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兰兰

兰兰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 21: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兰 发表于 2020-7-31 06:54
2020.7.31

     第八周    内则

心得简洁明了,期待我们在生活中能运用实践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7 07: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0-8-8 21:53 编辑

2020.8.7
  
第九周     玉藻+明堂位


一、抄写原文:已上传至群文件


二、吟诵:已上传至群文件


三、正音查字:
藻:表示浸泡在水里的草。
朔:阴历的每月初一,即从上弦月逆转到下弦月的第一个夜晚。
闰:闰,闰月,由一年十二月划分之后余下的时日组成的月份,五年闰两次。每月初一行告祭礼时,天子居于庙堂之中,而轮闰月天子则居正室门中。《周礼》上说:“闰月时,王居门中,持续一整个月。”
侍:人+祭拜。神职人员从事敬神活动。
赐:巡察并作出所有权的改变。古代帝王或要臣下访地方视察时,因得意而即兴变更城邑、土地、财物的拥有权所属,作为奖品奖励臣民。
唯:宠物鸟学主人说话。
诺:整理长发的柔顺女子+应答。表示接受、顺从,愿意按照对方的诉求去做某事。

堂:王宫内举行隆重仪式的大殿正厅。
位:上朝时臣相们依官阶高低肃立。
充:
古人在缺乳期和断奶期,将食物放在自己嘴里嚼烂后嘴对嘴地喂养婴孩。造字本义:动词,嘴对嘴哺喂幼婴。
盛:国力强大,帝业达到顶峰。
资:表示旅行在外时所费的钱财。



四、本周读书心得:
        这一周读了玉藻和明堂位两篇,玉藻主要说的是古人服饰之礼、朝天子之礼,明堂位则具体描写了舜、夏、商、周的不同祭祀的不同形式,朝天子的不同。知道了古人穿衣的大致细则,因为细致所以更能想像出古人言行举止上散发出来的敬畏之心。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liu,垂拱。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这一段我是瞪目结舌,原来对上的尊敬是这样做的。父命呼,唯而不诺这段彻底的摆正了丈夫在我心中的地位。子于父,原来是这样的关系。说天命果然没错。明堂位这篇,敬天子敬祖,文王庙武王庙,万世不毁。拜天敬祖,做到了极致。这些,于我,正心正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4 15: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0-8-15 06:56 编辑

2020.8.14

第十周    丧服小记   大传

一、抄写原文:已上传至群文件

二、吟诵:已上传至群文件

三、正音查字:

丧:表示桑树上众多蚕虫蚕食桑叶。
记:语言+结绳记录事件。
斩:砍头或车裂极刑。
括:表示全部、彻底地抱住。
免:有角饰的高级帽子。
齐: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
卒:在衣服上交错捆绑,也就是用绳索在裹尸布上交错捆绑,表示远古抛葬仪式前敛尸者给死者整理并固定衣着。
否:反对、拒绝+口。
姓:生+母。生母。
配:动词,根据酒坛内酒米、酒水的容量比例,调放酒曲,发酵制酒。
别:表示用刀剔骨。
继:”是将物体截成两段;“”是将丝线切成两段;“”是将断丝相连接;“”是传承祖业家宝。
宗:表示专供祭祀的屋宇。
敬: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
练:丝品泡煮或浸染后,再精选色泽统一、均匀的成品。
氏:低头捶手抵地。
筮:表示巫师手持法器和竹签占卜。
昭:像太阳普照四方一样,皇帝召令天下,彰显皇天恩威。
穆:表示成熟的籽实脱壳后纷纷掉落。
尊:手捧酒坛,献礼祭拜。
卑:有手柄的扇子+抓持。
传:古人利用驿车一站站转递信件及物品。
昆:表示在太阳下一起劳作的人们。
际:山路上设祠祭拜的地界。
会:把主食米饭和菜肴混合在一起烹煮。

四、本周读书心得:
       本周读的是丧服小记+大传,很多祭礼都不懂,如斩衰、齐衰、服大功小功,时间长短形式没搞清楚。整体感觉读出了男女的区别、嫡庶的区别、嫁与未嫁的区别,真正读出点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的味道。男女嫡庶位置感很明确,并不是封建思想,而是对天地祖宗的敬。子嗣的继承,真正是国之大事家之大事。七出休妻、六世不婚、大宗小宗,这一系列的概念涌进来很是震撼。心里稳起了,人心里不落点儿这些祖训,就是不踏实,再快乐都是空的。
      大传描述了大同社会,团结一心。哎,从自仁率亲做起,小同家庭家族。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老师说的:言有宗,事有君。大概是从这里诞生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1 07: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0-8-22 08:56 编辑

2020.8.21

第十一周    泛读《少仪第十七》+重点精读《学记第十八》

一、抄写原文:己传至群文件

二、吟诵:己传至群文件

三、正音查字:


仪:吉兆之战
致:走到
纳:将布料缝在里面。
甸:农夫耕田。

亟:人之上的天,与人之下的地,即天地两个极端。
退:脚趾朝着与食器相反的方向,表示离开进食的餐桌。
假:崖下的手拉住崖上的手,即崖下的人借助崖上的人的力量,攀上石崖。
狎:向狗发出“呷呷”的声音。
谄:恶语诅咒。
拔:猛然挥手,抽出物体。拔来:猛然抽出麦子。
报:带押嫌犯。往:投奔贤君。
渎:疏通污水的水沟。
循:士兵持盾而进。
枉:树木颠狂,即扭曲生长。
游:古代学子以族旗为护照,举旗越境参观巡学。
六艺:一曰
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五礼: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六乐:《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五射: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五御:
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六书:象形 、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九数:数学来自于周易。

宪:表示限制私心偏见。
念:挂在嘴上,放在心上,情感难舍。
序: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
博:抓住并捆绑。
学:练算习字的房屋。
记:语言+结绳记事。

丑:与手指的动作有关。
官:放兵符的房屋。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
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
弗: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
委:农妇负禾。


四、《学记》翻译:
       思虑周全合天理,求贤良,足以小有声誉,但还不足动众。礼贤于贤良、体恤远方的臣民,足以动众,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就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尚书·兑命》篇中说:“念终始学于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合道的吃就不知道它天地人的盗机;虽然有至道,不学习就不知道什么是真善。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学开学时,官吏身穿朝服以素菜祭祀先圣先师,教育学生求学要首先具备谦虚和恭敬的态度;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从学习像这三首诗所描述的长幼有序,各自劝励那样去做官开始;学生入学时乐师的助手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发放盛有所发经书的书筐,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恭顺于学业;夏楚两件东西,是为了让学生害怕,用以整肃学生的威仪;夏祭之前天子诸侯不视察学校,不考查学生经业,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不加以指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在心里翻来覆去的思考,直到怎么想也想不通,想来想去都无法表达时,才去启发,这样学生才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如果有疑难问题必须请教老师时,则推举学长一人请教老师,初学者只可以听,不允许插嘴,教育学生要知道谦让,长幼有序不能逾越次第。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记》中说:“凡学习,想做官的先学习管理,想做学者的先立志。”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学的教育,要让学生时时练习,一定要用先王正典进行教学,休息也一定是能有所学。如果不练习基本指法,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还学命脉传承,就不能学好诗书;不学平日杂活,就学不好礼仪;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所以,君子学习的方法是:时刻放在心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休息时也要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闲暇旅游时也要牢记学习。这样,才能潜心于学业并亲敬师长,与学友和睦相处并深信所学圣贤之道,即使离开师友也不会违背。《尚书.兑命》篇中说:“一个人只要能做到敬重圣贤之道、逊顺于学业、时时练习、立即行动,他就会学业有成。”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今之教者,不懂经义,只限于吟诵,多其讯言,追求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心不能诚,教人不尽其材,这样,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这样,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即使勉强结业,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之不刑,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大学之学: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问题发生之后再设法禁止,则学生会产生强烈抗拒心理而没有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才去学习,即使勤奋刻苦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杂乱无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则教学会陷入混乱而学生学习没有成效;如果独自冥思苦想的学习而没有学友相互切磋,则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会学到一些坏习气而违逆师长的教诲;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教学失败的原因呀。
  立志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既懂得了教育成功的经验,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了。所以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引导而不威逼,劝勉使学生增强意志力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引导而不威逼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严加管教则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则学生会用心思考。如果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能够用心思考,这样的教师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了。
  学生在学习上经常有四种过失,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这四种过失是:或者失于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失于不求进取,知识面狭窄;或者失于把学习看的太容易,一遇到问题就问师长,从来不深入思考,结果就像没有学过一样无知;或者失于遇到问题从来不问师长,只是停下来独自冥思苦想,而最终仍然迷惑不解。产生这四种过失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懂得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才能补救学生的过失。教学,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补救学生的过失。
  擅长唱歌的人,能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擅长教学的人,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继承他的志向(如今人继承周、孔志向)。如果一个教师的语言简洁而透彻,含蓄而妥帖,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这样的教师可算是善于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教师知道了学生学有所成在什么情况下最困难,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而且知道怎样讲解效果好,怎样讲解效果差,知道了这四点,然后就能够触类旁通全面明白教育教学的方法了;能全面明白教育教学的方法,然后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然后就能够做好官长;能做好官长然后就能做好一国之君。所以从师学道,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君德。正是这个缘故,选择老师不可不谨慎。《记》中说:“三王四代没有一个选择老师不谨慎的。”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凡求学时存在的问题,尊敬老师是难能可贵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自己没有领悟经文义理,只记住一些别人观点,到上课时为学生解说的人,或者学生没有问就给学生谈自己见解的人,没资格做教师。一定要等到学生问问题之后,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时,则一定要等到学生非常想明白,怎么想也想不通时,才加以指点;老师指点后学生仍不明白,只好暂时放弃指导,以待将来。
  高明的冶金匠的海陆空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衣;良弓之子,一定要先去学编簸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先拴在车后,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个例子反映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代的学者,比物丑类。鼓声不在五声之列,而如果没有鼓声则五声就没有谐和之节拍;水色不在五色之列,而五色如果没有水调和,则不能分明;学习之目的在于博闻强识,而不在于学会做五官中任何一官,而五官中任何一官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能力;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没有教师教导,则五服之情就不和亲了。
  君子说:“大德不在于会官,大道不限于器,大信不限于约,大时在于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祭祀百川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源头,海是水的归宿。这样就抓住了根本。



五、本周读书心得:
       本周读了少仪与学记两篇,挺实用的。对生活有指导作用。书上的内容,我一般是毫无保留的全收,这周发现书上的翻译有些浅偏颇,执着某种观点,而读原文更能感受到那种玄妙和中正。所以我还是通读,读熟。每读一次,就清晰一次。对于学生和老师,对于长和幼,对于志向和未来,对于做法和能力,更有触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15: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8.29

    第12周   精读《学记》

1、背诵:已完成

2、微信群讨论:已完成

3、心得:

   
a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迅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扣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b、心得:


     此刻,女儿坐在旁边读《声律启蒙》,被迫的。昨天就说好了今天写暑假总结,上午写了会要去买菜,慌里慌张的,写完了。拿给我,不合格。小宝总时不时的来闹一阵。快崩溃了,简直要把自己撕裂了才好。买完菜回来后,整理书柜书包。再写。写了一小段,喊吃饭。停下来。吃完饭,再写,要上厕所。上完厕所,再写。途中问这问那,妹妹也隔会来说点啥。我真的是快疯了。感觉自己要四分五裂的那个劲道,哎呀,真的就各位向外奔,血淋淋的。就差一点火星了。女儿总结写了快3小时。而且写得我也不满意。心里把她打死了也不解恨。总是不专心,做个事,总是要打野。气死我了。想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算了,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就先放一放吧,恕了她。她的暑假总结先这样吧。


接着是背书,布置了每天要读的内容,我不在家,我不说,她就不做。作业这块,我不说,她就放鸭子了。老公每次也是嘴上说说,然后自己看手机去了。对于孩子学习这块,完全是逼迫,强压的方式。任务,每天的任务必须完成。除此,我便再没有别的办法。学习上,女儿唯一让我满意的地方就是爱看书。她可以挤着缝看,一闲下来就看,从不空着时间。


读了学记,反向的,我条条就符合。整篇学记大概说的就是如何使人从不知到愿意知,到乐知,到善知,到知。文中说:“古之于学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从小到大,我是经历了什么,就把自己成功的培养成了现在这样一个“的状态”。之所以标红,是因为,我的知是特别的,我所知的,其实是不知。我把这个不知当成了知。我就秉持着这个不知满世界的跑。任何的事物,我都以这个状态来加工,得出同种味道的材料来。因为是不知,所以我得到的材料全是假的。


藏、修、息、游,我没有。或者说,我只有藏、修,息、游我是没有的。所以我修自己、修女儿,没有息下来,更没有游志的境地。我没去过的地方,女儿自然也去不了。


教与学这一块,我是乱的。那种填鸭式的,填出来,会跟我一样,假人一枚、苦人一枚。走不通的路,在不知道怎么走的情况下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到底在学习这一块领地,该怎么做。我真的只能安排好我自己,动不动就撕人,那是不行的。撕了,疼的还是自己,能做的就真的是从现实出发。从乱出发,好好做,好好说。撕了一次,下次还是乱,或者更乱。只能认输,用心。心不用起来,就会到处乱跑干坏事。


    再读学记,收了些真实内容。从容的活着、劳动、与人交往,在这些流动中去悟,于自己于孩子都是这样,人的天性就是本性,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碰撞中悟出真谛,这就是学吧。教,可能就是现实对我们的碰撞。学与教,最根本的,就是:心需要有一块足够宽广安逸的居所,足够它息和游。志向便是从这里生出来的。志一出来,藏、修、息、游,就会围着志,时时刻刻的行动便全是来自于它们统一出来的方向了。这样说来,人可能就是需要时时刻刻的能藏、修、息、游。任何时侯任何场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8: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0-9-5 18:53 编辑

2020.9.5

第13周   精读《乐记》

一、抄写原文,己传至群文件。
二、熟读,己传至群文件。
三、正音查字:
乐: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
方:将罪犯剔发刺字,流放边疆。
序: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
伤:士兵中箭。
奸:入侵者强暴被俘女子。
䜣:伐木者哼着内容有趣的短歌号子,欢快伐木。
胎:包裹在母体的的薄膜组织里、尚未出生的小生命
谅:守望卫兵发出军情信号。
蹈:足,脚跟)舀,手持勺子从杵臼中掏出谷物),比喻脚跟跺土。
容:栖身、藏身于洞穴。


四、翻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是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所以用声表现出来。声相应,所以生变,变成方,称之谓音。编排这些音而配上乐器,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因此当哀伤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急 促而衰弱的;当欢乐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宽绰而舒缓的;当喜悦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 音是开朗而畅达的;当愤怒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凌厉的,当虔敬的心有所感应时,发 出的声音是刚直而廉正的;当爱慕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和美而温柔的。这六种声音,并非天 性,而是受到外界事物触动才发生的。因此前代先生对于能触动人的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义来引导 人们的心志,用音乐来和同人们的声音,用政治虾米统一人们的行止,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好邪。礼、 乐、刑、政,它们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民心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
  音,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情感在心中激宕,因此表现为“声”,“声”组合在一定形式的曲调,就称 作“音”。所以治世之音安详而喜乐,表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 悲哀而忧郁,表示人们困苦。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宫声代表国君,商声代表臣下,角声代表百姓,徵声代表役事,羽声代表物资。这五种调式不混乱,就 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宫声混乱音调就散漫,象征君主骄纵;商声混乱音调就倾颓,象征吏治腐败;角 声混乱音调就忧愁,象征百姓怨恨;徵声混乱音调就哀伤,象征百姓役事繁重;羽声混乱音调就危殆, 象征财物匮乏。五种调式都发生混乱,彼此混淆侵凌,就叫做“慢音”。如此,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 了。
  郑、卫两地的音乐,是乱世之音,已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它反映政教散乱, 百姓放纵,臣下犯上欺上、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禽兽只懂得“声”而不懂得“音”,庶民大 众只懂得“音”而不懂得“乐”,唯有君子能够懂得“乐”。因此,从审察“声”而懂得“音”,从审 察“音”而懂得“乐”,从审察“乐”而懂得政治,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不懂何谓“声” 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音”;不懂何谓“音”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乐”。懂得了“乐”,就接近 于懂得礼了。礼、乐都有心得,就称之为有德。德,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盛大隆重,不是为穷极 对音乐的欣赏;举行食、飨之礼,不是为穷极对美味的享受。伴奏《清庙》乐章的瑟,拨着红色的弦, 疏通琴底的调音孔,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但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放 在上位,俎上摆置的是未经烹煮的生鱼,肉汁里不用盐、菜调和,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所以先王制礼 作乐,并不是用以穷极口腹耳目等感官的欲望,而是用以教导人们节制欲望、平衡好恶,进而归返人性 的正道。
  人生来是平静的,没有情欲的躁动,这是天赋的本性。感受到外物而心动,这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求。 外物来到,心智便不断地感知它,然后内心就生出好恶。如果好恶在内心无法制约,心智又被外物诱惑 ,不能回初生时平静的本性,天生的理性就泯灭了。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倘若人的内心好恶 不能节制,这样,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于是就 有了悖乱叛逆、狡诈虚伪之心,有了骄纵淫逸、为非作乱之事。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 明人欺骗愚钝者,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人无法治病疗养,老人、幼童、丧父的孤儿、丧子的独身 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的邪道。
  所以先代君王制礼作乐,使人以此节制自己。制定丧服的等次与哭泣的礼数,是用来节制丧事的;制定 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的;制定射礼、乡 饮酒礼、食礼、飨礼,是用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调和民声,政可以推行 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能通达于四方而不悖乱,那么王道之治就完备了。
  乐是为了和合情感,礼是为了区别差异。情感和合就能彼此亲近,区别差异就能互相尊敬。乐如果过度 就会轻慢不敬,礼如果过度就会疏离失和。调和感情、修饰仪态,这是礼和乐的功能。礼仪确立,贵贱 等级就分明了;乐曲和谐,上下关系就和睦了。喜好与厌恶明确,贤人与不肖、好人与坏人就分清了。 用刑罚来禁止暴虐,用爵位来选拔贤能,政治就平和清明了。以仁关爱保护人们,以义来匡正管教人们 ,这样,就能把人们治理好了。
  乐是从内心产生的,礼是在外表反映的。乐从内心产生,所以就平静;礼在外表反映,所以就显现文采 。大乐一定是平易的,大礼一定是简约的。乐教施行了,就没有怨恨;礼教施行了,就不会相争。靠着 谦让就能治理天下的,就的就是礼乐了。不会有暴民暴乱,诸侯臣服于天子,武器军备不动用,五刑不 施行,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必恼怒,这样,乐教的目的就达到了。使四海之内父子亲情融合,长幼秩 序分明,人人尊敬天子,这样礼的教化就推行了。
  大乐与天地一样协和万物,大礼与天地一样节制万物。因为能协和,所以万物不失本性;因为有节度, 所以按礼节祭祀天地。人间有礼乐教育教化,幽冥中有鬼神佑护扶持,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使人们互相 尊敬、互相亲爱。礼,以不同的仪节使人彼此敬重;乐,以不同形式的乐曲使人亲近相爱。礼与乐的精 神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圣明的君王都重视礼乐,世代沿袭。因此,圣王所制定的礼仪与所处的时代相符 ,所制定的乐名与所建的功业相称。
  所以,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表现乐的器具。屈身、伸展、下俯、上仰,舞队定位、 舞蹈范围、动作节奏的舒缓,都是表现乐的形式。簠、簋、俎、豆,衣食住行的仪节制度、图案文饰, 都是表现礼的器具。升阶、降阶、上堂、下堂,环绕转身、袒露外衣、掩住外衣,都是表现礼的形式。 所以懂得礼乐精神和作用的人能够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能够传授礼乐。能制作礼乐的人称 为“圣”,能传授礼乐的人称为“明”。所谓“明圣”,就是传授礼乐、制作礼乐的意思。
  乐,象征天地的和谐;礼,象征天地的秩序。有和谐,所以万物化生;有秩序,所以万物有别。乐是按 照天的道理而创作的,礼是按照地的道理而制作的。乐若过度就会造成秩序紊乱,礼若过度就会产生暴 戾暴虐。明了天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合乎伦理,对社会无害,是乐的情理;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平和而无邪恶,是礼的本质;待人 接物庄敬恭顺,是礼的节制。至于将礼乐借由金石乐器表现出来,透过声音传播出来,用于宗庙社稷的 祭祀,用于山川鬼神的祭奠,这些则是天子与百姓都相同的。
  君王功业创立后就制作乐,政治安定后就制定礼。王道功业伟大的,所制作的乐就完备;治国政绩宏大 的,所制定的礼就周全。拿着干戚跳跳舞,不算是完备的乐;用烹熟食物祭祭神,不算是通达的礼。五 帝时代不同,因此不互相沿袭乐制;三王时代不同,因此不互相沿袭礼制。乐,超过极限就会生发忧虑 ;礼,制作粗疏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是能使乐盛大而又无忧虑,能使礼完备又无偏差,那只有大圣人才 能到吧!
  天在上地在下,万事万物品类各异,为区别上下尊卑,因而制定了礼。天地之气流动不止,合和阴阳, 化育万物,因而兴起了乐。春天萌生,夏天成长,体现了天地的仁;秋天收获,冬天储藏,体现了天地 的义。仁与乐相近,义与礼相近。乐能敦睦亲和,就是要遵循神的旨意而顺从天之道;礼能区别异同, 就是要遵从鬼的旨意而顺从地之道。所以圣人制礼作乐,以配天地运行之道。礼乐制度明白完备,天地 的职能就得以发挥了。
  天高而尊,地低而卑,君臣尊卑取法天地而定。山高泽低已有布陈,身份贵贱取法自然而定。天地阴阳 的动静有一定的规律,大小万物的差异就显现了。飞禽走兽,各以种类而聚;草木竹树,各以族群而分 ,那么万物的禀性、生命是各不相同的。天空中日、月、星辰形成各种天象,大地上鸟兽、草木生成各 种形态,这样,礼就是用以显示天地万物的差异和区别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交接摩擦,天地 互相激荡,雷霆震动,风雨飘摇,四时更迭,日月照耀,而万物就兴旺生长。这样,乐就是用以显示天 地万物的协调与燮和的。
  化育万物不符合天时就不能生长,男女没有区别就会产生混乱,这是天地间的情理。至于礼乐,上达于 天而下至于地,行于阴阳之间与鬼神相通,穷极高远,探测深厚。乐处于始生万物的上天中,礼处于生 成万物的大地之上。明白运动不息的是上天,明白一切静止的是大地,而一动一静的,是天地之间的万 物。所以,圣人常说起的就是“礼乐”。
  从前,舜制作五弦琴以歌唱《南风》,乐官夔于是制作乐章,用来赏赐给诸侯。所以天子制乐,就是用 来赏赐给有德的诸侯的。德行高尚而老化尊崇,五谷按时成熟丰收,那么就把乐赏赐给诸侯。所以诸侯 治理人们而使人们劳苦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小,人数少,舞蹈场地上为舞者的位置所设标 记就隔得远;诸侯治理人们而使人们安逸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大,人数多,舞蹈场地上为 舞者的位置所设标记就隔得近。所以观看诸侯所展示的舞蹈,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听到诸侯死后的谥 号,就可以知道他一生的行为了。
  《大章》,彰显尧的德治。《咸池》,表现黄帝之德遍施天下。《韶》,体现舜能继承尧志。《夏》, 反映禹能光大尧、舜之德。殷、周之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文治武功的盛况。
  天地之间的道理,寒暑不应时令就会发生疾病,风雨不合节气就会发生饥荒。乐的教化犹如寒暑,不应 时令就会伤害世风;礼的教化犹如风雨,不合节气就会劳而无功。所以先王作乐,作为治世之法,运用 得当就能使百姓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养猪酿酒,不是为了制造祸患,而诉讼官司日益频繁,就是因为饮酒放纵无度而造成的祸患。因此先王 制定了饮酒礼。饮酒行一献之礼,宾、主之间须行种种拜礼,所以喝酒喝上一整天也不会醉倒,这是先 王用来预防喝酒酿祸的方法。所以酒食是用来聚会同欢的,乐是用来体现德行的,礼是用来防止淫逸的 。因此先王遇死丧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哀伤之情;遇吉庆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喜乐之 心。哀伤与喜乐的程度,最终都以合乎礼仪为终结。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它可以 感人至深,它可以移风易俗,改变民情民俗,所以先王特别强调乐教。
  人生来就有血气、有感知外物的天性,而哀乐喜怒的情思却不是恒常不变的,都是对外物有所感应必定 产生活动,然后才产生哀乐喜怒之情。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引起忧郁;宽舒、平 和、调子曲折而徐缓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感到康乐;激烈、威猛、奋发、昂扬的音乐产生,人们 听了就会变得刚毅;廉正、厚重、端庄、诚恳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肃然起敬;宽和、圆润、流畅 、和顺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慈爱;邪僻、怪诞、疾速无度、放纵散漫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 就会变得淫乱。
  因此,先王作乐是根据人天生的情思心性,审核音律度数,制定礼仪制度,整合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和 谐,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运行规律,使得阳气不流散,阴气不密闭,刚气不暴怒,柔气不畏惧。阴、阳 、刚、柔四种气质在内部交合通畅,在外部抒发表现,都各得其所而不互相干扰侵夺。然后订立学习的 进度等级,逐步增加学习乐的节奏,审察乐章文采,用以考量德行的深厚。规范音律高低合度,排列乐 章前后顺次,用以模拟人事等级伦理的关系,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区别,都经由乐表现出来 ,所以说:“通过乐可深刻地观察社会。”
  土地乏敝,草木就不生长;水中烦扰,鱼鳖就长不大;阴阳之气衰弱,生物就不能顺利长成;世道混乱 ,礼就会污秽而乐就会淫邪。所以,这种声音悲哀却不庄重,快乐却不安详,散漫简易却节奏紊乱,流 连沉湎却忘记根本。声音宽缓而包含着淫邪,声音迫促而情欲急切,这种声音激发人们动乱逆反的情绪 ,泯灭人们平和善良的德性,所以君子鄙薄轻视它。
  凡是奸邪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邪逆之气来应和;内心的邪逆之气显现出来的时候,放荡淫乱 的音乐就产生了。中正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和顺之气来应和;内心的和顺之气显现出来的时 候,和谐中正的音乐就产生了。唱与和彼此响应,乖违邪辟、曲直善恶各自回归本分,而世上万事万物 的道理,也一样是同类相互触动应答的。因此君子要去除人性淫溺之情,恢复善性以和谐心志,比照善 类用以成就自身的德行。奸邪之声、迷乱之色不在耳朵、眼睛驻留,淫乱之乐、邪恶之礼不与心志相接 ,怠惰、轻慢、邪戾之气不让身体沾染,让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心智以及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循着 和顺中正之气而得到正常的发展。
  然后用声音来抒发,用琴瑟来演奏,用干戚来舞动,有羽旄来装饰,用箫管来伴奏。发扬最高之德的光 辉,感应四时之气的和谐,彰显天地万物的道理。因此,这种音乐清清明明是天的征象,广袤宏大是地 的征象,乐章终始交替是四季的征象,乐舞周旋往来是风雨的征象。五音构成音乐,像五色一样不紊乱 ;八种乐器和谐成律,像八风一样不侵夺;音乐的节奏变化,像一昼夜有一百刻一样有规律。音律的高 低相辅相成,乐曲首末承转呼应。唱与和、清音与浊音,相互交错,彼此糅合。所以这种音乐一经推行 ,就能使人事伦理清明,人会变得耳聪目明,血气平和,进而移风易俗,天下安宁。所以说:“音乐, 就是快乐。”君子乐在得到仁义之道,小人乐在满足欲望。用仁义之道来节制欲望,就能享受快乐而不 迷乱;为了欲望而忘却仁义之道,就会迷乱而享受不到快乐。所以君子去除淫逸之情,恢复天赋善性, 以和谐心志,推广正乐以成就教化。音乐推行了,人们就向着正道前行,这样就可以观察君子德行的高 尚了。
  德,是人性的顶端;乐,是道德的花朵;金、石、丝、竹,是演奏乐的器具。诗篇,用以表达人的志向 ;歌咏,用以传达人们的心声;舞蹈,用以展现人们的仪容。诗、歌、舞三者都是发自于人的内心,然 后配以乐器演奏。所以乐的情意深刻而形象显明,气势旺盛而出神入化,和谐顺正的精神蕴积于心中, 然后音乐的光彩才能展露出来,唯有乐是不可以作伪的。
  乐,是内心感动的反映;声,是乐的表现手法;文采节奏,是声的加工修饰。君子的本性受到感动,便 以乐来表现,然后加工修饰文采节奏。所以,演出《大武》舞时要先击鼓以表示警戒,舞蹈开始时先举 足跺脚三回,以表示舞队前往的方向,表现武王伐纣两次进兵,到舞蹈终结时,再整饬舞队表现武王周 凯旋。舞蹈动作迅疾而不紊乱,音乐意味深长而不隐晦。《大武》乐舞表现了武王实现灭商之志的欣喜 ,又不违背仁义之道,它充分地称扬仁义之道,不纵容个人的私欲。所以,《大武》乐舞既表达了情感 又确立了义理,乐舞终了,而它所倡导的德行受到尊重。君子因此更加乐于行事,小人因此发现自己的 过错。所以说:“养育人们的办法中,乐是最重要的。”
  乐,是施予;礼,是报答。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礼是追念起始的先祖。乐是彰显德行,礼则是报 答恩情,追念本始。
  所谓大辂,是天子的车,有九条飘带并画有龙的旗,是天子的旌旗。有青黑色边缘的龟甲,是天子的宝 龟。再加上成群的牛羊,这些都是天子用来赠给诸侯的。
  乐,所表达的是不可改变的感情;礼,所表达的是不可变易的道理。乐的功用在于统一和同人心,礼的 功用在于区别尊卑贵贱,礼和乐的学说,包涵了人情。探究人们内心的本源,进而推知它的变化规律, 这是乐的实质;显扬真诚,去除虚伪,这是礼的常规。礼和乐能顺依天地的情理,通达神明的恩德,上 至天神下至地祇,成就万物大小不同这形体,统理引领父子、君臣的关系。
  所以圣人推行礼乐,天地之间的情理将会显明。天地之气交合,阴阳相互交感应和,抚育万物,然后草 木茂盛,植物发芽生长,飞禽振翅高翔,走兽长出犄角,冬眠蛰伏的虫苏醒,鸟类孵卵育雏,兽类怀孕 生育,胎生的不会胎死腹中,卵生的不会卵破蛋裂,这一切都归功于乐的效用。
  所谓乐,并非是指敲击黄钟、大吕、弹拨琴瑟而歌、执盾举钺而舞,这些只不过是乐的细枝末节,所以 就让孩子们去舞去跳吧。铺设筵席,陈设酒樽、食俎,摆放笾、豆,以及登堂下阶等礼节,这些只不过 是礼的细枝末节,所以就让相关的人员去操办吧。乐师会声律诗句,所以就让他们面朝北演奏;宗伯、 太祝懂得宗庙中的礼节,所以就让他们跟在尸后持祭祀仪式;商祝懂得丧葬之礼,所以就让他们跟在主 人身后主持丧礼仪式。因此德行有成就的人在上位,技艺有成就的人在下位;有德行的人排在前,懂技 艺的人排在后。所以先王确定了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的尊卑次序,然后才为天下制礼作乐。
  魏文侯问子夏:“我身穿玄端礼服、头戴玄冕聆听古乐,就唯恐打瞌睡;但是听郑、卫的音乐,就不知 疲倦。请问听古乐会让人那样是为什么呢?听新乐会让人那样又是为什么呢?”子夏回答说:“现在演 奏古乐,其舞队同进同退,动作齐一,曲调平和中正而宽广。琴、瑟、笙、簧等管弦乐器都等待拊、鼓 的击奏来调控,一击鼓就开始演奏,一击铙音乐就终了,用拊来调节收场之乐曲,用雅来控制快速的节 奏。表演完毕,君子们就要在一起评议,道古论今,发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议论。这都是古乐能 够引发的。现在演奏新乐,舞队进退动作参差不齐,曲调邪放浪,使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再加上俳 优和侏儒,舞者就像猕猴,男女尊卑混杂,不分父子。歌舞完毕,无法让人互相讨论,也不能说古论今 。这就是新乐所引发的。现在国君您问的是乐,而您喜好的则是音。乐与音虽然相近却是不同的。”
  文侯说:“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子夏答道:“古时天地和顺,四时得当,百姓有德而五谷丰登,疾病 不发作也没有怪异之事,这就叫大得当。然后圣人兴起,制定了父子、君臣的纲常。纲常准确明了,天 下就大定。天下大定,然后规正六律,调和五声,演奏琴瑟等乐器来歌《诗经》的《颂》,这就叫做‘ 德音’,德音才能称作乐。《诗经﹒大雅﹒皇矣》中说:‘王季的德音天下应和,他的德行照临四方。 德行照临四方,勤劳施惠于民,为民师长,教诲不倦,为民君上,赏罚分明。他治理大国,慈和为善, 择善而从,令四方顺服。等到其子文王继位,他的德行完美、无可怨悔。不但得到上帝赐予的福祉,还 将传给子孙后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今国君您所喜好的,乃是让人沉溺的音吧?”
  文侯又问:“请问溺音从何而来呢?”子夏答道:“郑国之音使男女相偷而心志淫邪;宋国之音使人耽 于女色而意志消沉;卫国之音节奏急促,使人意志烦劳;齐国之音傲慢邪僻,使人意志骄佚。这四国之 音,都滥于色情而对德行有害,所以祭祀时都不用这四国之音。《诗经》说:‘肃穆雍和的乐曲奏鸣, 祖先的神灵才会来听。’所谓肃,就是恭敬的意思;所谓雍,就是祥和的意思。既恭敬又祥和,什么事 办不成?作为国君,对自己的好恶要谨慎就行了。国君喜好的,臣下就会去做;上级所做的,下级就会 跟着做。《诗经》说:“诱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成鞉、鼓、椌、楬、 壎、篪,这六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德音。然后再用钟、磬、竽、瑟来伴奏,手执盾、斧、牛尾巴、野 鸡翎毛来舞蹈,这样的乐才可以用于祭祀先王宗庙,才可以用于献酒、旅酬、食毕以酒漱口、回敬酒这 些礼仪活动,才可以区分官位高低身份贵贱而各得其宜,才可以向后人展示尊卑长幼的次序。钟声铿锵 ,铿锵之声可以发号施令,有了号令就能令胆气充满、军士勇敢,胆气充满、军士勇敢就能建立武功。 因此君子听到钟声,铿铿就会想到武臣。石声磬磬,磬磬之声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能从容赴死。 因此君子听到石声磬磬,就会想到为守卫疆土而死去的将士。琴瑟之声哀怨,哀怨的声音使人清正廉直 ,清正廉直就会立志向善。因此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立志守义之臣。竹制乐器之声揽聚了众音 ,众音会聚了民众。因此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到容纳安抚百姓之臣。鼓鼙之声喧腾 ,喧腾的声音使人振奋心动,振奋心动就会率领民众前进。因此君子听到鼓鼙之声,就会想到能够统领 军队的将帅之臣。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听听铿锵之声而已,是要从音乐中听出与心相契合的东西来的。 ”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说到乐时,孔子问他:“《武》乐开始之前长时间的击鼓警众 ,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出兵伐纣前担心得不到士众的支持。”孔子又问:“《武》 舞音乐曲调慢长,绵延不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担心诸侯不能及时来参战,失去 战机。”孔子又问:“舞蹈一开始就猛厉迅疾地扬手踏脚,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道:“这表示及时 发起军事行动。”孔子又问:“跳《武》舞时舞者坐下,右膝跪地,左膝抬起,这是为什么?”宾牟贾 答:“舞者右膝跪地,左膝抬起,这并不是《武》舞的坐法。”孔子又问:“人说《武》舞音乐中流出 有贪占商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道:“《武》舞音乐是武王用于端正军风的,若有贪占商的 意思,那不是《武》舞的音乐。”孔子又问:“如果不是《武》舞的音乐,那该是什么音乐呢?”宾牟 贾答道:“这是乐官传授时说错而失去了《武》舞音乐的本来面貌。如果不是乐官传授有误,那就是武 王心志迷乱了。”孔子说:“是的。我曾听苌弘所说,和你所讲的一样。”
  宾牟贾站起来,离开席位向孔子请教:“关于《武》乐开始前长时间击鼓警众等问题,承您提问,听了 我的回答。我想请问《武》乐每节舞者都长久站立等待,是为什么?”孔子说:“坐!我来告诉你。以 乐而言,象征着成功之事。舞者手持盾牌,正立如山,这象征着武王威武正立等待诸侯。舞者迅疾激烈 地手舞足蹈,这象征着太公的志向。《武》乐结束时舞者全部跪下,这象征着周公、召公的天下大治。 从《武》乐的每节来说,第一节象征武王北出孟津大会诸侯,第二节象征武王灭商,第三节象征武王领 兵南下,第四节象征收复南国疆土,第五节象征周公和召公分陕左右而治天下,第六节舞者回到最初的 位置,象征诸侯尊崇武王为天子。表演时天子夹在舞队中振动铎铃,舞者手持戈矛四击四刺,这象征威 震中国。既而舞队又分别前进,这象征要早点儿渡河伐纣。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动,这表示武王在等 待诸侯到来。况且,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牧野之事吗?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进入纣都,还没下车,就把黄 帝的后代分封在蓟,把帝尧的后代分封在祝,把帝舜的后代分封在陈;下车后,又把夏禹的后代分封在 杞,把商汤的后代迁移到宋,修葺了王子比干的墓地,释放了牢中的箕子,让他去看望商容并且恢复商 容的官位。对百姓旅行宽松的政策,对官员成倍地增加俸禄。然后渡过黄河向西,把马放牧于华山的南 面,表示不再用它们去驾车;把牛放牧于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用它们去服役;把兵车铠甲涂上牲血后 收藏到府库,表示不再使用它们;把盾牌、戈倒放,用虎皮包扎起来,把带兵的将士封为诸侯,收藏起 弓矢、兵器,称之为‘建櫜’。这样,天下就知道武王不再打仗了。解散军队后,在郊外的学宫举行礼 仪性的射箭活动,在东郊学宫举行的射礼演奏《狸首》,在西郊学宫举行的射礼演奏《驺虞》,射箭是 演礼,那种要贯穿革甲的强力射箭终止了。大家身穿礼服,头戴冠,腰插笏板,勇猛的武士也脱下了佩 剑。天子在明堂祭祀先祖,人们就懂得了如何行孝道;定期朝见天子,诸侯就懂得了如何为臣下;天子 亲自耕种藉田,诸侯就懂得了如何敬奉天地鬼神了。这五件事,就是在普天之下所施行的大教化。在太 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漱口 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样尊敬兄长。像这样,周的教化就能通 达四方,礼乐天下通行,所以,这表现武王功业教化的《武》舞音乐表演要很长的时间,不也是理所当 然的吗!”
  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乐来治理修养内心,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 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宁就 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上天,通达上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主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愠不 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治理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贵, 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 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 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只要 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内心 ,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 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乐,是感动于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于人的外在的。所以礼要减省繁琐,做到简单易行;乐要丰满充 盈,做到令人欢欣。礼虽减省但也要自我勉励,礼以自我勉励为善为美;乐虽丰满充盈但也要自我抑制 ,乐以自我抑制为善为美。礼,如果减省了却不自我勉励,就会销蚀消亡,乐,如果充盈了而不自我抑 制,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要自我勉励而乐要自我抑制。礼做到自我勉励就会快乐,乐做到自我抑制就 会安宁。礼的自我勉励,乐的自我抑制,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乐,是让人快乐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避免的。人快乐了,就一定要发出声音来表现,通过动作来表 达,这是人的自然之道。声音和动作,人的情性之道的变化表达尽在于此。所以人不能没有乐,而乐不 能没有表现的形式。乐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能不发生错乱。先王以乱为耻,所以制定了《 雅》、《颂》之诗乐加以引导,使其乐声足以使人快乐而不淫逸放荡,使其文辞足以讨论义理而不会无 话可说,使其声调或曲折、或平直,或繁复、或省约,或有棱有角、或丰满柔和、或节奏明快,足以感 动人的善心,不让放荡之心与邪恶的念头玷污人。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所以乐在宗庙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起听就无不和谐肃敬;在族长乡里演奏,长幼老少一起听就无不和 气顺从;在家门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起听就无不和睦亲爱。因此,乐,要仔细地审定一个声再加以调 和,配上各种乐器来装饰节奏,使节奏合成为乐章。所以用它来使父子、君臣协调和谐,使万民顺从亲 附。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所以听《雅》、《颂》之声,思想意志就得以拓展广大。手执盾与斧,练习俯仰屈伸的姿态,容貌就变 得庄重严肃。按照所站立的行列中的舞位和区域进退舞动,配合乐曲的节奏,行列就能规规正正,进退 就能整整齐齐。所以乐是天地的教化,是统领与协和社会的纲纪,是人情不可或缺的。
  乐,是先王用来表达喜悦的。军队和斧钺,是先王用来表达愤怒的。所以先王的喜悦和愤怒都找到了相 应的表达形式。先王如果喜悦,天下就和美;先王如果愤怒,暴乱之徒就畏惧。先王的治国之道,可以 说礼乐隆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子贡拜见师乙并问他说:“我听说,唱歌每个人有各自适宜的歌。像我这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歌呢?” 师乙说:“我只是一个卑贱的乐工,哪里配得上您垂问适宜唱什么样的歌呢!请让我讲讲我所听说过的 ,然后由您自己判断吧。宽厚而文静、温柔而正直的人,适宜唱《颂》;心志广大而安静,顺达而诚信 的人,适宜唱《大雅》;恭敬俭朴而讲究礼仪的人,适宜唱《小雅》;正直而沉静、清廉而谦和的人, 适宜唱《国风》;直率而慈爱的人,适宜唱《商》;温良而善于决断的人,适宜唱《齐》。唱歌,就是 直抒胸臆进而展示自己的品德,感动自己进而感觉到天地也受到感应,四时和谐轮替,星辰正常运行, 万物抚育成长。《商》乐,是五帝遗留下来的歌,商人将它记录下来,所以叫做《商》;《齐》乐,是 三代遗留下来的歌,齐人将其记录下来,所以叫做《齐》。通晓《商》乐的人,遇事能够决断;通晓《 齐》乐的人,见利能够推让。遇事能够决断,这就是勇;见利能够推让,这就是义。又有勇又有义,如 果不是歌曲还有什么能长久地保存这些呢?所以歌者唱歌时歌声上仰如高腾入云,下降如坠落深渊,曲 折如弯拐回转,静止如枯槁之树,声调平直时可合矩尺测量,歌声圜转时可合圆规测度,声音连绵不断 仿佛一串珍珠。所以唱歌也和说话一样,不过是拉长了声音的说话。因为高兴,所以想说话;说话不足 以尽兴,就拖长了声调来说;拖长了声调还不足以尽兴,就吁嗟咏叹了;吁嗟咏叹还不足以尽兴,就不 知不觉地手也舞起来了、足也跳起来了。”

五、本周读书心得:
        这周没什么压力,也没有紧促的要完成每天的硬线,不在早上,但还是做了。想要调整生活节奏,还在调适中。心微动,为生而动,为活而动,不再完全是为我而动。焦虑还是有,盲乱还是在,但最终是没有决堤。这周读的乐记,把礼和乐联系起来了。原来的乐都是断的,真乐假乐在我这里统统都是贬义词,贪图亨乐混为一团。现在像是以慢慢的体会人活着到底怎么做才是乐,乐是可以的,是推崇的。心里又多了份生机。另外,这篇挑起了我想看周武王建国时的书的欲望,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智者,到底是怎么做到了安礼和乐平天下。埋下了一粒种子。当然,守礼安礼就更加的牢不可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8: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0-9-12 20:15 编辑

2020.9.12
第14周    精读《乐记》
1、背诵:已上传至群文件
2、心得:
    这周是精读,篇幅有点长,主要是围绕乐和礼之间的关系与形态来写的。它并不像我们平常所见的文章结构,总分总、回记、记叙、议论等,都不是。真的只能用根本未来概括。整体感觉是分的三大块:
未:礼乐是什么
本:礼乐的阴阳辨证关系与形态
根:礼乐的来源。三王五帝。如《商》《齐》等。
这样一整篇的阐述就把乐给讲活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是机。乐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喜怒哀乐敬爱,六者是感是物而后动。礼是生志的,乐是和众的。礼、乐、刑、政,者是趋一的。宫、商、角、徵、羽。君臣民事物。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天尊地卑。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先王制礼。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生民之道,乐为大焉。礼乐昭,天地合,阴阳相得,万物生。上下先后有序。述古乐,道其源。三王五帝通天彻地以制乐。
     贴着原文自己抽了一遍。落到我身上的,除了对礼乐的洗白,更为踏实的一点就是序、序位。长幼尊卑是如此的重要。天地之间,序位是礼的始端,人只要不讲序位,不论长幼、不顾前后、不理上下,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禽兽不如呗。序位不定,道就是乱的,一切都是乱的,怎么活怎么乱。天地相合构织出的这个生机,就像是张无尽的血管网,网着我们这些个丁丁点点。没了这张血管网,我们一个个的个体也就失去生机,被老天爷刑了,间苗了。这张血管网就是我们的前后左右上下四面八方的所有关系,我的序位来自于它们。我与它们是一体的。守住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也就守住了自己的序位,这样,便是守礼的开始。
    昨晚的一件事,心里不通快,不知道对方什么心情,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或许比我的要好点,因为我先退让了,我们本来是各执己见的,但最后我让她了。事后,不甘心,画卦也没太画完。一直在心里磨着,我守礼了吗?怎么做才能中正而不失礼。结合乐记来看,我的做法是合礼的,只是心里还没服自己,鉴于人与人之间的亲,我还算守住了底线。心里顺了,就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11: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9.19
    第15周   泛读《杂记》上下
一、抄写原文:己上传至微盘。
二、吟诵全文:已上传至微盘。
三、查字正音:
杂:一个林子里混合多种树木。
馆:古代接待官吏或名流食宿的地方。
升:将盛酒的酒斗从酒坛里提起。
讣:通告某人逝世的消息。
荐:席子下面保温保暖的草垫。
祥:用代表吉利的羊羔祭献祖宗神灵,以求平安幸福。
昆:表示在太阳下一起劳作的人们。
唯:表示一味学舌跟调,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语言。
三、读书心得:
       这一周,人有点乱,读起礼记来,也是浮着的。没读进去,得返工。实实在在的做着无礼的事。恬不知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21: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0-9-26 22:24 编辑

2020.9.25
第16周   泛读《丧大记》+普通精读《祭法》


一、抄写原文:
   《丧大记》
  疾病,外内皆扫。君、大夫彻县[xuán](同悬),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 ,体一人。男女改服。属[zhǔ]纩以俟绝气。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君、夫人卒于 路寝,大夫、世妇卒于適(同嫡)寝,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迁尸于寝,士、士之妻皆死于寝。
  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gǔn],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 赪[chēng],世妇以襢[zhàn]衣;士以爵弁,士妻以税[tuàn]衣。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面三号 [háo],卷[juǎn]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荣。其为宾,则公馆复,私馆不复。其在野,则升其乘 车之左毂而复。复衣不以衣尸,不以敛。妇人复,不以袡[rán]。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唯哭先复 ,复而后行死事。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 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 面。
  大夫之丧,主人坐于东方,主妇坐于西方。其有命夫、命妇则坐,无则皆立。士之丧,主人、父、兄、 子姓皆坐于东方,主妇、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凡哭尸于室者,主人二手承衾[qīn]而哭。
  君之丧未小敛,为寄公、国宾出;大夫之丧未小敛,为君命出;士之丧于大夫,不当敛则出。凡主人之 出也,徒跣[xiǎn],扱[chā](同插)衽,拊[fǔ]心,降自西阶。君拜寄公,国宾于位;大夫于君命,迎 于寝门外,使者升堂致命,主人拜于下;士于大夫亲吊,则与之哭,不逆于门外。夫人为寄公夫人出, 命妇为夫人之命出,士妻不当敛则为命妇出。
  小敛,主人即位于户内,主妇东面,乃敛。卒敛,主人冯(同凭)之踊,主妇亦如之。主人袒,说(通 脱)髦,括发以麻,妇人髽[zhuā],带麻于房中。彻帷,男女奉尸夷于堂,降拜。君拜寄公、国宾,大 夫、士拜卿大夫于位,于士旁三拜。大夫亦拜寄公夫人于堂上,大夫内子、士妻特拜命妇、汜(同泛) 拜众宾于堂上。主人即位,袭、带、绖、踊。母之丧,即位而免,乃奠。吊者袭裘,加武、带、绖,与 主人拾[jié]踊。
  君丧,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壶,雍人出鼎,司马县(同悬)之,乃官代哭。大夫官代哭,不县壶。士 代哭不以官。
  君堂上二烛,下二烛。大夫堂上一烛,下二烛。士堂上一烛,下一烛。宾出,彻帷。
  哭尸于堂上,主人在东方,由外来者在西方,诸妇南乡。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 门外见人,不哭。
  其无女主,则男主拜女宾于寝门内;其无男主,则女主拜男宾于阼阶下。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 。为后者不在,则有爵者辞,无爵者人为之拜。在竟内则俟之,在竟外则殡、葬可也。丧有无后,无无 主。
  君之丧,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殡,授大夫、世妇杖。子、大夫寝门之外杖,寝门之内辑之;夫人 、世妇在其次则杖,即位则使人执之。子有王命则去杖,国君之命则辑杖,听卜、有事于尸则去杖。大 夫于君所则辑杖,于大夫所则杖。
  大夫之丧,三日之朝既殡,主人、主妇、室老皆杖。大夫有君命则去杖,大夫之命则辑杖。内子为夫人 之命去杖,为世妇之命授人杖。
  士之丧,二日而殡,三日之朝,主人杖,妇人皆杖。于君命、夫人之命如大夫。于大夫、世妇之命如大 夫。
  子皆杖,不以即位。大夫、士哭殡则杖,哭柩则辑杖。弃杖者,断而弃之于隐者。
  始死,迁尸于床,幠[hū]用敛衾,去死衣,小臣楔[xiē]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君、大夫、士一也。
  管(通馆)人汲,不说(通脱)繘[yù]、屈之,尽阶不升堂,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御者 二人浴,浴水用盆,沃水用枓[zhǔ]。浴用絺[chī]巾,挋[zhèn]用浴衣,如他日。小臣爪足。浴余水弃 于坎。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衾而浴。
  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cuō]沐于堂上。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甸人为垼[yì]于西墙下,陶人出 重[chóng]鬲[lì]。管人受沐,乃煮之;甸人取所彻庙之西北厞[fèi]薪,用爨[cuàn]之。管人授御者沐 ,乃沐。沐用瓦盘,挋[zhèn]用巾,如他日。小臣爪手翦须,濡濯弃于坎。
  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设床,襢[tǎn](同袒)笫[zǐ],有枕。含 一床,袭一床,迁尸于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众士食粥,纳财,朝一溢米,莫(同暮 )一溢米,食之无算。士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夫人、世妇、诸妻皆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大夫之丧, 主人、室老、子姓皆食粥,众士疏食水饮,妻妾疏食水饮。士亦如之。
  既葬,主人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妇人亦如之。君、大夫、士一也。练而食菜果,祥而食肉。食粥于盛 [chéng],不盥,食于篹[suǎn]者盥。食菜以醯[xī]、酱。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
  期之丧,三不食,食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饮酒。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父在, 为母为妻。
  九月之丧,食饮犹期之丧也。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五月、三月之丧,壹不食,再不食可也。比葬, 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
  叔母、世母、故主、宗子,食肉饮酒。
  不能食粥,羹之以菜可也。有疾,食肉饮酒可也。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麻在身。
  既葬,若君食之则食之,大夫、父之友食之则食之矣,不辟[bì]粱肉,若有酒醴则辞。
  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君以簟[diàn]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小敛,布绞[xiáo],缩者一,横者 三。君锦衾[qīn],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衣十有九称[chèn],君陈衣于序东,大夫、士陈衣于房中 ,皆西领,北上,绞、紟[jìn]不在列。
  大敛,布绞,缩者三,横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君陈衣于庭,百称,北领,西上。大 夫陈衣于序东,五十称,西领,南上。士陈衣于序东,三十称,西领,南上。绞、紟如朝服,绞一幅为 三,不辟[bò](通擘)。紟五幅、无紞[dǎn]。
  小敛之衣,祭服不倒。
  君无襚,大夫、士毕主人之祭服,亲戚之衣受之,不以即陈。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大 敛,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衣、褶[dié]衾,大夫、士犹小敛也。
  袍必有表,不襌[dān],衣必有裳,谓之一称。凡陈衣者实之箧[qiè],取衣者亦以箧,升降者自西阶。 凡陈衣不诎[qū] ,非列采不入,絺[chī]、绤[xì]、纻[zhù]不入。
  凡敛者袒,迁尸者袭。
  君之丧,大(同太)胥是敛,众胥佐之。大夫之丧,大胥侍之,众胥是敛。士之丧,胥为侍,士是敛。
  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xiáo]不纽。
  敛者既敛必哭,士与其执事则敛。敛焉则为之壹不食。凡敛者六人。
  君锦冒,黼[fǔ]杀,缀旁七。大夫玄冒,黼杀,缀旁五。士缁冒,赪[chēng]杀,缀旁三。凡冒,质长与 手齐,杀三尺。自小敛以往用夷衾,夷衾质、杀之裁犹冒也。
  君将大敛,子弁绖,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父兄堂下北面;夫人、命妇 尸西,东面;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铺席,商祝铺绞[xiáo]、紟[jìn]、衾、衣,士盥于盘上,士举迁尸于 敛上。卒敛,宰告,子冯之踊,夫人东面亦如之。
  大夫之丧,将大敛,既铺绞、紟、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入, 升堂。君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主人房外南面;主妇尸西,东面。迁尸 。卒敛,宰告,主人降,北面于堂下。君抚之,主人拜稽颡,君降,升主人冯之,命主妇冯之。
  士之丧,将大敛,君不在,其余礼犹大夫也。
  铺绞[xiáo]、紟[jìn]踊,铺衾踊,铺衣踊,迁尸踊。敛衣踊,敛衾踊,敛绞、紟踊。
  君抚大夫,抚内命妇。大夫抚室老,抚侄、娣。君、大夫冯父、母、妻、长子,不冯庶子。士冯父、母 、妻、长子、庶子。庶子有子,则父母不冯其尸。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君于臣抚之,父母 于子执之。子于父母冯之,妇于舅姑奉(通捧)之,舅姑于妇抚之。妻于夫拘之,夫于妻、于昆弟执之 。冯尸不当君所。凡冯尸,兴必踊。
  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shān]枕凷(同块),非丧事不言。君为庐,宫之,大夫、士襢(同袒 )之。既葬,柱楣,涂庐,不于显者。君、大夫、士皆宫之。
  凡非适子者,自未葬,以于隐者为庐。
  既葬,与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国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
  君既葬,王政入于国,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葬,公政入于家,既卒哭、弁、绖、带,金革之事 无辟[bì]也。
  既练,居垩室,不与人居。君谋国政,大夫、士谋家事。既祥,黝垩。祥而外无哭者,禫[dàn]而内无哭 者,乐[yuè]作矣故也。禫而从御,吉祭而复寝。
  期,居庐,终丧不御于内者,父在为母、为妻。齐衰期者,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御于内。
  妇人不居庐,不寝苫[shān]。丧父母,既练而归;期、九月者,既葬而归。
  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
  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月、忌日则归哭于宗室;诸父、兄弟之丧,既卒哭而归。
  父不次于子,兄不次于弟。
  君于大夫、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则小敛焉。于外命妇,既加盖而君至,于士,既殡而往,为之赐, 大敛焉。夫人于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小敛焉。于诸妻,为之赐,大敛焉。于大夫、外命妇,既殡而 往。
  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礼,俟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祝 代之先。君释菜于门内。祝先升自阼阶,负墉南面。君即位于阼。小臣二人执戈立于前,二人立于后。 摈者进,主人拜稽颡。君称言,视祝而踊,主人踊。大夫则奠可也,士则出俟于门外,命之反奠乃反奠 。卒奠,主人先俟于门外。君退,主人送于门外,拜稽颡。
  君于大夫疾,三问之;在殡,三往焉。士疾,壹问之;在殡,壹往焉。
  君吊则复殡服。
  夫人吊于大夫、士,主人出迎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夫人入,升堂即位。主妇降自西阶,拜稽颡 于下。夫人视世子而踊。奠如君至之礼。夫人退,主妇送于门内,拜稽颡,主人送于大门之外,不拜。
  大夫君,不迎于门外,入即位于堂下。主人北面,众主人南面,妇人即位于房中。若有君命,命夫、命 妇之命,四邻宾客,其君后主人而拜。
  君吊,见尸柩而后踊。
  大夫、士若君不戒而往,不具殷奠,君退必奠。
  君大棺八寸,属[zhǔ]六寸,椑[bì]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 寸。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鐟[zān]。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
  君盖用漆,三衽三束。大夫盖用漆,二衽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
  君、大夫鬊[shùn]、爪实于绿中,土埋之。
  君殡用輴[chūn],欑[cuán]至于上,毕涂屋。大夫殡以帱[dào],欑置于西序,涂不暨于棺。士殡见(同 现)衽,涂上。帷之。
  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
  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fǔ]荒,火三列,黼三列。素锦褚,加伪荒。纁纽六,齐五采,五贝。 黼翣二,黻[fú]翣二,画翣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纁戴六,纁披[bì]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 。画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zhǔ]。纁纽二,玄纽二,齐三采,三贝。黻翣二,画翣二,皆戴绥。 鱼跃拂池。大夫戴前纁后玄,披亦如之。士布帷,布荒,一池,揄[yáo]绞[xiáo]。纁纽二,缁纽二,齐 三采,一贝。画翣二,皆戴绥。士戴前纁后缁,二披,用纁。
  君葬用輴[chūn],四綍[fú](同绋),二碑,御棺用羽葆。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御棺用茅(通旄 )。士葬用国车,二綍,无碑,比出宫,御棺用功布。
  凡封,用綍去碑负引。封以衡,大夫、士以咸[jiān](通缄)。君,命毋哗,以鼓封;大夫,命毋哭; 士,哭者相止也。
  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君容柷[zhù],大夫容壶,士容甒[wǔ]。君里椁、虞筐,大 夫不里椁,士不虞筐。


   《祭法》
   祭法:有虞氏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kù],祖颛顼[zhuān xū]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gǔn],祖颛顼而宗 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xiè]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jì],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yì]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xīng]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 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yú]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 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同现)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 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 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tiāo]、坛、墠[shàn]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 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 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诸侯立五庙、一坛 、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 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適[dí]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 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 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 ,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háng],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 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 曰门,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王下祭殇五:適子、適孙、適曾孙、適玄孙、適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zāi](同灾)则祀 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 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 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gǔn]障洪水而殛[jí]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 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 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 族也,不在祀典。

二、正音查字:
丧:桑树上众多蚕虫蚕食桑叶
疾:像一个人被箭矢射中。

病:病人躺在床上发汗。古人称外伤为“疾”,称内患为“病”。
卒:在衣服上交错捆绑,也就是用绳索在裹尸布上交错捆绑,表示远古抛葬仪式前敛尸者给死者整理并固定衣着。

迁:不停地行走。
敛:以行罚的权威强制统一认识,接受命令。
杖:手持木棍拄地。
祭: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
法:天道。
坛:古代为祭祀、朝会而建的塔形土台。
泰:泼水清洗。
坎:阻碍前进、令人叹息的陷坑叫“坎”;阻碍前进、令人叹息的高耸土埂叫“坷”。
折:用斧子将树木砍成两段
社:祭祀敬神的土台,台上种植象征大地滋生力量的树木。
厉:石间毒蝎

三、吟诵:已上传至微盘。

四、翻译《祭法》:
    上古时祭祀的方法是:有虞氏以禘祭祭祀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帝喾配祭,以祖祭祭祀颛顼而以宗祭祭 祀尧。夏后氏也以禘祭祭祀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鲧配祭,以祖祭祭祀颛顼而以宗祭祭祀禹。殷人以禘 祭祭祀帝喾,在南郊祭天时以冥配祭,以祖祭祭祀契而以宗祭祭祀汤。周人以禘祭祭祀帝喾,在南郊祭 天时以后稷配祭,以祖祭祭祀文王而以宗祭祭祀武王。
  在泰坛上堆积木柴焚烧玉帛、牺牲,使气味上达天神,这是祭天。在泰折坛上掘坑掩埋缯帛、牺牲,以 下通地祇,这是祭地。两种祭祀都用赤色的小牛。在泰昭上掘坑掩埋羊、豕,这是祭四时。在坎穴、祭 坛上进行禳除灾患和祈福的仪式,这是祭寒暑。王宫坛,是祭日神;夜明坛,是祭月神;幽宗坛,是祭 星辰之神;雩宗坛,是祭水旱之神;在四方各设一坎一坛,是祭四方之神。山林、川谷、丘陵能够生成 云气,呼风唤雨,出现怪物的,都是神。统治天下的人,得祭祀天地之间的各种神祇。诸侯只能在其领 地祭祀那些神祇,如果失去分封的领地就不能再祭祀那些神祇。
  大体上,生于天地之间的都叫作“命”,万物死亡都叫作“折”,人死了叫作“鬼”,这些名称是五代 以来不曾改变的。七代以来所更动确立的,只有禘祭、郊祭、宗祭、祖祭四种祭祀的对象,其余的都相 沿没有改变。
  天下有天子统治,天子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又为卿大夫及有功之士建置都邑,设立庙、祧、坛、墠四 种祭祀制度,依地位尊卑确定所祭先祖的亲疏关系以及庙数与祭祀的多少。所以天子设有七庙、一坛、 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四是显考庙,五是祖考庙,这五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 是远祖庙,远祖庙就是祧庙,祧庙有二,按四时祭祀即可。祧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就设坛祭祀,从设坛 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主不必祭 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诸侯设有五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 考庙,这三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显考庙、祖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祖考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 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 没有祈祷就不必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大夫设有三庙、二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 庙,三是皇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祖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祖考以上的 祖先称为鬼。上士设有二庙、一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没有庙,如果有所 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中士、下士设有一庙:考庙。王考没有庙,可以考庙祭祀 他。王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庶士、庶人没有庙,死后称为鬼。
  天子为百官众民立社,称为“大社”;天子也为自己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 社”;诸侯也为自己立社,称为“侯社”。大夫以下包括士、庶人,聚居满百家就可以立社,称为“置 社”。
  天子为百官众民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泰 厉,六是户神,七是灶神;天子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诸侯为国民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 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公厉神;诸侯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 礼。大夫设立祭祀三种神的典礼:一是族厉神,二是门神,三是行神。上士设立祭祀两种神的典礼:一 是门神,二是行神。庶士、庶人设立祭祀一种神的典礼:或是祭户神,或是祭灶神。
  天子下祭其五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有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下祭其三代未 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嫡曾孙;大夫下祭其两代示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上 士与庶人,只祭到其夭亡的嫡子而已。
  圣王的祭祀制度规定,能实行法制于人们的就祭祀他,因勤劳国事而死的就祭祀他,因建立功劳平定国 家的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灾害的就祭祀他,能抗御特大祸患的就祭祀他。所以厉山氏统治天下时,他 的儿子名农,能播种百谷。到夏朝衰微时,周族的弃继承了农,因此就把弃与农作为谷物之神——稷神 来祭祀。共工氏称霸九州时,他的儿子名后土,能平治九州,因此就把后土作为土地之神——社神来祭 祀。帝喾能观测天空星辰运行次序而公布于天下,尧能赏赐公平、依法行刑,并最终禅让于舜,舜因勤 于众人之事而死于苍梧之野,鲧围堵洪水不成,遭到流放而死,禹能修正父亲鲧的办法而治服洪水,黄 帝为百物确定了名称并教给人们,与人们共享天下财利,颛顼能修订黄帝之法,契担任司徒之官而成功 地对人们施行了教化,冥担任水官勤劳而死,汤用宽容之道治理人们而除去夏桀的暴政,文王以文韬治 国,武王以武功为人们剪除商纣为虐之灾。以上这些都是对人们有功劳的人,所以要祭祀他们。至于日 、月、星辰,是人们所瞻仰的,山林、川谷、丘陵,是人们获取财用的地方,这些与上述祭祀类别不同 ,所以不包括在此类祭祀中。
   
五、本周读此两篇心得:

      这周,能读了。按要求完成了本周学习任务,认真读礼记,确实是换了频道。强行停下手中的杂活,脑中的杂念,拿起书,跟着内容走,一切便淡然起来。随着书一起走进丧礼现场,看着他们所做的一切,庄重而神圣。不再那么怕死人怕尸体。想起爷爷去世外婆去世奶奶去世,哎,早点读礼记可能,我可能做的比现在好。祭法一篇更是简明精准,直述源头。这样,心里更实了。对天地山川社稷的感受换了个切入点,很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23: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0-10-4 00:18 编辑

2020.10.3


第17周   祭义第二十四
一、抄写原文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 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chuàng]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chù]惕之心, 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致齐(同斋)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
  祭之日,入室,僾[ài]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xuán]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xì]然 必有闻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 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 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飨者,乡(通向)也。乡之然后能飨焉。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zuò]。 君牵牲,夫人奠盎[àng];君献尸,夫人荐豆。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 !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 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王之诗也。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 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仲尼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què],其行也趋趋[cù]以数(通速)。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济 [jǐ]济漆[qiè]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 自反也。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 其礼乐,备其百官,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 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zhǔ]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 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庶 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孝子之祭也,尽其悫[què]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 听命,则或使之也。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qū],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 立,如将受命,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进而不愉,疏也;荐而 不欲,不爱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彻而退,无敬齐之色,而忘本也。如是而祭,失之矣。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同捧)盈,洞 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恪[kè],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 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 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通悌)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 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
  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 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通措)诸天下,无所不行。”
  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 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kuī]取膟[lǜ]膋[liáo],乃退 [xún]祭祭腥而退 ,敬之至也。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 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 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 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 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 ,教之至也。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xūn]蒿凄 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tiāo],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
  “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fán]燎膻(当为馨)、芗(通香), 见以萧光,以报气也,此教众反始也。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通夹)甒[wǔ],加以郁 鬯,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 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hóng],躬秉耒[lěi];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 、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zī]盛[chéng],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通斋)戒沐浴而躬朝之,牺、牷[quán]祭牲必于是取之 ,敬之至也。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吉然后养之。君皮弁、素积,朔月、月半,君巡牲。 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宝,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及大昕之朝,君皮 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奉种浴于川,桑于公桑,风戾以食之。岁既单 (通殚)矣,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遂副、袆[huī] 而受之,因少牢以礼之。古之献茧者,其率用此与?及良日,夫人缫[sāo],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 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fǔ fú]、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 敬之至也。”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 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 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 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 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众不生慢易焉。故德煇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故曰 :‘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 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服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 。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 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同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通灾)及于亲 ,敢不敬乎?亨(同烹)、孰、膻(应是馨)、芗(通香),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 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 ;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 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 反此作。”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通敷)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fǎng]诸东 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 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 :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 ,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 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chōu]矣,数月不出,犹有忧 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 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故君子顷(通跬)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 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 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 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君 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通悌)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 、徒辟[bì]。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 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tián](通畋)徒,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獀[sōu]狩 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 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sì]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 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sì]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yìn],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大(同太)子齿。
  天子巡守,诸侯待于竟(通境),天子先见百年者。
  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西行,东行者弗敢过。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与之揖让,而后及爵者。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 长老。禄爵庆赏,成诸宗庙,所以示顺也。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gǔn](通衮)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 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善则称人,过则称己。教不伐,以尊贤也。
  孝子将祭祀,必有齐[zhāi]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 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qū],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 ,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yáo]陶遂遂,如将复入然。是故,悫[què]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 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同述)省之,孝子之志也。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二、正音查字:
祭: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
义: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
疏:表示带着包囊离家而行。
怠:幼儿早亡,心灰意冷。
齐: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
怀: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
忌:想法受约束,不能随心所欲。
报:古代法官升堂传令,带押罪犯受审。

孝: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
谕:用形象生动的类比,让人理解、接受抽象的观点。
伐:“征”是为了纠正一方错误而动武、出于正义而兴师问罪,多褒义;“伐”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而进兵杀戮,多中性。
屈:表示离开住所排泄。
三、翻译:

   祭祀的次数不要太多,太多了就会感到厌烦,感到厌烦就是对神的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要太少,太少 了就令人怠惰,怠惰就会忘记神灵。所以君子配合天的运行规律举行祭祀,春天举行礿祭,秋天举行尝 祭。秋天霜露降落,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产生凄怆酸楚之心,这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想到了死去 的亲人。春天雨露湿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产生警惕戒惧之心,好像马上要见到死去的亲人。 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亲人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亲人离去,所以礿祭能奏乐而尝祭不能奏乐。
  祭祀前三日,在内宅举行致斋;祭祀前十天,在外舍举行连续七天的散斋。举行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 死者生前的起居,思念死者生前的谈笑,思念死者生前的志意,思念死者生前的喜乐,思念死者生前的 爱好。致斋三天,就好像真正见到了为此举行斋戒的亲人。
  到了祭祀那天,进入庙室就仿佛看到了去世的亲人在神位上;祭祀结束转身出门,肃然起敬地听到了亲 人的动静;出门倾听,又哀愁地听到了亲人的叹息声。所以先王对先祖的孝是,先祖的容貌总在眼前不 会忘记,先祖的声音总在耳边不会断绝,先祖的志意爱好总在心中不会忘记。先王对先祖有着至上的热 爱,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永远在心间存在;先王对先祖有着至诚的忠心,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总在面前显现 。先祖的容貌形象永在心间存在、总在面前显现,又怎么会对他们不恭敬呢!
  君子在父母健在时要恭敬地奉养,父母去世后要恭敬地祭享,总想着终身都不能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 有终生的丧事,这是指父母的忌日。忌日这一天不做别的事情,并不是说这一天不吉利,而是说这一天 的君子的心思都在惦记着悼念父母,而不敢再分心去做自己的私事。
  只有圣人才能真诚地祭飨上帝,只有孝子才能真诚地祭飨双亲。飨,是向的意思。诚心向往,才能使神 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尸面前不会有不和悦的容色。举行祭祀时,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国君夫人 摆设盎齐之酒;国君亲自向尸献酒,夫人进献上盛放于豆的肉酱。卿大夫们协助国君行礼,卿大夫之妻 协助夫人行礼。祭祀时,整整齐齐多么诚恳恭敬啊!和和悦悦多么忠心耿耿啊!勤勤勉勉多么期待神灵 来享用祭品啊!
  文王在祭祀时,事奉死去的父母的神灵就像他们活着时一样,思念死去的亲人好像也不想再活下去了, 每逢父母的忌日必定哀伤,说到父母的名讳就像见到了死去的双亲,祭祀时表现出忠心耿耿。像面对双 亲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像世人见到美色时的渴求欲望,能做这样的,只有文王了吧?《诗经﹒小雅﹒小 宛》说:“天已发亮还睡不着,这是因为怀念死去的双亲。”说的就是文王啊。祭祀的第二天,直到天 亮还睡不着,准备祭飨迎接双亲的神灵,又因此而更加思念他们。祭祀的日子里,快乐和哀伤参半:想 到双亲的神灵来接受祭飨,心中必定很快乐;想到双亲的神灵祭飨后又要离开,心中必定很哀伤。
  孔子在秋天举行尝祭,捧着祭品进献,他亲自执事,举止质实,行走往来步履急促。祭毕,子贡问道: “老师曾说过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今天看老师您的祭祀,神态也不端庄,容貌也不威仪, 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讲究威仪,讲的是容貌,那说明是关系疏远。神态端庄,也讲的是容貌 ,是自我的修饰整饬。如果容貌威仪造成关系疏远,如果自我修饰整饬影响到与神明的交接,那么为什 么还要讲究神态端庄、容貌威仪呢?天子、诸侯的宗庙祭祀,举行馈食之礼,乐舞合成演出,为尸进献 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各司其职,助祭者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他们看见了、听见 了神明,有和神明的交互感应吗?我是说过关于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的话,但是岂可执此一端, 一概而论?孝子与宾客,应当各自有各自的神态和容貌。”
  孝子将举行祭祀,相关的事情不可不提前考虑,到祭祀时,应具备的物品不可不齐备,要心无旁骛、专 心致志地去置办。宫室修整完毕,墙屋布置妥当,各种物品都已齐备,孝子夫妇就要进行斋戒,要洗头 洗澡,换上庄重的祭祀礼服,手捧祭品谨慎小心,仿佛像是拿不动似的,又像是怕失手掉落的样子,这 是孝敬之心至高无上的表现吧!祭祀时向神灵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的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到齐了各 司其职,捧着祭品向神灵进献。于是,通过祝官禀告鬼神,将孝子的心意晓谕鬼神,孝子便仿佛看见了 神明,听见了神明,与神明交相感应了,热切地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这就是孝 子的心愿。
  孝子的祭祀,尽其忠诚之心而表现出忠诚,尽其诚信之心而表现出诚信,尽其恭敬之心而表现出恭敬, 尽循礼仪而没有过失。祭祀之时进退必定恭恭敬敬,就像听到亲人的命令,就像按照亲人的指使。孝子 对祭祀的态度是可以通过他的表现知道的:他站立时恭敬地弯曲着身躯,他前行时恭敬地神态愉悦,他 进献祭品时恭敬地期待神明的品尝。他后退站立时,仿佛即将接受神明的命令,祭祀完毕撤下祭品而退 出时,他庄敬肃穆的神色始终挂在脸上,这就是孝子祭祀时的表现。如果站立时不弯曲身躯,就显得固 陋无礼;如果前行时神态不愉悦,就显得疏远神明;如果进献祭品时没有期待神明的品尝,就显得不爱 神明;如果退回原位站立时没有像在接受神明的命令,就显得倨傲怠慢;撤下祭品退出时没有庄敬肃穆 的神色,就显得忘本。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孝子对父母有深厚的爱,心中就一定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有愉悦的神色;脸 色有愉悦的神色,就一定会有温婉的容貌。孝子祭祀时手捧祭品就像捧着美玉一样谨慎,又像端着盛满 水的器皿一样小心,那恭敬专一的样子,好像拿着重得拿不动的东西的样子,又好像是生怕失手掉落的 样子。严肃威重,俨正恭敬,并不是孝子用来事奉双亲的态度,孝子事奉双亲不需用成人之道而应该有 孺子之心。
  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项:尊重有德之人,尊重高贵之人,尊重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孩童。这 五项,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为什么要尊重有德之人呢?是因为他们接近圣贤之道;尊重高贵之人, 是因为他们接近国君;尊敬老人,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双亲;尊敬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 兄长;慈爱孩童,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能做到 极致的悌,就近似于天下之霸。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是因为即使是天子也一定有父亲 ;能做到极致的悌,就是近似于天下之霸,是因为即使是诸侯也一定有兄弟。对于先王的教导,如果能 遵循不改,就可以领导天下国家。
  孔子说:“国君倡导爱心,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和睦敦厚;国君倡导尊敬,要从敬 自己的兄长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顺应服从。教导人们慈爱和睦,人们就会以尊敬父母为贵;教导人们 尊敬兄长,人们就会以顺从命令为贵。孝敬地事奉双亲,顺从地听从命令,能将这两条实施于天下,就 没有行不通的事了。”
  一辈子举行南郊祭天典礼,有丧事的人家不敢哭泣,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门,这是对天恭敬至极的表 现。举行宗庙之祭的当天,国君亲自牵着上等的牺牲,嗣子与国君要对牵着次一等的牺牲,卿大夫按次 序紧随其后。进入庙门后,把牺牲拴系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割取牛毛进献给神灵,以牛耳 之毛为尊,然后宰杀牺牲,用鸾刀分割牲体,取出肠间脂肪进献给神灵,才退下。接着用在热汤中煮得 半生不熟的肉献祭,还要用生肉献祭,然后退下,这就是对神灵恭敬至极的表现了。
  南郊祭天,祭典最为隆重地报答上天众神,而以祭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夏人在凌晨天明日将出之 时祭天,殷人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祭天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祭日在高坛,祭月在凹坑,这是为了区 别幽暗和光明,以此确定上与下。祭日于东方,祭月于西方,这是为了区别外和内,以此端正方位。因 为日出于东方,月生于西方,黑夜与白天长长短短,日月始终循环往来、周而复始,而使天下万物和谐 共生。
  天下的礼,是让人们返归初始,报答上天;是让人们敬事鬼神,报答祖先;是让人们和谐,财用丰足; 是让人们去恶讨暴,懂得道义;是让人们谦恭不争,平和礼让。人们返归初始,就培厚了人性根基;人 们敬事鬼神,就使人尊敬长上;人们财用丰足,就为人们树立了纲纪;人们懂得道义,就上、下理顺关 系而无悖逆;人们谦恭平和,就让人们去除了纷争。把这五项合起来,用以作为治理天下的礼,虽然还 有怪异邪恶的现象,然而不能加以整治的情况,那也极其微少了。
  宰我说:“我听说过鬼神这个名称,但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气,是人体中神充盈旺 盛的表现;魄,是人体中鬼充盈旺盛的表现。人死后合祭鬼与神,是圣王礼仪教化的顶峰。
  “所有生物必定都会死去,死后必定归于泥土中,这就叫做‘鬼’。骨肉腐烂于地下,被野土掩埋。而 精气则发扬于上,闪烁着神灵光明,散发着升腾的香气,使人感到凄楚悲怆,这就是百物的精气,是神 的显现。依凭生物的精气,圣人为它制定了名称明确地命名为鬼、神,用以作为民众尊崇的标志,让百 姓都畏惧,让众人都服从。圣人认为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于是又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和祧庙,以区别 民众与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们缅怀先祖,追念本初,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初始。
  “民众对尊长的服从就自此发端,因此能够很好地听从而且迅速地接受。圣人既已确认了气与魄,并设 立鬼、神两个名称,就相应地设立两种报祭的礼仪:一是朝事之礼,即在祭日的早晨进献血腥,将肠间 脂肪放在香蒿上焚烧,油脂和蒿的香气一道上腾,这是用气味来报答气,即报答神,以此教导民从追怀 始祖,报答本初。二是馈熟进献黍稷之礼,献上牺牲的肝、肺、头、心,加上两甒醴酒,另加郁鬯香酒 ,这是来报答魄,即报答鬼,祭祀时并赐食民众,饮食燕饮,以此教导民众互亲互爱,上有恩赐于下, 下乃感恩于上,上下情感交融,这就是礼仪的极致。
  “君子们返怀远祖,追念本始,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由来。所以对先祖致以敬意,抒发感情,竭尽 全力从事祭祀之事来报答亲人,不敢不尽心尽力。所以从前天子藉田千亩,春天里戴上系有红色帽带的 礼帽,亲自手势耜耕作;诸侯藉田百亩,春天里戴上系有青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执耒耜耕作。藉男的 收获用以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和先祖,用于祭祀的醴酒、酢醋、黍稷等祭品,也从藉田的收获中制作 ,这是向鬼神致敬的最高表现。
  “古时的天子、诸侯一定设有专门饲养牲畜的官员,每年要祭祀时,天子和诸侯斋戒沐浴后亲自前往视 察,祭祀所用的纯色的牺牲和身体完好的牺牲,一定要在这里挑选,这是向鬼神表达最高的敬意。祭祀 前三个月,国君派人把准备用于祭祀的牛牵来,亲自察看,选择毛色和身体,然后加以占卜,如果是吉 兆,就交由官家圈养起来。圈养期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国君要穿上皮弁礼服,亲自巡视察看此牛。 这样的尽心尽力,这是对鬼神的孝心的最高表现。
  “古时候天子、诸侯都有公家的桑园和蚕室,在临近河边的地方建造。建的蚕室高一丈,围墙上插着荆 棘,门扇在外向内开。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国君身穿皮弁礼服,通过占卜挑选后宫中得吉兆的夫人和 世妇,让她们到蚕室去养蚕。夫人和世妇捧着蚕种到河里浸泡一下,再到公家的桑园里采摘桑叶,让风 吹干桑叶用来喂蚕。等到三月末四月初,世妇们结束养蚕之事,于是捧着蚕茧请国君验看,然后将蚕茧 南给夫人。夫人说:“这是给国君做祭服用的吧?”然后头戴发饰,身穿袆衣接收下来,并用少牢之礼 慰问南茧的世妇。古代献茧之礼,大概者是这样的吧?等到吉日,国君夫人就开始缫丝,将蚕茧放入盆 中,用手将蚕茧浸泡在盆中反复三次,每次抽出一根丝头,然后把蚕茧分给占卜选出的有吉兆的后宫夫 人和世妇,让她们缫丝,缫丝完毕后把丝染成红色、绿色、黑色、黄色,制成带有斧形的黼纹或是两个 “弓”字相背的黻纹图案的祭服。祭服做成后,国君穿上它去祭祀先王、先公,这是向先王、先公致敬 的最高表现。”
  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以乐来修养心性,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 而产生。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 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于天,通达于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言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 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修治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 贵,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 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 ,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 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 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 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乐,是感动、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影响人的外貌的。所以礼承担退减的功能,乐承担增盈 的功能。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令人自勉精进,通过自勉精进表现善与美;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令人返归 本性,通过归返本性表现善与美。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不自勉精进就会销蚀志意;乐,承担增盈的功 能而不返归本性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讲求往来报答而乐讲求返回本真。礼能做到往来报答就令人喜乐 ,乐能做到返回本真令人心安理得。礼的往来报答,乐的返回本真,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曾子说:“孝有三等:大孝是使父母受到他人的敬重,其次是不令父母蒙羞受辱,最下等是只能养活父 母。”公明仪问曾子说:“老师您可以称得上是孝了吧?”曾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 君子所说的孝,是在父母未张嘴说话之前就预先体察他们的心意,就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并让父母知 晓事物的道理。曾参我只不过是能养活父母而已,怎么能称得上孝了呢?”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用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去行事,怎么敢不敬慎呢?日常生活举止 不庄重,是不孝;事奉君主不忠心,是不孝;身居官位不恭谨,是不孝;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是不孝 ;临阵作战不勇敢,是不孝。这五件事做不到的话,灾祸就会延及父母,怎么敢不敬慎呢?烹熟食物, 馨香芬芳,自己尝试过,然后才进献给父母享用,这并不是孝,只是奉养而已。君子所谓的孝,是做到 让全国人都羡慕地称赞说:‘真幸运呀,有这样的儿子!’这才是孝。教化众人的根本是孝,孝行最基 本的就是奉养父母。奉养还是可能做得到的,一直保持敬慎之心去奉养就难了;以敬慎之心去奉养父母 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就难了;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父母在 世一直如此就难了。父母去世后,自身谨慎行事,不让坏名声玷污了父母,这才称得上是终身行孝。所 谓仁,就是以孝行仁;所谓礼,就是以礼践履孝行;所谓义,就是行孝合宜,外施义行;所谓信,就是 诚信行孝;所谓强,就是以行孝道为强盛。喜乐由于顺从孝道而生,刑罚由于违反孝道而成。”
  曾子说:“孝,树立它而充塞于天地之间,传播它而横溢于四海之内,施行于后世而没有一朝一夕片刻 的停止,推行至东海而成为准则,推行到西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南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北海而成为 准则。《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不服从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曾子说:“树木要在适当的时节砍伐,禽兽要在适当的时节猎杀。孔子说:‘砍断一株树,猎杀一头兽 ,若不在适当的时节,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不匮乏。想着父母的慈 爱,努力耕作而忘记劳苦,可称为用体力的孝了;能尊重仁德、安行道义,可称为用功劳的孝了;在天 下广施德政,国家繁荣而物品齐备,父母去世后天下都来助祭,可称为不匮乏的孝了。父母疼爱自己, 就喜乐而不敢忘怀;父母厌恶自己,就戒惧而没有怨恨。父母有过错,委婉劝谏而不违逆;父母去世后 ,一定要用从仁者那里获得的粟米来祭祀父母。这就是所谓依礼行孝,善始善终。”
  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几个月没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他的学生问:“老师您的脚伤已经痊愈 ,几个月养伤不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这是为什么?”乐正子春说:“你问得真好呀!你问得真 好呀!我听我的老师曾子说,我的老师曾子听孔子说:‘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养的,没有比人更大、更 高贵的了。父母完完整整地生下儿子的身体,做儿子的死后也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父母,这才可称得上孝 。不亏损自己的形体,不使自己蒙受恶名,这才可称为完完整整归还父母。所以君子半步也不敢忘记孝 道。’现在我忘记了孝的道理,我因此有忧虑的神色。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 忘记父母。由于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时要走大道而抄小路,过河时要乘坐舟船而不敢 游水,这都是因为不敢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去冒险行事。由于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坏话不 出于自己的口中,怨恨的话也就不会反过来报复自己。不使自身受辱,是不让父母蒙羞,就可以称得上 孝了。”
  从前,有虞氏崇尚有德行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夏代崇尚有爵位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殷代崇尚富贵之 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周代重视亲属关系而尊重年长之人。虞、夏、殷、周四代,是天下的盛世,他们都 没有忽视年长之人。年长之人受到天下人的尊重是由来已久的事了,仅次于侍奉双亲。所以朝廷上如果 爵位相同,那么按年齿排序,年长者居于上位。七十岁的长者,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 ,就要为他铺设坐席,八十岁的长者,行过朝见礼后就可以直接退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亲自到 家里求教,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朝廷了。行路时,不能和年长者并肩而行,长者是兄辈,就 微微斜错在他身后走,是父辈,就跟随在他身后走,在路上遇到老者,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都要避让 。头发斑白的老人总有人扶持帮助,不会自己负重行走在路上,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道路了 。居住在乡里也重视长幼之序、年齿尊卑,老而贫穷的人不会被遗弃,不会以强凌弱,不会以众欺寡, 这样,敬重兄长的的悌道就通达于乡里了。按照古代规定,到了五十岁就不在田猎时担任驱逐野兽的工 作了,而分配猎物时要给年长者多分一些,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田猎之中了。在军旅队伍中 ,如果爵级相同那么年长者就居上位,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军旅之中了。尊老敬长的孝悌之 道,发端于朝廷,通行于道路,延伸至乡里,推行于田猎,整修于军旅,民众宁可为孝悌道义而死也不 敢违背它。
  周天子在明堂祭祀文王,是为了教导诸侯行孝道、尊祖敬父。在太学里宴请供养三老、五更,是为了教 导诸侯行悌道、敬重兄长。在西学里祭祀先代贤人,是为了教导诸侯尊重有德之人。天子亲耕藉田,是 为了教导诸侯奉养神灵先祖。诸侯朝觐天子行礼,是为了教导诸侯为臣之道。以上五项,是天下最重大 的政教。
  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 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样行悌道、尊敬兄长。所以乡里按 年齿排序、尊重老人,贫穷的老人也不被遗弃,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这都是由太学教育出来的。
  天子在四郊设立学校,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太子也要和同学们一道按年龄大小排尊卑顺序。
  天子巡守各国,各国诸侯要在国境上恭候,天子到诸侯国中要先去见百岁的老人。
  八十、九十岁的老人向东走,往西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如果老人向西走,往东去的 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老人如果想要说政事,国君就要到老人家里去听取。
  一命之官在乡里要按年龄大小和乡人排尊卑位次顺序,二命之官在本族和族人中要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 次顺序,三命之官就不用与他人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了,可以直接居上位。如果族人有七十岁以 上的,虽然是三命之官,也不敢位居其上。
  年届七十的官员,没有重大的事情不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入朝,国君一定要先与他作揖行礼,然后再 和卿大夫施礼。
  天子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上天。诸侯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天子。卿大夫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 于诸侯。士和庶人有了善行,要说是本于父母的教导,而归功于长辈。颁赐俸禄、爵位以及受赏庆功等 事,要在祖庙中完成相应的仪式,这是为了表示对先祖长辈的敬顺尊重。
  从前,圣人根据天地阴阳变化所显示的吉凶之兆,创作了《易》书。卜筮的官员抱着龟甲面朝南站立, 天子头戴冠冕,身穿龙图案的礼服,面朝北站立,即使天子十分明智,也必定要用龟甲判断自己的意图 是否正确,不敢独断专行,这是对上天的尊重。做了好事要归功他人,有了过失要检讨自己。要教导人 们不要矜持自大,要尊重贤能。
  孝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以恭敬的心来考虑祭事,准备祭服和祭品,修饰宫室,治理各项事务。等到 祭祀那天,脸色必定温和谦恭,行为举止必定诚惶诚恐,好像害怕见不到所爱的亲人的样子。孝子在献 上祭品的时候,容貌一定要温顺谦和,身体一定要稍向前屈,好像要和亲人说话还没说的样子。助祭的 宾客都退出时,孝子还要谦卑而静默地正立着,好像就再见不到亲人的样子。祭祀完毕,孝子想里想外 ,神情恍惚,好像亲人还要再回来的样子。所以,祭祀时诚挚善良的心情始终不离孝子之身,所闻所见 都铭记于心,思念始终不离开亲人。集结在心中,表现在外貌上,反复地回忆着祭祀的亲人,这就是孝 子的心志。
  建立国都中祭祀典礼的神位:社稷之神的神位在路门外的右边,宗庙在路门外的左边。

四、吟诵:发送至群文件。
五、本周读书心得:这周读出了躯壳的神圣性,身体发肤受之
父母,不可毁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4 06:34 , Processed in 1.110664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