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抄写及翻译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威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成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极富巧辩才能的和对方言说,故意迎合对方的志意说话,求取让对方认为我们对他是忠心的;沉着稳定的接受对方的质疑,坚定有力的肯定答复;一边舞蹈一边哀叹的言语,让对方认为我们有能力为他做好事情;清除问题,打消疑虑,无论遇到什么状况都能克服困难。紧扣对方志意,满足对方需求,是谄。
二、正音查字
1.佞:“侫”是“佞”的异体字。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姦”的异体字,表示乱性私通。佞,篆文  (人,奸臣) ( ,乱性私通),表示乱性私通的人。造字本义:形容词,乱性不忠,奸滑缺德奸猾的。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楷书异体字“侫”用“妄”代替“ ”。古籍多以“佞”代替“侫”。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佞,巧讇高材也。从女,信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佞,极富巧辩谄谀的才能。字形采用“女”和有所省略的“信”会义。
2.谄:“諂”是“讇”的异体字。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阴间冥王到家中罗捕。讇,篆文  (言,说) (阎,遭阴间冥王罗捕),表示用恶语诅咒。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将“閻” 省略成“臽” (即“陷”,陷阱),比喻用言语陷害。造字本义:动词,恶语诅咒,毁谤陷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谄”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古籍多以异体字“諂”代替本字“讇”;而“諂”又常假借同音的“讒”,表示献媚。“谗”是用甜言蜜语献媚当权者;“谄”是恶语诅咒,毁谤陷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讇,諛也。从言,閻聲。諂,讇或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谄,说讨好献媚的话。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臽”作声旁。“谄”,这是“讇”的异体字,省略了“门”。
3.干: 干,甲骨文  (长柄树杈) (十,“又”的变形,表示抓握),表示手握树杈利器。有的甲骨文 在树杈 的两端各加一块尖利的石块 ,表示以尖硬石块加强“干”的攻击力(该字形后来演变成“单”)。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在树杈两端加“角” 、 ,表示将兽角绑在树杈以加强攻击力。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用以狩猎、格斗的尖利树杈武器。隶书 误将篆文的树杈状 简化成 。(见引申线索第1-3义项)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干,犯也。从反入,从一。凡干之屬皆从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干,侵犯。字形由倒写的“入”和“一”构成。所有与干相关的字,都采用“干”作边旁。
4.谀: 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抚摸头发,以示喜爱。諛,篆文  (言,说话) (臾,抚发示好),表示说好话。造字本义:动词,用甜言蜜语奉承讨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谀”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諛,諂也。从言,臾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谀,谄媚讨好。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臾”作声旁
5.博: “博”和“搏”在金文字形中原本是一个字,从篆文开始分化。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博,甲骨文假借“尃”。尃,甲骨文  (像线绕在纺砖上) (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博,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  (十,盾) (尃,即“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有的金文 误将表示盾形的 写成“十” ;有的金文 将“盾”形的 写成 ;有的金文 以“干” (矛)代替“盾” ;有的金文 则以“戈” 代替“盾”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武力的线索消失。造字本义: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尃” 写成 。当金文字形中的 被篆文写成“博”后,篆文 再加“手” 另“搏”代替,表示拼杀的本义。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博,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博,广大而精通。字形采用“十、尃”会义。尃,分布。
6.决: “决”是“決”的异体字。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玦”的本字,表示中断、分别。決,篆文  (水,洪水) (夬,即“玦”的本字,中断),表示洪水将堤岸冲出口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夬” 写成 。楷书异体字“决”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三点水” 简写成“两点水” 。造字本义:动词,大水冲裂堤岸。古籍多以两点水的“决”代替三点水的“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決,行流也。从水,从夬。廬江有決水,出於大別山。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决,在洪汛期打开水坝,让洪水畅通。字形采用“水、夬”会义。庐江有決水河,源出于大別山。
7.勇: 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使、操作。勇,金文  (用,使,操作) (戈,武器),表示英武之士,敢打敢拼,无所畏惧。有的金文  (甬,“用”的误写) (力),表示农业时代在家庭里起关键作用的大力壮丁,敢做敢担。篆文字形有的从“心” ,强调胆大无惧;有的从“力” ,强调力大敢为;有的从“戈” ,强调英武无敌。造字本义:形容词,力大胆大,敢做敢担,无所畏惧。隶书 承续金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勇,气也。从力,甬聲。 ,勇或从戈用。恿,古文勇从心。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勇,使人充满力量的志气。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甬”作声旁。 ,这是“勇”的异体字,采用“戈、用”会义。“恿”,这是古 文写法的“勇”,采用“心”作边旁。
8.戚:“尗”是“叔”和“戚”的本字。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叹息。尗,金文  (干,武器) (八,即“兮”的省略,叹息),表示执干而舞,哀号叹息。当“尗”成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加“又” (抓持)另造“叔”代替,强调手执干器;或者金文 加“戈” (另造“戚”代替,表示手执干戈,表演悲伤的祭亡舞蹈。篆文 将金文字形的左右结构 调整成包围结构,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戈” 写成“戊” ,弱化了金文字形中的“兮”的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代部落尊长手执干戈表演悲伤的祭亡舞蹈,一边舞蹈一边哀叹。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尗”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戚,戉也。从戉,尗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戚,钺一类的战斧。字形采用“戉”作边旁,采用“尗”作声旁。
9.胜:“胜”是“鮏”的异体字;而“腥”是“胜”的异体字。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性”的省略或假借,表示事物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鮏,甲骨文  (自,鼻,嗅、闻) (鱼,水生动物),表示从生鱼嗅到的难闻气味。有的甲骨文 简化字形,用“生” (“性”的省略)代替“自” (鼻子、嗅觉),表示鱼类难闻的骚臊特性。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异体字“胜” 用“肉” (动物的有机组织)代替“鱼” ,强调野生动物发臊的普遍特性。有的篆文异体字“腥” 用近音的“星” (xīng)代替“生” (性 xìng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形容词,鱼等野生动物发出的气味,粗浊呛鼻,恶臊难闻。“胜”被异体字“腥”代替之后,“胜”字中本该读“性”( xìng )的“生”,被误读成 shēng 。而《汉字简化方案》则用字形简单、字音相近的“胜”合并代替字义毫不相关的“勝”。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胜,犬膏臭也。从肉,生聲。一曰不孰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胜,狗肉发出的气味。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生”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胜”是指没煮熟的腥臊生肉。
10.繁:繁,金文  (每,生育) (系,结绳计数),表示记录生育数量。篆文 加“又” ,强调结绳动作。造字本义:动词,大量生育,结绳计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敏”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繁,馬髦飾也。从糸,每聲。《春秋傳》曰:“可以稱旌緐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繁,马头鬣毛上的装饰物。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每”作声旁。《春秋左传》上说:“大概可以同马鬣上下垂的丝带相称吗?”
11.乱: “𤔔”是“亂”的本字;而“𤔐”是“𤔔”的异体字。𤔔,金文  (上下两只手相配合,精细操作) (缠绕在织机上的交错丝线),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精细操作,理顺交织在织机 上的混乱丝线 ,以便持续纺织。当“𤔔”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乙” (不打结的顺滑丝线)另造“亂”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工理顺织机上交错混杂的丝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𤔔” 写成 。俗体隶书“ ” 将篆文字形中由爪 、糸 、工 、又 所构成的“𤔔” 省略成“爪” (抓持、操作),强调“手动”理顺混杂或打结的丝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双手“廾” 。魏碑中的俗体楷书“乱”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𤔔” 当作“辭”的省略,并用“舌” 代替简化“辭”,表示辩、讼双方所陈虚实难断,头绪混杂不清。古籍多以“亂”代替“𤔔”和“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乱”采用俗体楷书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乱,理清混杂的丝线。字形采用“乙”作边旁,“乙”表示理清纷杂的丝绪。字形也采用“ ”作边旁。
12.博: “博”和“搏”在金文字形中原本是一个字,从篆文开始分化。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博,甲骨文假借“尃”。尃,甲骨文  (像线绕在纺砖上) (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博,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  (十,盾) (尃,即“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有的金文 误将表示盾形的 写成“十” ;有的金文 将“盾”形的 写成 ;有的金文 以“干” (矛)代替“盾” ;有的金文 则以“戈” 代替“盾”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武力的线索消失。造字本义: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尃” 写成 。当金文字形中的 被篆文写成“博”后,篆文 再加“手” 另“搏”代替,表示拼杀的本义。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博,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博,广大而精通。字形采用“十、尃”会义。尃,分布。
13.纵: 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听从、听任。纵,籀文  (糸,绳索) (从,听任),表示解绳听任被缚者自由。篆文 以“從” 代替籀文的“从” 。造字本义:动词,解开绳索,听任被俘被捕者逃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糹 ,将篆文字形中的“從”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纵”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的“從” 简化成“从”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縱,緩也。一曰舍也。从糸,從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纵,松绑。另一种说法认为,“纵”是放弃的意思。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從”作声旁。
14.舍: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余”的省略,表示简易茅屋。舍,甲骨文  (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 (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余”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舍”合并代替“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舍,市居曰舍。从亼屮,象屋也。口象築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舍,为旅客服务的商业客馆叫“舍”。字形采用“亼、屮”会义。字形像房屋的样子。字形下部的“口”,像建筑物。
15.疑: “ ”是“疑”的本字。 ,甲骨文  (口,嘴) (大,成年人),表示张嘴问话。有的甲骨文 像行路人拄杖 的行路人张嘴问话 。繁体甲骨文 加“亍” (“行”的省略,四通大道),强调行路人在十字路口询问方向。金文 加“止” (即“趾”的本字,借代脚板),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亍” 写成“辵” ,加“牛” (疑为“屰”的误写,即“逆”的本义,反向迎面而来),表示向迎面而来的人问路。篆文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彳”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 ” 写成“ ”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口” 写成“匕”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矢” ;用“子” (儿童)代替金文字形中的“牛” ,表示小孩迷路。造字本义:动词,在十字路口不知所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疑”代替“ ”。“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后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获得明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疑,惑也。从子止匕,矢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疑,迷惑而不知所从。字形采用“子、止、匕”作边旁,采用“矢”作声旁。
16.策: 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刺”的本字,表示棘刺。策,金文  (“竹”的变形) (朿,棘刺),表示竹鞭。造字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策,馬箠也。从竹,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策,赶马的竹鞭。字形采用“竹”作边旁,采用“朿”作声旁。
17.选: 選,金文  (辵,行进) (并,两人平行)。有的金文 将“并” 写成 (两个人)、 (二),强调二挑一。篆文 调整结构。造字本义:动词,挑人派遣,从两个预备者中挑出一人出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误将篆文字形中“并” 的下部“兀” 写成“共” ,将篆文字形中的“并”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选”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巽” 简化成“先” 。古籍常“遴选”并用,词义偏指“遴”;“选”可指个人化、日常化二者择一的取舍;“遴”则特指官方化、程序化的百里挑一,优中选优。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選,遣也。从辵、巽,巽,遣之。巽亦聲。一曰選,擇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选,择遗使者。字形采用“辵、巽”会义,“巽”表示遣送使者。“巽”也是声旁。一种说法认为,“選”是“擇”的意思。
18.窒: 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室”的省略。窒,古鈢  (穴) (至,即“到”、“倒”,卧床而睡)。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睡在不通风的地穴中,因缺氧而呼吸不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窒,塞也。从穴,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窒,堵塞不通。字形采用“穴”作边旁,采用“至”作声旁。
三、理解联想事例
四、提问:昨天的经文,指出了权术说之资之,假之益损,利辞轻论,明之符验,却论钓几等操作环节。今天的经文则讲述权术中使用的几种话术及其功效:佞言、谀言、平言、戚言、静言。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话术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