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5-9-4 09:02 编辑
第一周第六天(20250905) 一、原文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查字正音 是:“是”是“昰”的异体字。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昰,金文  (日,太阳) (又,即“手”的变形) (止,即“趾”的本字,借代脚板),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有的金文 弱化“又” 的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简化成一横,将金文字形中由“又”和“止”构成的 简化成“正” ,表示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夏至是夏历法则中的重要节令:夏至即入夏农忙的恰当起始日。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正” 写成 。隶书异体字 将“正” 写成 。古籍多以“是”代替“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屬皆从是。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是,太阳直射。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
然:“然”是“燃”的本字。然,金文  (月,即“肉”,借代兽肉) (犬,猎犬,借代狩猎) (火,火堆,烧烤),表示烧烤猎物。在远古时代,烤制熟食是生存能力突破性的一大进步,所以“然”也表示“合理、正确”。有的金文 将“火堆”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肰”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火” 写成“四点底” 。当“然”的“烧烤兽肉”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火”另造“燃”代替,强调“烧火”含义。古籍中表示动词“烧火”时,“然”与“燃”相通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然,燒也。从火,肰聲。䕼,或从艸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然,烧烤。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肰”声旁。䕼,这是“然”的异体字,采用“艸”作边旁,采用“難”作声旁。
后:“司”与“后”本同源,后分化。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嘴巴,发音、说话的器官。后,甲骨文  (卜,权杖) (口,嘴巴,借代号令、命令),表示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者。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生殖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发号施令的女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后”合并代替同音不同义的“後”。在生殖崇拜的母系时代,社会最高权力者为智慧而生殖力强的妇女“后”;进入父系社会后,最高权力掌握在能征善战的男性手里,“后”的地位由女王下降为第一女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令者,君后也。凡后之屬皆从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后,继承王位的君主。 象人之形。发布号令通告天下四方,所以广布。字形采用“一、口”会义,发号施令者,就是君王之后。所有与后 相关的字,都采用“后”作边旁。
困:困,甲骨文  (囗,石砌的花池) (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籀文  (止,阻止、限制) (木,树),表示抑制树木生长。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常“贫穷”、“贫困”并称——“貧”是缺乏钱财,没有支点,经济不自由;“穷”是没有出路,失去希望,身心不自由;“困”是环境不利,行为被动,人身不自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困,故廬也。从木在囗中。 ,古文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困,旧庐。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像“木”在“囗”中。 ,是古文写法的“困”。
能:“能”是“熊”的本字。能,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突出了大型猛兽的大嘴 和利爪 。繁体甲骨文 将兽嘴“口” 写成 ,将兽爪 写成三个“爪”和一个“止”构成的 。金文 将猛兽的头写成 ,将猛兽的大嘴 写成“月” (长满利齿的大嘴)。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熊头和大嘴 写成“以” 和“月” 构成的 ,将金文字形的熊爪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熊,体形庞大但善于爬树游泳的食肉猛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熊爪 写成 。俗体楷书 将由两个“匕”构成的熊爪 写成“长” 。在远古中原没有狮子称霸的丛林中,既可上树,亦可下水的熊,堪称所向无敌的食肉猛兽,于是“能”由“食肉猛兽”的名词本义,引申出形容词义项“不可阻挡的、有行动力的”。当“能”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火” (烧山)另造“熊”代替,表示凶猛可怖、常常不得不火攻捕猎的猛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能,熊屬。足似鹿。从肉,㠯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凡能之屬皆从能。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能,熊属。足形似鹿。字形采用“肉”作边旁,“㠯”作声旁。能(熊)是兽的中坚,因此称贤者为“能”;而强壮者,则称为“能杰”。所 有与能相关的字,都采用“能”作边旁。
自:“自”是“鼻”的本字。自,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人的鼻子,有鼻梁、鼻翼。有的甲骨文 突出鼻骨与鼻弯。金文 略有变形,突出了两侧鼻翼 。简体金文 将两侧鼻翼 连写成封闭的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隶书 进一步失去鼻形。在向他人表达“我”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手指本人脸部(即头部正面)的中央位置,即鼻部位置,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当“自”的“鼻子”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 (像蛇信,感觉器官)另造“鼻”代替,表示“鼻”的嗅觉功能。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借武器代称人,也体现了相同的自我中心意识: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自,鼻子。字形像鼻骨与鼻弯的形状。所有与自相关的字,都采用“自”作边旁。
反:“反”是“扳”的本字。反,甲骨文  (厂,岩石) (又,抓),表示手抓岩石,即攀岩、攀崖。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当“反”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 再加“手” (抓住)另造“扳”代替,强调手抓岩石,攀崖翻山。作为动词“攀岩翻山”时,古籍多以“扳”代替“反”。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反,覆也。从又,厂反形。 ,古文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反,翻转手掌。字形采用“又、厂”会义,“厂”像手掌翻转的样子。 ,这是古文写法的“反”。
强: 强,篆文  (弘,声音大) (虫,爬行动物),表示动物的发出的巨大声音。造字本义:名词,呼啸声震憾人的大型爬行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弘”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虫”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強,蚚也。从虫,弘聲。 ,籒文强,从䖵,从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強,蚚类昆虫。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弘”作声旁。 ,这是籀文的“强”,采用“䖵”作边旁,“彊”作声旁。
三、翻译 为此,领悟道理如同猎物烤熟吃进肚子里进行消化后再向外输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不征伐不义的经验(太阳当头适宜农务,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有意使它变成这样),引导领悟道理,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发号施令的女王,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未经缔结构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征伐不义,安邦定国); 用体罚、训导的方式引导领悟道理如同将猎物烤熟吃进肚子里消化后,人在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时才能知道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的地方。(表示体罚、训导孩子学文化、做算术,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引导孩子领悟道理,觉悟,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发号施令的女王,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 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不征伐不义的经验,如同猎物烤熟吃进肚子里进行消化的自己能攀岩翻体型庞大的山也, 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的地方,又如同猎物烤熟吃进肚子里进行消化的自己能成为呼啸声震憾人的巨大声音也。。 四、阅读心得 学习到的道理需要反复的咀嚼,自己消化好了可以向外输出,在向外输出的同时自己又能知道自己被卡脖子的地方在哪里。学知不知能自反,教知困能自强。学与教两个如同一对阴阳,互推。 五、朗读 见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