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25|回复: 0

第一课 心理和物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20: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心”的运行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现象,人们把这种因为心的运行而表现出来的内在现象称之为心理。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理解人的心性,来了解人心的追求和他的目标是怎么实现的,进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此,我们可以直接研究“心”,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适合通过心的运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去接近“心”,然后展开对心的研究和理解。至少目前流行的是这样的方式——从心的运行中表现出来的内部现象——心理——入手,来试图理解和建设人的内心。这样,我们首先要碰到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什么是心理?它在哪里?这是后面这些问题的基础:怎么才能接触到它?怎么才能影响它?
      翻开几乎所有教科书,大致会告诉你这样一些典型的信息:
          心理可以看作是个复杂系统,所有系统都是可以被描述的;
      人有许多心理现象,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态度、动机、意志、能力、气质、性格以及信仰、期待、梦…..
      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去把握,心理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从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来看,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理看成个性,区分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和自我;
       从人的心理能否被觉知的角度,可以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同时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

      因为整个心理学几乎都喜欢客观化、对象化的外部观察方式,所以基本上都不能告诉你,真实的心理到底是什么。在这些描述中,心理是“被观察”的心理。麻烦在于,心理不但是“被观察的”心理,同时也应该是“运行中的”心理本身。心理需要结合内部观察,才可以有机会被真正接触。
      内部观察,指的是深入到被观察者内部,像他自己那样体会他。有点像在英文反身代词“self”所传递的意境,而不仅仅是“主语-谓语-宾语”结合在一起的意境。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生动地描述了内部观察和外部观察的不同:
      我凝视着一株树。
      我可以把它看作一幅画像:一束沉滞的光波或者是衬有湛蓝、银白色调之背景的点点绿斑。
      我可以把它视之为运动:密实胶结的木髓上奔流的脉动,根须的吸吮,枝叶的呼吸,与大地天穹的不息交流或者微妙生成本身。
      我可以把它看成实例而划归某一类属,以研究它的特殊构造和生命形式。
      我也可以完全漠视它的实在,它的统一,而仅把它当作规律的表征——或那些使力量的对抗趋于平衡的规律,或者是那些制约元素的融合与分离的规律。
      我可以把它分解为永驻不易的数,分解为纯粹的数量关系。
      在上述一切情形中,树始终不过是我的对象,它有它的空间位置、时间限度、性质特点、型态结构。
     但是,我也能够让发自本心的意志和慈悲情怀主宰自己,我凝神观照树,进入物我不分的关系中。此刻,它已不再是“它”,唯一性的伟力已经整个的统摄了我 …….
     凡隶属于树的一切,它的形貌结构、物理运动、碧绿翠华、化学变化、它与水火木土的交流,与星辰日月的类通,此刻都聚集进入一个统一体中。
      树并不是我的印象、我想象力的驰骋、我心绪的象征。它是我之外真实的存在。它与我休息相关,正如我与它息息相通,其差别仅在于方式的不同……
      那么,树也有与人相似的意识?对此我一无所知。是否因为你们曾经成功的分解过它,现在又想要将不可分解的东西再度分解?与我相遇的绝不是树的灵魂或者精神,而正是不可分割的树本身。

     精神分析师海因兹.科赫特认为,经验科学的观察方法包括两种:一是外部观察(extrospection)和替代性外部观察(vicarrious extrospection);二是内省和替代性内省。外部观察和替代性外部观察适用于物理学和生物学之类研究外在现实的科学。有些外部现实,如月球、南极、海底世界等,我们无法亲自观察,那些亲自去观察的人可以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我们因此而得到关于外部现实的资料,这就是所谓替代性外部观察;而神入和内省则是研究内在现实的有效方法,是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所采用的方法。神入性观察适用于心理领域,而非神入性观察模式适用于心理以外的领域。“如果将非神入性观察模式用于心理领域,就会导致有关心理现实的机械的、无生命的观念”;反过来,如果对复杂心理状态以外的领域进行所谓的神入性观察,就会导致错误的、泛灵论的、前理性的概念。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原始初民的自然观是泛灵论的,婴幼儿对客观事物具有泛灵论的观念。因此,泛灵论的、前理性的概念是知觉和认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在科赫特看来,心理学家应当努力从被观察者的立场上体察和理解其主观经验。要研究人类复杂心理状态,只有运用神入和内省。要解释复杂心理状态,就必须先对它有所领悟,通过神入和内省得到的关于人类复杂心理状态的资料,是心理研究特别是临床心理学的第一手资料。
      科赫特认为,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学的内容范围,应该由内部观察所获得资料来界定。意思是说,凡是通过内部观察可以体会到的东西,都应该被心理学所研究。这是在强调,心理一定是运行着的“活”的心理,不能仅仅把它当成“被观察的”,死的、切片(标本似)的心理。
      脱离“活的”体验中的心理,是很多临床心理学的学习者只能停留在说教和手术似的工作方式中,无法真正帮助来访者的原因;也是一些初学者觉得临床心理学不好学的原因之一。

    一、心理和物理

      在哲学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叫做认识论。不少人会觉得这是个无聊而又抽象的问题,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其实这是在讨论人类能不能了解这个世界,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这个世界,怎么样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跟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粗糙的说,人们总是把世界看成两部分:心和物。与此相关联的概念总呈现出矛盾和对立,比如精神和物质、意识和存在、内部和外部、主观和客观、虚幻和真实等等。其实,如果在这里要加上一对新的概念,大概就是心理和物理了。
      理,有三个基本含义:1、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3、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
      物理,望文生义,便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规律是指内在的必然联系。“心”之外的东西往往被我们当作“物”来对待。这样,物理就被界定为:当一个东西被我们当成自己之外的东西的时候,获得的道理和认识,便是物理了。物理,默认这样一种立场:以我们自己的心为主体,心之外的东西为客体(对象)。
      因了这样一个立场,物理仅仅是一些看法和观点,即便是真理,它本身也不具有感情和行动力。
      现在的问题是,心本身可以成为对象吗?也就是说,有没有物理学的心理学或者叫做心理物理学?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通常见到的心理学,和不少人学到的心理学便是这种类型。
      我们知道,仅仅只有看法和观点是不够的。成就一个人的行动,必须要有情感作为动力,要有意志决心作为导向。如果只有物理的心理学,心理学将无法直接运用到人的生活中去,因为内在的缺少情感和意志决心。
      那么心理是什么呢?
      首先我会接受心理科学的表达: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说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这大概是说,心理一点都不像我们体验到的那么神奇,它只不过是人的脑袋作为一架生物“机器”的功能。心理的本质,跟一个饮水机可以让水的温度增加一样,自然而然。
      可是毕竟人脑不是饮水机,生出来的不是热水,而是叫做感知觉、思维、情感、行动意志之类的东西,让你无法通过描述了解到它。这生出来的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东西。这就是心理。
      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在说它作为人脑机能运行产物,它的内容是指向客观事物的,是以客观事物为内容的,但是这些内容又每个人不一样,同样的事物,显示出因人而异的不同反映;同时还表现为一种内在的、不同于事物本身的状态,有其自身的"事实"和规律。这也是心理。
     综合这两个方面,心理就是“心”所产生的和能产生的。
    以上对心理的科学描述,会不会让你总有点摸不着的感觉。实际上这就是心理科学一贯的客观化、对象化的描述立场,这样的心理学知识总会让你无法接近心理本身——你永远只能成为心理的旁观者。
     当我们用自然科学化的对象化方法去描述心理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麻烦:当我们描述物理的时候,描述者是我们的心理;可是在描述心理的时候,描述者是被描述者——心理。我们只要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便足以描述好物理,可是当描述心理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成为旁观者。如果一定要站在旁观的位置,所得到的一定有严重缺陷,不足以像物理科学知识那样,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材料。
     心理学需要增加一个描述角度,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便是:
     要成为心理本身,在知道旁观者怎么样看待心理的同时,还要了知心理本身的内部状态和体验(情感、行动意志)。这是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必修的课程,是在临床上成功的接触到心理,有效的影响到心理的关键所在。我们暂且把这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叫做体验(这是最流行的说法,实际上心理学把这种方法叫做内省和替代性内省)。

      二、心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讨论心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需要首先定义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主观。顾名思义,客观是把观察对象当成客体的角度观察,主观是把观察对象当成主体(观察者)的角度观察;客观是“不变”的、“真”的存在,主观是“随意性的”、因人而异的、“不”存在的。客观强调不以人的个人需要、情感出发,主观正好相反——要求重视一个人的需要和情感。
      说心理的客观性,大概是说心理作为一种现象,他普遍的被感受、普遍的控制人的行为,同时它还有自己的规律,就这一点来说,心理是客观的;心理反映的总是客观事物,尽管这种反应总是主观的,但他所指的总是客观事物,只是各自说的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也是客观的;当然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客观的,所以心理具有客观的本质作为基础。
      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强调心理的客观性,本质上是强调观察和研究心理的时候不要过问那个人的感受,我只是观察者,他跟我无关,我只需要像我这样理解他,而不需要像他那样理解他。麻烦在于,决定被你观察的人的行为的,是他的“主观”的心理,哪怕他的心理的内容极端不客观。
      说心理的主观性是说:心理是内部的,非外部的,是随意可变的,是不稳定不可重复的。这是在强调,讨论心理的时候要深入到一个人的内部世界,如他一样的认识、如他一样的经历情感、如他一样的体会行动意志。心理的实存性,寓于主观性中,反之亦然。
      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它像一个太极,客观为阳,主观为阴。须臾不可分离。
      我们已经知道,接触实存的心理并影响它,需要进入心理的主观性,踏入这个人内心心理的河流,实际的去到那里游泳。可是我们也知道,这种主观性也是给人带来麻烦的地方——错误认识、扭曲的情感、僵化的行动意志,都使人的生活发生困难和苦恼。这实际上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解决问题的起点——去看看他的内部河流什么地方有什么状况,以至于他在客观的世界里生活发生问题,和/或如此的不开心。

      三、怎样学习临床心理学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心里学临床工作的特性,临床心理学的学习,不同于理论心理学。
      本节的课堂练习,目标在于让你体会到临床心理学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用心去做。

   课后练习:用情绪聚焦的方法积累什么是心理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说说什么是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16 18:43 , Processed in 1.087568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