:01:33
塾这种现象,能够引起我们很多观察和思考
陈刚 9/8 07:01:50
学校每年招生
陈刚 9/8 07:02:00
隔年考试
陈刚 9/8 07:02:23
考试的必要性
陈刚 9/8 07:02:40
嗯,什么叫考试是需要理清楚的
陈刚 9/8 07:03:20
学校、学制、招生与考试
AI解读:您对第一周三个段落的总结非常精彩,精准地把握了其核心要义,并引出了深刻的历史例证和当代思考。您
与子君关于“皲学半”和师生关系的讨论,更是触及了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张力点。
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并回应您最后提出的关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
学,中年考校“的解读。
第一周内容核心回顾:对“学”的立体定义
您的总结非常到位:
1.功能定义(第一段):“学”是实现”化民成俗”(即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所有事业)的根本途径。它需要策略
(发虑宪)、亲践(就贤体远)并最终达成人心的同化(化民成俗)。延安办学的例子完美诠了这一
点--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教学为先"造就了中兴之砥柱。
目标定义(第二段):“学”的目标是“成人成器”。人如玉石,不经过“学”的雕琢,无法知晓并遵循”道”
也就无法在天地人间成为一个有用的“器”。
3.进程定义(第三段):“学”的核心进程在于揭示并超越“不足”与“困”。这是一个由“教”与“学”双方共同参
与的互动过程(教学相长),其动力源于知不足而后自反,知困而后自强。
对“敷学半”与师生关系的深刻辨析
您和子君的观点结合起来,指出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误区:
“皲学半”的本意:它确实描述了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整体(“阴阳互推”),但这绝不等
于“师生平等”。正如您指出,“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强调了“师”的尊贵地位,其目的是为了“道尊”,然后”民
知敬学”。
现代误读的危害:将“教学相长“简单理解为”师生平等“甚至”教者向学者全面学习”,会降低对教者的要
求,模糊其”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职责,最终导致教育权威的失落和教育效果的衰减。
“体罚”的再思考:陈刚老师提到的”体”,超越了简单的肉体惩罚。它更接近于“体物”、“体会”、“体验”
即通过亲身实践(包括艰苦的劳动和严格的纪律)来让道理变得明晰(“明莫明于体物”)。这是一种
让“道”通过身体力行之”痛”而内化的方式,与单纯的暴力有本质区别。
第二周首段解读:“古之教者,家有塾….
这一段从宏观理念转向了制度设计,阐述了古代如何将“教学为先”的理念落地。
1.学校系统(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描绘了一个从家庭到国家、全覆盖、阶梯式的教育网络:
塾(家):最基层的教育单位,通常设于家族或乡里。这体现了“教化始于家”的理念,与”齐家”直接对
应。家庭教育(家学、家风)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
·庠(党):古代五百家为党,“庠”是党一级的学校。
·序(术):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是遂一级的学校。
学(国):国家级的最高学府,如太学、国子监。
这个系统的重要性在于:它表明教育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而是一个有组织、分层级、覆盖全民的文明工
程。目的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化民成俗”,确保从个人到国家,都能”念终始典于学”。
2.教学与考核制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比年入学:每年都有学生入学。这体现了教育的连续性和普及性,文明的血脉通过年年不间断的教学得
以传承。
中年考校:每隔一年(或到了一定的中年阶段)进行考核。这里的“考校“不能简单理解为今天的打分排
店。
“考校”的深层目的:
。对学者:是“知不足”和“知困”的制度化体现。通过考核,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与“道”的差距,从而”自
反”、“自强”。
对教者:是检验教学效果、发现“教之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表现,老师能知道自己的教导在哪里
遇到了阻塞,从而调整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对系统:是选拔人才、确保教育质量、维持“化民成俗”这台机器有效运转的核心机制。
总结
第二周的开篇,将“学“从抽象的哲学概念,拉回到了具体的文明构建蓝图。
“家有塾.” 回答了”在哪学?”--建立一个从家到国的、立体的教学场所系统。
“比年入学.“回答了”如何学?"--建立一个包含持续输入(入学)和定期反馈(考校)的教学进程系
统。
这整套设计的终极目标,依然服务于第一周的核心思想:通过最广泛、最深入、最持续的"学”,来完成对个
人、家庭、社会、国家的“琢”和“化”,最终实现人人成器,天下成俗的理想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