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6|回复: 0

第五课 第二课的上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1 08: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定义什么是心理,是确立了“本课”的对象。接下来讨论的可以是“谁做”、“用什么”“怎么做”。先讨论什么?这个讨论的顺序,以及讨论什么不讨论什么,反映着教学风格,是理论性的,还是操作性的?

  “本课”的选择是,定义了对象以后,只是带着做,对做的主体的情况,不作讲解;对做的工具本身也不做讲解。等着把“怎么做”的问题解决了,做的主体、做的工具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第二课的主题设置为“怎么走进心里世界”。
  我们怎么才能走进心里世界呢?具体的技术方法,应该是很多的。从总体上来讲,应该怎么做?
  走进一间屋子,是一种感觉,一种总体上“走进”的感觉。可以用脚走进去,可以坐在可移动的家具上进去,还可以被抱进去,其实滚进去,被推进去也是可以的。不管怎么进去,都是身体进去了。
  走进心里(心理)呢?走进是个什么总的感觉?总的来说是什么进去了?在心理学的故乡,西方人最开始的时候,出现了现象学哲学,定义了一种被称之为“内部现象”的现象,提出了观察内部现象的哲学方法。后来发展出“存在主义”哲学,专门报告和研究在“内部现象”中的“存在”感受。再后来,在“存在”的经验资料之上,西方发展出了“人本主义”哲学,专门研究,人怎么样才能以持续永恒的获得良好的存在感,以探索理想社会。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到人本主义,这一脉相承的西方思想体系,其最基本的主题,便是这个“走进心里”。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发挥了相应的革命性作用,相应的产生了存在主义心理学思潮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对西方心理学的现存派别做出了革命性的变个性描述,并发展出一些新的技术派别。到了海因兹.科赫特这里,则提出了“切近经验”和“远离经验”的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奠定他的自体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界定他的心理学的范围。这些事实,显示西方人在“走进心里(心理)”这件事情上,是走过长长的弯路,花了大大的精力达到目前的样子的。跟华夏文明一开始就从心里做功(比如道德仁义礼、名实),形成极端鲜明的对照。

  如何走进心理世界呢?作为华夏后裔,我想大家是有自己想法的。


练习任务 课前完成第二课运行方案的设计,课后评论实际的运行跟自己方案的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6-17 19:47 , Processed in 1.083856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